新華社福州8月30日電(記者賀飛)海峽兩岸學者近日研究發現,地磁倒轉速率或可快於預期,並提出地球磁場近150年來已減弱10%到15%,若持續加速減弱,未來或可發生地磁倒轉。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臺灣大學周佑民博士、福建省溼潤亞熱帶山地生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的姜修洋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劉青松教授為研究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臺灣大學沈川洲教授和周佑民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為了研究歷史上地球磁場倒轉的速度和過程,研究人員在遵義三星洞採到含有磁鐵礦的石筍標本,使用臺灣大學地質系高精度的鈾釷定年技術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的低溫超導磁力儀分析,經四年測量最後取得180個古地磁數據及70個定年點,成功重建了發生在十萬年前、具有數十年際高解析度、歷時一萬五千年的地磁紀錄。
研究發現,在十萬年前地球磁場很弱且非常不穩定,石筍數據顯示出不斷重複發生、相似性極高的不對稱性地磁極南北飄移模式與周期。地磁極從正向僅需一百到幾百年就快速倒轉到反向,隨後馬上反彈,先轉回到中低緯度區域,然後再歷經數百年到數千年才慢慢轉回高緯度的原正向位置。
更驚人的是,研究發現在九萬八千年前,地磁極僅需一百到兩百年之間,即可以從正向快速地完全倒轉到反向。
福建省溼潤亞熱帶山地生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由科技部和福建省依託福建師範大學共同建設。福建省科技廳基礎處負責人表示,該研究論文分別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福建省科技廳資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