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小縱隊》是一部非常受小朋友歡迎的動畫片,他們是一群活躍在海底的小小冒險家,在隊長的帶領下,發揮特殊本領,克服險境,探索海洋奧秘,發現未知生物。現實生活中,也有一支這樣的「海底小縱隊」,他們就是自然資源部北海監測中心的調查人員,他們的工作就包括下潛青島周邊海域,調查海洋生物。
迎著朝陽啟程!本次調查小組一行三人,由北海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齊衍萍和同事劉霜和於慶雲組成,他們從青島奧帆中心海域乘帆船出發,經過3個多小時的航程,到達了潮連島附近海域,此時海面光線很強,海況很好,水下能見度很高,非常適合潛水調查,做好下潛準備工作後,調查隊伍再次朝研究海域出發了。在進入神秘海底世界之前,齊衍萍首先要給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海藻場。
「海藻場是由大陸架區的硬質底上生長的大型藻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群落所共同構成的一種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是與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並稱的近岸海域典型的生態系統之一。海藻場中大規模海藻在水下生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水下森林」景觀,為很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同時也像森林一樣具有較高的初級生產力,可為海域食物鏈提供強有力的食物保障。」齊衍萍告訴記者,另外之所以選擇潮連島調查海藻場,主要是因為潮連島位於北緯35°53』34」,東經120°52'32」,面積0.25平方千米,距離青島市區約有40千米,是青島市離陸地最遠的海島。潮連島屬於無居民海島,受人類活動幹擾少,周邊生態系統保持較為完整,海藻場生態系統保護較好。
監測人員進行海藻場調查。
經過短暫的水面適應後,齊衍萍決定下潛!5米、10米、15米,塵世的喧鬧一下子就消失了,耳朵裡能聽見的只有自己的呼吸聲。視線裡的世界隨著深度的增加慢慢變得豐富多彩,映入眼帘的是水下壯觀的大片海藻場,好多熟悉又陌生的海藻朋友,原來海藻們的家如此漂亮。
「咦,前面趴著一隻美麗又安靜的海燕,悄悄躲起來的褐菖鮋、隱藏在迷惑性藻體中的大大的牙鮃魚,這些海藻場裡的常客在我們身邊遊來遊去,巖石縫裡一隻大螃蟹(日本蟳xún)還舉著鉗子在歡迎我們。這些小傢伙我們是不帶回去的,只是要給它們拍照留念,以備研究之用。」齊衍萍說,海底世界簡直可以用「驚豔」二字來形容,很多不熟悉的「小傢伙」從她身邊遊過,沒有絲毫畏懼,而她也友好地試著去撫摸、親吻它們……齊衍萍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只顧著看,自己的調查任務不能忘,同時,她趕緊與同事配合把不認識的幾個海底「小客人」請回實驗室好好了解一番。
「這次下潛我還看到了金黃色的『裸平鮋』,這種魚在此海域很少見,它們應該是受黑潮餘流影響,所以來青島做客的。也與我們海洋生態改善有一定關係。」齊衍萍說。
齊衍萍(右)和同事。
經過此次調查,研究團隊發現,潮連島南北兩側水深10米之淺的海域均分布有較大面積的密集海藻場。島體北側海藻場主要分布於巖礁海底,南側海藻場主要分布於礁巖海底和砂質海底;密集區海藻平均覆蓋度達90%以上,溼重生物量可達4千克/平方米。
「我們通過水下觀測。還發現海藻場中棲息著許氏平鮋、褐菖鮋、牙鮃、條石鯛、裸平鮋、花斑平鮋、馬面魨、日本蟳、脈紅螺、皺紋盤鮑、仿刺參、沙海蜇等十餘種經濟海洋生物。」齊衍萍說,海藻場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系統生產力、改善海洋生態狀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北海監測中心此次開展的潮連島水下海藻場潛水調查,在北海區當屬首例,亦填補了青島近岸海域潮下帶海藻場生態學調查的空白。
褐舌藻
刺松藻
【延伸】
「近年來,我們團隊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從基礎的海洋調查到現在的鹽沼溼地、植被、鳥類、海草床調查等,調查範圍在逐步擴大;同時,我們也解鎖了很多新技能,比如遊泳、潛水,我們每個調查人員,要求儘量具備潛水資格,並且持有潛水證,這對我們調查工作的開展非常有幫助。」齊衍萍說,自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從小就非常喜歡遊泳,本次下潛,是她工作以來第二次潛水,對大海的熱愛,對工作的敬畏,也讓她對神秘海底充滿了好奇,同時也收穫了許多驚喜。
「通過對膠州灣溼地鳥類的研究我們發現,膠州灣溼地資源豐富,珍稀種類眾多,2019年調查顯示,膠州灣溼地鳥類共有12目35科114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鳳頭燕鷗和遺鷗,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白琵鷺、大天鵝、灰鶴、黑翅鳶、白尾鷂、紅隼、遊隼等,其中鴴鷸類是膠州灣溼地鳥類中數量最多的類群,黑腹濱鷸為最主要的優勢種。近幾年在膠州灣還發現了『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2019年10月,在大沽河發現37隻,佔全球數量的40%,這種鳥曾經一度被認為是『滅絕物種』,直到2000年在馬祖列島被重新發現。」齊衍萍說,膠州灣溼地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備申請列入國際重要溼地的條件。
沙海蜇
【提醒】
「每年7月中下旬是沙海蜇的活躍期,8月上旬則是霞水母的活躍期,因此在這段時間內,下海遊泳要尤其注意。」齊衍萍告訴記者,平時在青島地區比較常見的水母主要有3種:沙海蜇、霞水母和海月水母,其中前兩種水母個頭比較大,毒性也比較強,是蜇人事件的主要行兇者,沙海蜇經濟價值比較大,漁業部門會在外海專門放流此種海蜇苗。
齊衍萍表示,若不小心被水母蜇傷,切忌用淡水清洗,因為這會加速毒液的釋放;應儘快用毛巾、衣物等擦去觸碰處的觸手或毒液,而後用明礬水衝洗;若中毒症狀嚴重或出現全身性中毒症狀,如呼吸困難、肺水腫等,則應立即送醫院救治。如果遊客輕微蜇傷,可以馬上到浴場的醫護站,醫護站的醫生會免費為傷者進行簡單的處理,如果傷勢嚴重,會馬上把遊客送到正規醫院進行救治。
撰稿:青島早報記者 李彥宏 圖片由齊衍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