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從心裡眼裡都是對方,逐漸變為不把對方放在『眼裡』時,婚姻才算是走上了正軌。」——知陽
01:婚姻和愛情之間的真正關係
每次談及愛情和婚姻之時,很多人都會將兩者分開來說。
有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所以會選擇一直戀愛,但不結婚。覺得只要一直不結婚,就可以永遠享受愛情的美好。
這種觀念是和自古以來的傳統思想相悖的,自然也會受到極大的爭議。
然而愛情和婚姻之間真的是能夠分開來談的兩件不同的事情嗎?這就要先從「愛情是什麼」的問題來解答。
相對而言大眾比較認同的一個解釋,是源自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也被稱為「愛情三元論」。
理論中提出,愛情是由情緒層面的親密、動機層面的激情和認知層面的承諾組成的,三個層次各佔一方,結合而成一個愛情的「三角形」。
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8種不同成分組合的情況,認為只有當「親密」、「激情」和「承諾」三者兼具之時,才算是「完整的愛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婚姻」便是愛情三大核心元素中的「承諾」,如果沒有婚姻的愛情,就是不完整的愛。
由此可見,愛情和婚姻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係,並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或者說,婚姻就是愛情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02:對中年夫妻「七年之癢」的誤解
很多人之所以認同「婚姻是愛情墳墓」的說法,大概是源自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自己受到了如父母或者親朋的不幸婚姻影響,從而給自己帶來了消極的心理狀態。
而因為他本身對婚姻帶有一些不看好的心態,所以他會在潛意識裡更加在意關於「不幸婚姻」的信息,從而形成了一種類似「信息繭房」的錯誤認知,認為所有的婚姻都是不幸福的。
第二個因素,則是可能自己親身經歷過一次不幸的婚姻,所以自然而然會認為婚姻是不幸福的。
再加上很多人在結婚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會逐漸趨於平淡化,甚至出現「倦怠期」,於是很多人就開始堅信結婚之後愛情就會消失。
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關於婚姻「七年之癢」的說法了。
但事實上,「七年之癢」的情況不只是婚姻的特權,任何情感、關係、行為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喪失激情,進而變得平淡。
舉個很多人應該都有經歷過的案例就明白了。我們在剛拿到駕照時,會在一段時間裡對「開車」這件事充滿熱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駕乘體驗的快感逐漸消失,甚至出現了厭倦開車的情緒。
這本質上也算是一種「七年之癢」的情況。
也就是說,中年夫妻間感情的「七年之癢」,跟你們結沒結婚沒有任何關係,哪怕你們沒有結婚,一樣會越來越平淡。
03:中年夫妻最舒服的相處,其實是不把對方放在「眼裡」
這裡所說的不把對方放在「眼裡」,並非是指我們理解的那種瞧不上、鄙視對方的意思。
而是指,當伴侶之間從熱戀到新婚,再到老夫老妻的過程中,會有兩種應該出現的正常狀態。
一是自己「眼裡」有更多東西。
比如有了孩子之後,夫妻間的生活闖入了一個新的生命,眼裡會有「孩子」;
再比如隨著年齡的增加、責任感的加強,夫妻之間還要贍養照顧雙方的老人,眼裡會有「父母」;
又比如在遇到一些挫折、困境時,夫妻之間還要計劃開支、想辦法賺錢,眼裡會有「生活」。
中年夫妻之間,愛情確實越來越平淡,但生活卻會因為孩子、老人、起伏等情況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
二是自己「眼裡」的對方就是自己。
乍一聽這句話有點繞,簡單理解就是,中年夫妻之間最舒服的相處狀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雖然是兩個人,但其實已經互相融為了一體。
在這時候,你眼裡的對方,和對方眼裡的你都是同一個「人」,而這個人便是「家庭」。
當你從心裡眼裡都是對方,逐漸變為不把對方放在『眼裡』時,婚姻才算是走上了正軌。
總結:中年夫妻的愛不是淡了,而是分不開了。
看過非常多的人在說中年夫妻的相處狀態像極了「室友」,甚至還有人說中年夫妻間處得像「兄弟」、「閨蜜」。
而當我們去了解說這些話的人時才發現,原來喜歡把這些話掛在嘴邊的大概有三類人。
第一類是根本沒有結過婚的小年輕。
他們說這些話的目的,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的「恐婚」找一個逃避的藉口。
這些年輕人,只不過是搬來網上一些人隨口而出的話做盾牌罷了。
連婚姻的門都不曾邁進過的人,有什麼資格或者底氣說中年夫妻的生活呢?
第二類則是有過不幸婚姻的「受害者」。
之所以用「受害者」這個詞,是因為這類人在對外的言論中無不在暗示自己是個受害者的身份。
誰都知道婚姻關係的好壞,一定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他們之所以喜歡站在自己的立場說那些話,不過就是一種「我沒過好,你們也別想過好」的報復心理而已。
第三類是「脫口秀」演員。
為了演出效果而存在的「強盜邏輯」。
歸根結底你會發現,把中年夫妻間的感情說得如此悲觀的人,大多都不是什麼積極樂觀之人。
其實大多數中年夫妻的感情生活是很舒服的,因為他們之間的感情並不「淡」,而是「分不開」。
當「家」成了一個主體時,就不用分彼此,那麼當然就不會把對方只是放在「眼裡」了。
—END—
互動話題:你認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個說法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我是知陽,感謝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