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我們打算承包人類的未來、現在以及過去
正當中國網民全民吐槽抗日神劇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好萊塢早就已經把目光放在不遠的未來,由此誕生了一系列優秀的科幻電影,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當屬《變形金剛》系列。
6月23日,《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登陸全國各大院線,引起觀眾爭論。本篇文章無意去爭論好壞,只想換一個角度去探討這部電影。
因為新作打破了該系列以往的故事核心,結合了更多的傳說、歷史,以至於本片的九大王牌編劇也被中國觀眾戲稱為國產穿越劇粉絲。這並不是該系列首次融入「穿越」元素,早在《變形金剛3》中,編劇就將二戰時美蘇兩國太空競賽的源頭歸咎於月球上的一艘賽博坦的飛船上;《變形金剛4》更是把汽車人們降臨地球的時間推前到了遠古時期,由此誕生的幾個恐龍系的變形金剛又收了一波周邊。而在《變5》當中,不但傳說中的亞瑟王與十二騎士通通被拉進變形金剛宇宙,就連牛頓、伽利略、莎士比亞、拿破崙、愛因斯坦等人都不能倖免,統統成為塞伯坦文明的受益者,引領人類科技進步的弄潮兒。讓觀眾吐槽的是,牛頓等人也就算了,畢竟是近代科學體系的奠基人,他們在一起搞個組織,也算順理成章。而莎士比亞和拿破崙,怎麼聽都有點強湊長名單的意味。
眾所周知,美國最先是一個西歐移民建立的殖民區,出了個華盛頓等獨立先驅才打跑了英國人,一路向西擴展才成為世界強國。這樣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其當下的文化內核深受歐洲文明影響,幾乎所有好萊塢影片當中一再強調的使命感,其文化根源就脫胎於此,20世紀冷戰時期甚至提出新邊疆和星球大戰的高概念。《變4》已經把變形金剛宇宙的時間線拉伸到了遠古,那《變5》開始對人類歷史動刀子那幾乎是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在裡面看到亞瑟王成功的秘訣並不是因為強大的戰略,而是因為世界上有變形金剛,與其說是亞瑟王造就了英國,不如說是變形金剛造就了英國,而英國的全球殖民造就了美國,也就是說是變形金剛造就了美國,而美國創造了變形金剛,這又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
從類型角度來說,科幻電影是一個需要強有力的電影工業支撐才能發展起來的片種,強大的特效和邏輯嚴謹的世界觀才能造就一部經典的作品。《變形金剛》從一開始就打出變形金剛宇宙的概念,而後慢慢鋪開,由此形成可以邏輯自洽的世界觀,故而此系列從一開始就註定成為經典。但科幻電影受當下科技展望的制約,一味地展現科技、跟外星人打來打去,觀眾看了也會疲乏,因此當科幻電影形成系列的時候,往往就會回歸到歷史或傳說層面,從中汲取文化營養,以此豐富世界觀。在這一層面下,像天雷真君富蘭克林、磁暴魔王特斯拉、波粒雙形愛因斯坦、蘋果天尊牛頓等大科學家們在各大影視世界裡出任神秘組織CEO之類的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故事層面來說,《變形金剛》講述的是近現代的故事,但它的觸手不斷延伸,已經深刻植入了人類的歷史當中,未來的新科技,現在的生活狀態,以及對過去重大歷史節點的影響,不難看出導演賣拷貝(國內觀眾對《變形金剛》導演麥可·貝的戲稱)是真的打算借用變形金剛宇宙來承包人類的未來、現在、以及過去。照這個發展勢頭看來,中國的觀眾一直在吐槽國產抗日神劇是把日軍關在中國不讓走,其實那是小兒科了,瞧隔壁的美國人民這做的更絕,他是要把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全部推到變形金剛頭上,二戰為什麼勝利,因為有大黃蜂!亞瑟王為什麼勝利,因為有十二個變形金剛幫他呢!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都是因為有變形金剛。其實仔細想想,這樣一來人類歷史的很多未解之謎就都能迎刃而解了,想想還有些小釋然呢。
說歸說,但也不可否認好萊塢的電影工業依舊有很多需要國產電影學習的地方。受積極文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科幻類型電影也逐漸起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人類的歷史不能全讓好萊塢包圓,我們中國的電影人也應該用自己的方式讓世界明白:其實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當下和未來,和我們中國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電影工業會有那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