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班的巡堤人員查看注意事項。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謝伯康
7月13日22時,連續陰雨後,難得的一夜繁星,照耀著靜謐的東荊河。夜色中,巡堤人的腳步聲、蛙叫和蟲鳴,合奏著一支小夜曲。
從仙桃石山港上堤,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朝東驅車前行,每隔200米便見一個哨棚。據了解,東荊河堤全長96.8公裡,其中超設防水位段有71.6公裡,超警戒水位段有22.84公裡,一共設有130座哨棚。
堤上,偶見三四名輪班下來的村民手打蒲扇,來回走動驅趕著蚊子。遠處的河堤,燈光閃閃發亮,隱約可見腳穿雨靴、手持鐵鍬和手電筒的巡堤人。
在東荊河彭場鎮陳剅村的責任段面,47歲的村幹部莫梅姣還在巡堤。
河堤草坪上有兩條明顯的印記,莫梅姣順著前行。「這都是我們巡堤人員走出來的。」莫梅姣說,從7月9日開始,陳剅村上了16名村民,24小時輪班,堅守在320米的責任段面。巡堤,偶有蛇出沒,莫梅姣就遇到兩回。
當晚和莫梅姣一起巡堤的,還有70歲的汪志芳,他曾是一名村幹部。汛期需要巡堤,汪志芳每次都會上崗,30多年都是如此。家裡24畝中稻田、10畝玉米還泡在水中。他說:「今年水大,只有守住堤,才能萬事安。」
在復興閘段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專班也在不間斷巡查。復興閘屬於穿堤建築,一旦出現險情,會導致河水倒灌、堤壩潰口。截至當晚,復興閘未出現任何險情。
不遠處,60歲的南洪分場黨支部書記蔡元松坐在哨棚內,緊盯著前方。南洪分場負責1000米長段面,50名村民分4班輪流值守。水位到了警戒線,蔡元松不敢有絲毫鬆懈,他已3天3夜沒有下堤,累了就在長板凳上打個盹。「2016年,我在這大堤上守了23天;1997年,守了19天。」蔡元松當過兵,說話時腰杆挺得筆直:「絕對有信心,我們一定能戰勝洪水!」
記者離開時,已是7月14日凌晨。漫長的東荊河大堤上,依舊燈光點點,與天上的星星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