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倫斯·亞當森
南方網訊
□受訪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執行副總裁特倫斯·亞當森
記者:有一種說法,《國家地理》表達的是美國式的世界眼光,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特倫斯·亞當森:我們認為《國家地理》雜誌是一個全球性的雜誌,我們有分布在世界各個地區的26種語言的編輯團隊,他們都對雜誌的定稿、編輯、製作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的撰稿人,我們的攝影師,我們的編輯有很多是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而且這種趨勢正在不斷地增加。在《國家地理》讀者能夠看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想法。《國家地理》雜誌看待世界的視角是全球性的視角,不是美國人的視角,不是中國人的視角,也不是克羅埃西亞人的視角。
記者:《國家地理》至今有了115年的歷史,什麼使一個媒體保持了這麼悠久的歷史,保持這樣長久的生命力?
特倫斯·亞當森:《國家地理》雜誌做過一個研究調查,就是讀者最看重《國家地理》雜誌的什麼優點?調查的結果是,可信度非常高,信息來源非常準確,而且立場非常公正。就像國家地理雜誌封面那個著名的黃色長框,是國家地理雜誌品牌的組成部分一樣。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心目中,黃色長框代表著冒險和質量。現在我們惟一要做的就是保護它良好的聲譽。
記者:《國家地理》有很多傑出的攝影師,請問《國家地理》對攝影師的選擇有什麼樣的標準?
特倫斯·亞當森:我們一直在尋找通過攝影作品向大家講述故事的人,我們並不在乎他們說什麼樣的語言,也不在乎他們的國籍,我們認為好的作品都有共通之處。我們希望找到好的攝影師,而且攝影師也能按照我們的模式進行創作,他的攝影作品能夠切合我們一貫的風格。
記者:《國家地理》有多少籤約攝影師?他們的報酬是什麼樣的情形?
特倫斯·亞當森:《國家地理》雜誌大多數籤約的攝影師就像這次做展覽的麥克·山下,像麥克·山下這樣的攝影師有75個人。他們做一個節目要花費很長時間,不是幾個月,而是幾年。我們其他的雜誌也有籤約的攝影師,當然我們也還有攝像師。和我們合作的這些攝影師的生活水準是很高的,我們是按天給他們報酬,而且是很可觀的報酬。他們每一個項目有關的所有的費用都是由協會來出的,他們的報酬和他們的業績關係很大。
記者:雜誌怎麼處理攝影師作品的版權?
特倫斯·亞當森:可能我會說得比較細一點,希望也是你想知道的。比如麥克先生拍馬可·波羅之路,他拍了兩千個膠捲,差不多是4萬到5萬張照片。我們的編輯就和麥克·山下先生一道策劃操作這個專題。我們做了三期「馬可·波羅之路」的報導,每期挑選100張,但是真正刊登的只有20張,從5萬張裡挑300張,300張裡再挑60張。在雜誌出版的90天內,所有的這5萬張照片《國家地理》雜誌都擁有惟一的版權,沒有被選中的照片在90天以後所有的版權都歸於攝影師個人。第一次篩選出來的300張在90天以後攝影師可以分享部分的版權。雜誌社和攝影師都有權使用這些作品的版權。雙方都擁有一個不完全的版權。如果雜誌社在90天以後再使用這300張中的某一張,用於它任何一期雜誌的話,就要向攝影師支付一定的版權費用。
記者:中國越來越多的讀者和觀眾開始關注《國家地理》雜誌,關注《國家地理》頻道,《國家地理》對進入中國市場有什麼戰略設想嗎?
特倫斯·亞當森:目前沒有非常具體的計劃。對《國家地理》雜誌來講,我們進軍國際市場,有英語以外的其它語種的版本,也是近幾年的事情,幾年前《國際地理》雜誌只有英文版,現在有了26種語言,我們在6年前製作紀錄片只能通過其他的一些電視頻道來播放我們的節目。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經銷商,用20多種語言在100多個國家行銷。我們希望在以後能夠深入地參與到中國的文化市場中來。我們希望能夠找到理想的合作夥伴,它們要非常的有能力,保證他們和我們的合作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我們其他20種雜誌的水準是相同的。當然,也有政府方面的要求需要我們盡力滿足。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國家地理》中文版能與中國讀者見面。
記者:要是讓您用一句話介紹《國家地理》,您會怎麼說?
特倫斯·亞當森:以前就有人問我們,《國家地理》是一本什麼樣的雜誌,是不是旅遊雜誌,我說不是,是不是考古雜誌,我說也不是。也有人說它是天文學雜誌,也有人說它是動物學雜誌,我說它不是它們其中任何的一個,但它是所有。我們的題材的選擇非常廣泛,從極地到內陸,從海底到月球,從草原森林中殘存的部落到現代化的城市,都是我們所關注的。就像我們第一個總裁,也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先生所說的一樣:我們關注世界萬物。(編輯: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