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設的東安湖體育公園 本報記者 胡大田 攝
鳥巢、春繭、水蓮花……這些名詞,會讓你想到什麼?
你一定知道,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體育場「鳥巢」,在奧運會之後成為北京市民參與體育活動及享受體育娛樂的大型專業場所,並成為地標性的體育建築和奧運遺產。
但你不一定知道,素有「小奧運」之稱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全球也有不少引以為傲的「大運遺產」:2011年在深圳舉辦的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世界首例三館一體建築深圳灣體育中心,猶如孕育破繭而出衝向世界的運動健兒孵化器,被人們賦予「春繭」的愛稱,如今已經成為深、港、澳博覽會展的靚麗平臺和輻射珠三角的知名演藝中心;2013年在俄羅斯喀山舉辦的第27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第一次亮相世界舞臺的喀山中央體育場靜佇在卡贊卡河河畔,宛如一朵沉睡的「水蓮花」,大運會後舉辦的各項著名體育賽事使得喀山中央體育場成為全球最值得打卡的體育場館之一……
從場館的角度出發,明年即將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成都又能為大運會留下怎樣的印跡?連日來,本報記者通過專訪成都大運會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行業專家,多角度探尋「成都答案」。三個「成都答案」背後,是成都讓體育離市民更近、離產業更近的深層次考量和實踐。
答案1
標誌性的「飛碟」場館
「7個新建場館、13個改造場館在今年12月完工;其他改造場館是在明年2月份完工,而所有場館將於明年4月底全面完工,迎接4月到6月的測試賽,這個時間是非常緊張的。」剛剛忙完手頭工作,成都大運會執委會場館部負責人何平抽空接受記者採訪時,熟稔地報出了大運會場館建設的進展情況。
2019年3月,成都正式取得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申辦權;舉辦賽事的大運會場館項目也開始向全世界披露——為迎接大運會,成都共設置了49座場館,含13座新建場館和36座改造場館。何平介紹,13座新建場館包括了位於東安湖體育公園內的主體育場、遊泳跳水館、多功能體育館、小球館以及鳳凰山體育公園、高新體育中心等,這些場館都將在成都大運會期間承擔重要的比賽任務。「在這其中,東安湖體育公園的『一場三館』將承擔大運會開幕式和遊泳、體操比賽項目,也因此備受市民矚目。」
東安湖的「一場三館」是本屆大運會中最大的一個場館項目,明年8月18日,成都大運會開幕式的樂章將在此奏響,呈上成都大運會獻給全世界的第一份大禮。「作為大運會開閉幕式主場館,開幕式上,東安湖體育公園體育場將以245萬顆LED燈珠在夜幕之下藝術呈現『飛碟』造型及屋面『太陽神鳥』。」根據何平的介紹,體育場「飛碟」設計靈感,一方面是貼合成都「科幻之都」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來源於成都城市的標誌性元素太陽神鳥,兩個層面的設計考量代表著成都文明和現代科技的結合。
事實上,除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東安湖體育場的設計還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東安湖體育公園整體布局充分利用項目用地南側東安湖、東側龍泉山等自然景觀資源,力求打造體育公園『望山見水』的空間形態。」何平稱,考慮到與龍泉山自然風光的融合,在設計之初建造團隊就為體育場預留了一個29米的平臺,在這既可以一覽龍泉山的壯美景觀,也可以瞭望東安湖公園內秀美的生態環境。「除了平臺,東安湖體育場的外立面設計以格柵的形式呈現,透過格柵,場館內的觀眾也可以看到遠處隱隱出沒的龍泉山,欣賞到自然與人文的美妙結合。」
答案2
熱愛運動的城市基因
2019年2月14日,這是一個讓何平至今記憶猶新的時間點。「那一天,成都與華潤地產『敲定』大運會主場館建設合作事宜。」事實上,在此前,何平和同事先後10多次和龍泉驛相關主管部門對接施工屬地事宜,這項工作持續了半年之久,在和華潤的對接中,更是十幾次往返深圳和成都,「項目合作達成對我而言也是一個特殊的『情人節』禮物。」
其實,從2019年3月獲得成都大運會舉辦權以來,成都就通過全方位的賽事籌備,將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與公園城市有機結合起來。「以賽謀城」,成都已開啟城市發展新賽道的產業布局。體育場館、公共設施、城市功能形態、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將隨著成都大運會的到來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同時還有更多的城市新地標將拔地而起。
在何平眼中,成都具備成功舉辦世界大運會軟硬體設施。近三年,成都已經成功舉辦包括世界體育舞蹈節、全球象棋雙人賽、女子桌球世界盃等數十項國際性賽事,雙遺馬拉松、成都國際馬拉松等已經成為擁有一定知名度的成都特色賽事。「遠不止於此,幾年內,成都還將建成天府奧體城、鳳凰山體育公園等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賽事場地。」
不難看出,體育運動已融入成都的城市「基因」和發展戰略。
承辦國際賽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營造健康運動場景、推廣健康休閒方式,「讓城市在熊熊燃燒的卡路裡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成都在國際品牌賽事申辦和舉辦方面收效明顯,2018年至2020年累計將舉辦國際體育賽事67個,其中洲際錦標賽以上級別賽事達50%、自主品牌賽事達40%。而這種「爆發式」增長,提升了成都影響力,向世界充分展示國際化的城市形象。根據世界著名體育市場情報服務商發布的最新全球賽事影響力城市榜單,成都由第89名上升至第28名。
「上周星期五我去了一趟杭州,考察亞運會的籌備情況,當時我聽到他們的籌備時間,是非常的『嫉妒』。」何平說,與杭州亞運會相比,成都籌備大運會的時間非常緊張。
2018年年底成都開始申辦大運會,2019年3月正式拿到主辦權,距離2021年8月的開幕,滿打滿算也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何平解釋道,建設時間的縮短,對於建設團隊而言,就意味著沒有了「糾錯」的時間,只能一次成功。「為此,我們需要在工作中大量地考察學習國內外大型賽會標準,要充分徵求安保、後勤保障以及醫療等工作部門的意見,並將其納入大運會場館的設計中,以儘量減少後期二次改造所造成的浪費。」
熱愛運動的城市基因,正讓體育這一世界的通用「語言」,成為成都國際交往的嶄新「名片」。用何平的話說,所有的工作都是值得並極具意義的,成都用體育講出城市的故事,動聽、動人,激蕩人心。
答案3
可持續的經濟價值
大型賽事體育場館的建設成本非常高,但是往往承辦完一次大型活動後,體育場館的運營便陷入困局,場館大多被閒置,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大運會是成都第一次承辦的世界性綜合體育賽事,賽後如何運營繼續發揮能量,顯然是一個需要提前做好「功課」的課題。
根據成都關於大運會「辦賽營城」的理念,這些體育場館的設計除了考量在賽期的使用外,賽後的運營也是重要的部分。何平直言,解決大型體育場館後期利用問題,場館規劃是賽後運營關鍵。
事實上,東安湖主體育場在設計之初就在「經濟」上有很多的考量。「主體育場的座位數是4萬座,也是綜合考慮了賽事運行以及它的經濟效益。」何平說道,關於主體育場內的座次設計,團隊考慮了很多的細節,前期則開展了多次專項調研。「我們分析了包括倫敦奧運會、俄羅斯世界盃、北京奧運會在內的多項國際賽事,發現大型體育場館租賃的費用高昂,但是滿座的情況卻較少,容易導致資源浪費也提升運營難度,多番研討調研之後,東安湖主體育場最終確定為4萬座席。」
如何讓場館在後期依然能為城市作出貢獻?何平告訴記者,一方面大運會新建場館的設計以經濟型為主,充分考慮賽後社會運營。「改造場館在本屆大運會賽事場館中比重很大,36個改造場館充分依託高校、區縣原有體育場館進行改造提升,這類場館本就具有全民健身的功能,提升改造工作提高了它們的標準和服務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服務城市賽事舉辦和全民健身需求。」
不僅於此,13個新建場館在選址上也充分考慮了區域周邊的需求,以保障賽後可將場館運營做優、做活。何平以位於安東湖體育公園內的主體育場為例解釋道,它滿足了龍泉驛區對於區級大型體育場館的需求。「未來,藉助華潤優勢,將圍繞體育公園對周邊進行城市綜合開發,將其打造成為集賽事、旅遊觀光、小型展覽、全民健身及文化演藝一體的綜合性場所,為周邊城市發展注入新的經濟動能。」
顯然,這些計劃圍繞賽後場館體育功能,明確了商業運營模式,通過舉辦體育賽事和活動,既保持場館持久運營,又全面服務大眾、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發展。在何平看來,成都大運會的賽事場館是基於區域「需求」和產業布局的考量,注重把賽後利用與賽區整體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場館持續利用,勢必將帶動區域體育、旅遊、文化等產業共同發展。
專家觀察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尹響:
讓廣大市民看見城市變化、分享賽事紅利
2021年成都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腳步漸近。36個改造場館和13個新建場館,不是僅為大運會而建,在後續使用方面也將發揮重大作用。「無論是日本東京、神戶,義大利都靈,韓國光州,俄羅斯喀山,泰國曼谷,還是我國的北京、深圳等,從全球舉辦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城市的演進發展規律來看,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舉辦大多促進了這些城市的快速發展,進一步釋放了城市發展的活力,也體現了舉辦國際重大賽事對城市發展的重大意義。」上周,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尹響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他看來,奧運會、世界盃、大運會等國際重大賽事均有力地推動了城市設施完善、交通優化、生態改善、面貌煥新、品質提升,擴大了有效投資、消費需求、就業崗位,大幅提升了舉辦地在全球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有效催化了各類高端要素在國際、國內的循環流動。
但是如何有效利用舉辦國際重大賽事所投資建設的體育場館對許多城市來說既是一道難題,也是有益的探索。尹響分析說,從深圳的經驗來看,大運會體育場館不僅在賽後沒有變成「空巢」,反而成為彌補城市社區功能「短板」,促進社區能級升級的重要設施。作為主場館之一,位於深圳南山區的深圳灣體育中心在第26屆大運會期間承擔開幕式、桌球預決賽等功能,也是世界首例三館一體建築,一體化的設計將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置於一個白色的巨型網格狀鋼結構屋面之下,獨特的造型也被人們賦予了「春繭」這一富有寓意的美稱。
他強調說,深圳灣體育中心位於號稱「中國最牛街道」的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該街道面積不到15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只有20餘萬人,但卻孵化了100多家上市公司,聚集了騰訊、阿里巴巴、大疆、華為、華潤、恆大、中國中鐵南方等有舉足輕重經濟影響力的企業,也高密度聚集了大量「高、精、尖」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粵海街道內恰恰需要集會展、博覽、大眾健身、小型賽事、演出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場館。在完成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規定的比賽任務以後,深圳灣體育中心在上述領域深耕運營,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通過多個項目實現盈利。2017年,「春繭」引進各類賽事以及文化演藝活動、早教培訓、投資路演、藝術展覽等活動294場,年度人流量超600萬人次。今天,深圳灣體育中心也正如「春繭」一般,成為拉動、支撐粵海街道以及南山區經濟發展、文化創新、商業繁榮的有力引擎。
因此,尹響提出,成都須充分借鑑深圳等城市辦賽營城的先進經驗,以全局視野和長遠眼光科學地對重大體育場館設施的建設與街道、社區的發展進行系統規劃,將體育場館建設融入城市社區功能實現當中,將體育場館的經濟功能與社區經濟發展的需求相統一,設計好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加快建設賽事創意活動發布平臺,構建大運機會清單發布機制,全面拓展賽事綜合服務參與接口,提升社區環境品質、服務品質和運營品質,打造「有顏值、有文化、有溫度、有活力、有創意」的「五有」社區和特色街道街區。同時,依託大運會新建的體育場館,要成為成都市民「家門口的公共健身房」,企業的「投資路演、商品展示中心」,文化藝術家的「舞臺和劇場」,少年兒童的「運動場與學習體驗場」,讓廣大市民看見城市的變化、分享賽事的紅利、找到「成都人」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促進成都實現從「世界賽事名城」到「世界體育名城」再到「世界生活名城」的歷史性躍遷。
本報記者 李豔玲 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