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系列叢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光明悅讀:「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近日正式推出了900條術語的合集。我們了解到,這900條術語彙聚了多方面的力量,有40多所高校和學術文化機構參與,專家團隊達百餘人。這份長長的名單裡,包括已故學者李學勤、知名學者葉嘉瑩等文史哲領域的名家。術語工程為何得到如此多的支持?
韓震:2013年,德國漢學家裴德思在中國的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怎麼翻譯中華文明的核心詞》。他在文中說,「對我的同事在翻譯時幾乎完全拋棄中文原意而採用外國表達的做法,我經常感到困惑不解。就當下而言,即使是最有教養的西方人都沒有聽說過仁、大同、天下、天人合一。」裴德思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闡述了「中國專屬詞彙」對於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他認為,目前並沒有一種規範的語言翻譯法以保障中國術語在國外的恰當使用。
我們在做跨文化交流時,的確有這種情況,很多中國詞彙被翻譯成意思相近的西方術語,卻扭曲了它們在母語中原本的含義,很容易造成誤解。比如說「君子」這個詞被翻譯成gentleman,但gentleman在西方文化中指紳士,是具有良好家庭出身的男子,這與「君子」含義不同,「君子」更多地被賦予了道德的意義,德行出眾者被稱為「君子」,即a man of virtue或者a person of virtue。準確地翻譯中國專屬詞彙,會直接影響西方如何看待東方。薩義德的《東方學》呈現的就是西方如何曲解認識東方的歷史。此外,以往翻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時,學者們常常見仁見智,大家基於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的翻譯,這就造成了術語翻譯的混亂現象。我們認為,應當出一些規範性、權威性的解釋。這就是「術語工程」立項的起因——從國家層面有意識地做一套規範性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文本,避免闡釋和翻譯中的混亂和誤解。
光明悅讀:德國漢學家建議中國人梳理翻譯「中國專屬詞彙」,書中這900個術語,並不是「中國結」「四喜丸子」等一些中國特色的物質名詞,而是像「小康」「斯文」這些詞語,還有一些「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聲無哀樂」「和實生物」等國人也不熟悉的、帶有「學術味兒」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術語。了解東方、講述中國一直是近現代史上一個重要的命題,一百多年前,辜鴻銘就用英文寫過一本《中國人的精神》,向西方介紹中國,您剛剛提到的薩義德的《東方學》也是在這個命題下展開的。「術語工程」是否也是這一命題的延續?
韓震:你這個理解是對的,我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大學生,讀研選擇了西方哲學專業,原因是想從根子上去了解西方文化。如今,中國發展速度這麼快,國外肯定希望了解中國文化。要了解文化,不是簡單地吃中國菜,打中國結,看獅子舞,扭秧歌,不能僅從這些層面了解中國,還需要學習中國思想文化。
以前國外許多講述中國的名著都是「他者視角」,這次術語的傳播是從「他者視角」變成主動用文化主體具有規範性語言來進行「視野融合」或對外傳播。整理、翻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作為一個框架,可以起到規範性的引導作用,讓外界準確地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即正本清源,從而形成自身話語的正面系統,突破西方話語重圍,重塑中國文化形象。希望這套書起到促進文化傳播、促進溝通理解的作用。
光明悅讀:那麼,為什麼選擇以「術語」(「關鍵詞」)這樣的形式來解讀中國人的思維和中國文化呢?這些關鍵詞是怎樣選出的?
韓震:國外對中國的誤解很多是詞語的誤解,比如外國人很難理解「無為而無不為」。還有,「殺出一條血路」,原本是一個比喻,一些外國人就直接理解成暴力和血流成河。再如,中國人認為「韜光養晦」這個詞是獨立而不爭,強調內斂、謙和、包容,但是外譯後常常被誤解成「奸險狡詐」「偽君子」「刻意隱藏」等意思。不了解這些詞語,就不能恰當地理解中國文化。
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知識體系有自己的特殊的術語,構成了中國話語體系中連結思想觀念的關節點。很多中國思想文化的術語、命題、理論或學說,有著超越時空的普遍的世界意義。但是,不同的理論或學說卻各有自己的表達方式,理論的獨特性往往是由不同的術語或概念來體現的。
這900個術語當中,既有我們熟悉的術語,也有不常用但體現中國價值觀的術語。我們確立了幾條篩選原則,重要的是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總的來說,挑選的範圍暫限於人文社科領域,以辛亥革命之前的傳統思想文化術語為主,分別從文、史、哲三個學科入手進行遴選。每條術語給出明確的界定,釋義通常包括總釋、分釋、演變過程簡述、思想價值等幾個部分。900條術語中,有不少術語是第一次被提升到思想術語的高度。
另一方面,術語工程對翻譯也有高要求,都是最權威的翻譯家來翻譯,我們還請了十多位海外漢學家加入,強調中外理解的「主體間性」,既保證準確性,也希望外國人能夠理解。
光明悅讀:難怪有文化學者曾提出,文化和傳播的核心就是關鍵詞的傳播。這900條術語中多為抽象的詞語,是要用它們形而上地指示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嗎?
韓震:我自己是學哲學的,對語言的價值深有體會。20世紀哲學領域出現了「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為什麼呢?原來哲學從「心靈」或「經驗」出發看問題,但是心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把握?而經驗也只是看起來客觀,實則是非常具有主觀性的。既然經驗和心靈都是主觀的,唯有語言和語言之間的邏輯關係是確定的。因此,維根斯坦說,語言的邊界就是思想的邊界,文字所表達的命題「圖示著」世界。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沒有「戀愛」這個詞,人類都無法墮入情網。人類有了語言,就像行路者有了地圖,更容易理解自己在什麼方位上,應該朝什麼地方走。
思想的工具是語言,精髓就在術語中。理解術語的時候,思想、價值取向隨之而來。在人類語言中,那些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文化術語」。
光明悅讀:所以術語工程是用這900個關鍵詞畫下了一幅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精神的「地圖」?
韓震:是的,如果語言和思想是一張大網,這些術語就是網上的一個個結點,是思想的標記。實際上,語言很重要,有了語言,人從動物變成人,有了文字,人類就進入文明世界(文明史)。語言的邊界就是人生存意義的邊界,而語言的拓展就是人存在意義邊界的拓展。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就像著名的語言學家許國璋主編的《許國璋英語》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大家通過學英語去接觸世界,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他教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就是不斷地拓展著我們思想的邊界。
光明悅讀:那麼,在這份「精神地圖」上,有哪些重要標識?
韓震:「和而不同」「中庸」 「自強不息」等都體現著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理解結構。「中道」這個概念與中國人的理性密切相關;「和而不同」這個概念在理性處理人際關係方面有明顯的中國特色;而「禮」包含有英語propriety等詞語所無法表達的文化及人際關係制度性的內容。
「家國天下」之中的「家」和「國」就有特定的精神內涵,英語中的「國家」用nation、country、state等詞來表示,nation更傾向於以國民、民族的角度談國家,country則傾向於從國土的視角去看國家,state是從制度的層面看國家,所有這些表達都與「家」沒有半點關係,但中國人一提到「國家」這個概念,就會想到家庭,國家與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之間的內在聯繫就得到了很好的確證。
光明悅讀:這麼說來,很多術語並不是幾百字就可以解讀透徹的,像「意象」「興」等等,其內涵、意義流變非常豐富,是可以寫成一本書來論述的。
韓震:工程進展的過程中,有學者提出過這個問題,2019年3月,外研社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共同策劃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研究叢書」,就是將一些重要術語展開論述,第一批已經出版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柯平先生的《和諧》,中國社會科學院趙汀陽先生的《天下》,中國人民大學袁濟喜先生的《興》,北京師範大學方維規先生的《文明》。這個系列圖書的英文版由普林格·自然集團面向全球、線上線下同步發行。我們還分主題策劃、出版了《敦煌文化關鍵詞》《中醫文化關鍵詞》,今後還會做中國戲曲關鍵詞、中國法系關鍵詞等。
光明悅讀:學術界這樣重視術語的價值,對於學者們來說,這個篩選、詮釋的過程是否也是一次學術研究活動?
韓震:「術語工程」聘請了著名學者葉嘉瑩、李學勤、張豈之、林戊蓀擔任顧問,聘請我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成立了哲學、文學藝術、歷史三個學科組、譯審組,以及對外傳播、海外漢學等領域上百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團隊。團隊成員來自不同高校和研究單位,在整理、詮釋、翻譯、傳播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過程中,大家互幫互助,跨學科交流,打破不同領域的壁壘。這是拓展學術邊界,融合不同視野,促進學術研究的一個過程。許多術語加入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了詞語流變的新發現,對這些術語的整理闡釋,可以說,代表了我國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水平。
光明悅讀:接下來,這幅語言匯成的「地圖」是否還要擴展?
韓震:會繼續擴充。首先從內涵上拓寬,從術語拓展到命題。因為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作為有意義的語言單位,術語是基本材料,命題起到的作用更重要些。下一階段開發的重心將更多地放在命題術語和文化核心詞上。我們的術語將會由概念術語、命題術語、文化核心詞三大部分組成。
其次是領域拓展,向更多學科或領域橫向拓展。除了文史哲三大領域,今後我們會專項開發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經濟思想、法律思想、教育思想、軍事思想、科技思想等領域的術語。我們預期「術語工程」二期將涉及700—900條術語,對諸如中國佛教、中國建築、中國戲曲等具有中國特色的領域進行主題性的拓展。
還會專門做一本外來詞術語,了解詞語的來龍去脈,研究詞源,因為我們文化中的一些詞語其實是受外國的影響,逐漸吸收進來的。比如「哲學」這個詞,就是受西方文化影響,且在日本人用漢字翻譯的基礎上採用的術語。我們希望讓中國人也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一些術語是從哪種語言裡吸收進來的。
最後,會有縱向的拓展。第一期術語主要是辛亥革命之前的術語,第二期的整理範圍會向近現代延伸,將中國古代思想史、近代思想史與現代思想史貫通。還有一點,以前的思想史更多關注名家的思想,少有關注民間的思想。以後,我們也會從中國民間的成語、諺語、格言警句中發掘那些可以提升為思想術語的內容,豐富中國當代話語體系。
(作者:韓 震,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原校長)
(本報記者陳雪、史薇薇 本報通訊員滕賢慧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