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怪圈是人們的惡作劇還是來自其它世界的信息?它似乎在向我們講述它來自另一個世界——多維宇宙!
I.圓平面的形成,
外面的大圓表示一個2D圓平面,我們把上半部分的螺旋中心點移到大圓的圓心
假設平面中從圓心發出的螺旋線足夠長,足夠密,那麼它足以圍成一個2D的圓平面;
同理,麥圈下半部分螺旋線是對另一面的描述。(平面的正反兩面)
螺旋上與大圓圓心重合的點表示平面「正反兩面」的「接點」,
「接點」位於圓平面的邊界。
實例:(理解這一基本概念的可以跳過)
在一個圓形紙片的一個面上,筆尖從圓心開始向外逆時針繞圓心作螺旋運動,
只要筆尖運動軌跡足夠密,旋轉圈數足夠多,
筆尖的運動軌跡將足以覆蓋圓紙片的整一個面!
接著,筆尖在不離開這個圓紙片的情況下通過「接點」跨過邊界,
到達紙片的另一面,然後向裡以順時針繞圓心作螺旋運動,最後回到圓心。
此時筆尖運動軌跡已完全覆蓋了圓紙片的兩面。
這裡要說明的是任何維度的空間都有「接點」或「接線」「接面」……取決於維度的高低。
二維平面的接點只能在三維空間內才能看到,三維空間的「接線」只能在4維空間內看到。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點和「由以自身為中心,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曲線)」的「無縫接合」形成平面--------(1 )
表示為:
或者,螺旋線以一端為中心旋轉產生的軌跡形成平面
表示為:
兩種運動都是等效的。
II.三維球體的形成。
來看另一幅麥圈:
有點像蘋果的表面展開圖,其實就是球面的展開圖! 這幅麥圈給我們一個明顯的提示:
(我相信一些聰明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並且舉一反三,能推理出3D球體的形成過程了!!)
形成球面的點的運動軌跡在2D平面上的投影與形成2D平面的點的運動軌跡相同!――――(2)
然後呢?? 有興趣的可以自已嘗試推理,這樣有益於開發你意識的靈性!
現在我們把形成半球面的兩點用一條線段連接,並保持線段的長度不變,以線段的中點為螺旋
中心運動。發現線段的掃過的軌跡(曲面)就像兩個相連不斷擴大的錐面,兩錐面的無數次疊加
形成了球體,線段兩端點的運動軌跡的疊加則為3D球體的一個層面,即球面。
通過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線和「由以自身為中心,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曲面)」的「無縫接合」形成三維球體―――(3)
我們知道「點」表0維,「線」表示1維,「面」表示2維,「體」表示3維
由(1),(3)我們可以推導出一條通式:
點和「由以自身為中心,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曲線)」的「無縫接合」形成平面--------(1 )
0D+(2D中的)1D=2D
線和「由以自身為中心,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曲面)」的「無縫接合」形成三維球體―――(3)
1D+(3D中的)2D=3D
所以nD+(n+1)D=(n+2)D (n為自然數) ――― (4)
n維空間和「由以自身為中心,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n+1維)」的「無縫接合」形成(n+2)維空間
二維空間的表面由一維曲線層層疊加形成,一維曲線是二維空間的一個層線
三維空間的表面由二維曲面層層疊加形成,二維曲面是三維空間的一個層面。
同理:
四維空間的表面由三維曲體層層疊加形成,三維曲體是四維空間的一個層體。
(我們被困在了這個三維曲體中)
因此四維「球狀物」表面的螺旋運動軌跡在三維空間的投影為球體上的螺旋運動軌跡,
而球體表面是二維的曲面,所以球體上的螺旋運動軌跡在二維平面上的投影為螺旋線。
因此四維空間的球狀物表面的螺旋運軌跡在二維平面的投影仍為螺旋線。 ――― (5)
任何維度的螺旋運動軌跡都能在二維平面中,以點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表示。 ―――(6)
由(4)nD+(n+1)D=(n+2)D (n為自然數)
當n=2時,便可以描述四維空間的形成過程
面和「由以自身為中心,螺旋運動產生的軌跡(曲體)」的「無縫接合」形成四維球狀物
以上三幅麥圈是表示四維球狀物形成過程的等效圖。(詳見 結論(5)和(6))
關於麥比烏斯圈:
上圖表示紙條的一條邊界與另一條邊界相接形成一個麥比烏斯圈。
上圖表示一條紙帶在空間的形態,用網格標識這條紙帶的一個面。
想像有一條圍繞地球表面的紙條(曲面),紙條一端在南極,另一端在北極。
紙條的同一個面始終緊貼地球,所以緊貼北極的一面朝下,緊貼南極的一面朝上,
與麥圈所表達的意思等效。如果把兩端對接(相當於左手掌心與右手掌心合攏,拇指與小指對齊)
形成的圈,就是麥比烏斯圈。如果紙帶足夠長,曲率合適,那麼這條紙帶則可以覆蓋球面。
球面的疊加形成球體,因此二維麥比烏斯圈的疊加則形成三維球體,
同理,三維麥比烏斯圈的疊加形成四維球狀物
N維麥比烏斯圈疊加形成N+1維空間
兩個2D麥比烏斯圈疊加:
N維麥比烏斯圈疊加(旋轉表示無限疊加),表示多維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