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平時談及瑞士表時,嘴上總是會有意無意的說出天梭、美度、雪鐵納等品牌,也是因為他們都有著「性價比」、「入門」等特點的原因。
但是不知道是本身低調,還是宣傳效果的原因,有一個同級的瑞士品牌似乎卻這麼都入不了大眾的法眼。這個瑞士品牌與前面提起的一樣,都是入門瑞士表的級別,但是性價比卻高了一個檔次。
用一些資深表迷的話來說就是,「天梭的價格、浪琴的格調」。說到這裡,可能大家也會充滿疑問,難道真的會有這麼值當的瑞士表?事實上肯定是有的,並且它的實力還真不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豪利時百年歷史
大約在1904年的時候,兩個來自瑞士力洛克的人保羅和喬治斯在瑞士Hlstein(國內暫無翻譯)建立了一個制表工廠,並且西北部的溪流名稱命名——「Oris」。起初這個叫豪利時的制表工廠只有24名工人,但是在擅長經營的保羅帶領下,1911年豪利時工廠的員工已經增加至了300名。因為內部非常團結,分工明確(保羅負責運營,喬治斯負責設計研發),在1925年以後他們就成立了一個電鍍工廠,並且開始生產自己品牌的手錶。
在50年代-60年代期間,豪利時開始從機械鬧鐘過渡到自動機械錶,並且在1966年的時候成功的研發出了25鑽的槓桿式擒縱自動機芯,型號為Cal. 645。1968年,豪利時的自產機芯開始獲得瑞士天文臺的認證。之後在石英風暴到來的時候,豪利時也與其他瑞士品牌在面臨危機時選擇將股份賣給了斯沃琪集團,從而保留自己的產業。可是去其他瑞士表不同的是,在石英風暴結束之後,豪利時又重新把自己的股份買了回來,從新開始了自己的獨立制表之路。
與運動結緣
從斯沃琪集團裡脫離出來之後,豪利時開始在鐘錶市場上進行全面反攻,設計也逐漸遠離傳統制表的框架,變得更大膽、更運動。1984年,豪利時首先用自己研發的製造式日曆腕錶開鑿運動表市場,當時這種表款在日本特別受歡迎,甚至讓日本人都不願意買他們自己的電子、石英表。
後來豪利時也順勢利用日本市場做突破口,開始大量的生產潛水、航空、戶外等運動表款。而日本當時作為一個消費和經濟都極度發達的地方,也沒有讓豪利時失望,其中豪利時的運動表款在僅日本地區的銷量,就基本與浪琴在全歐洲的銷量持平。到了90年代之後,豪利時的運動特點越來越突出,開始成為眾多瑞士表中比較特殊的一個。
過硬的機芯技術
自從獲得天文臺認證開始,豪利時就開始不斷的往機芯方面花心思。從90年代起,豪利時開始擁有了多能能複雜機芯,裡面的功能除了普通的日曆、周曆、月曆之外,還有雙時區、月相、追針計時等等。但因為經歷了石英危機,原來的工業基礎已經損失了一大半,所以這些機芯基本都是由ETA和SW的半成品改良而來。
到了2014年的時候,這時豪利時已經迎來了建廠110周年,於是順勢推出一枚完全由自己研發生產的Calibre 111機芯。這枚機芯是手動上鏈的設計,採用了頂級的機芯恆定動力機構,在長動力屬於和扭矩變化方面完勝萬國的「七日鏈」。111機芯的動力總時長為240小時,也就是「十日鏈」,比萬國還要多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