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朝一日,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讓自己變成美國隊長那樣的"超級人類",那麼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嗎?或者說有朝一日,人類通過基因編輯來"定製"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想像中的任何模樣,這合理嗎?
基因編輯仿佛是佇立在人類面前的"潘多拉之盒",神秘而充滿誘惑。而倫理是一道透明的堅牆,橫亙在人類與"魔盒"之間。究竟人類是否需要用基因編輯來改變自己?優酷與現代汽車集團聯合出品的將來時科學紀錄片《未來圖鑑》就中提到了關於"基因編輯"的科學倫理雙面問題。"完美"和"理智",人類該如何進行選擇?節目以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高級研究員仇子龍之口,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解答。
上帝的魔剪窺探人類的終極形態
其實,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水平而言,培養一個美國隊長式的完美人類並不是一件完全難以實現的事。《未來圖鑑》的主訪人陳銘被邀請到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由基因專家仇子龍為其講解目前我國所掌握的強大的"基因編輯"能力。
節目中,陳銘與仇子龍談到了20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該獎項頒發給了發現"基因編輯"的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美國女科學家珍妮弗·安妮·道德納,以表彰兩位女科學家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她們所使用的基因編輯方式被稱為"上帝的魔剪"。
"魔剪"的原理簡單易懂,就像影視作品剪輯一樣:找到不想要的DNA,剪掉這段DNA,最後把想要用的DNA安裝上去。通過這套"刪除、複製、粘貼"的編輯系統,人類可以隨意的識別任意DNA片段。在這次做客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期間,仇子龍就在陳銘面前展示了實驗室中強大的基因識別手段,1滴血、24小時,一個人的全部基因序列就會被識別完畢。
而"魔剪"強大的地方,在於識別出基因片段後還能對其進行修改,也就是說,人類擁有了編輯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結構的能力。小到一個細菌,大到一個成熟的人類個體,"魔剪"可以將任意基因片段編輯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仇子龍坦言,許多先天性疾病從孩子出生時就被寫在了基因序列裡,而"魔剪"可以幫助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
毫無疑問,這樣強大的技術已經把人類升華到了"上帝"的層面上,科幻片中那些令人神往的改造後的"超級人類"或能成為現實。超強的免疫力、驚人的運動能力、完美的五官、健壯的器官與骨骼,集這些美好的特質於一體,由此看來,人類的前路似乎是光明的。但是,基因編輯真的符合這個世界的客觀規律嗎?
科學家or哲學家?關於人類未來的深度問答
幾乎所有涉及人類基因改造的科幻作品中,都會展現出"基因改造"背後的"潘多拉魔盒"效應。畢竟從倫理上講,一個獨立的人格不會允許自己成為別人的"畫布"。以"作者"希望的樣子降臨這個世界,被"定製"出來的人類,究竟是"我"還是"他"?當"定製人"成為主流後,那麼普通人是否會淪為被世界遺棄的群體?
作為一個理智、並對生命保持敬畏的科學家,仇子龍並不以"定製人類"為目標。據他所言,在基因領域裡不斷探索的科學家們,都會遇到關於"人類標準"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遠遠超過了現代人類社會"倫理"的討論範圍,所以這個"人類標準"成為了一條禁忌又模糊,卻絕對不能觸及的火線。
在"倫理"的重壓之下,所有的科學家和醫生又都在面臨著另外一種折磨——活生生的生命正在眼前流逝,醫生和科學家們卻又不能越過"倫理"挽救生命,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倫理"悖論呢?
以當前社會現狀來看,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遠遠快於"倫理"、"哲學"的發展速度。在某些領域裡,科學進步反而帶來了更多的矛盾。比如說,科學並不能為我們解答"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所以,從一定角度上講,科技越發達,我們卻顯得愈加無知。
然而我們探知這個世界客觀規律的手段,有且只有"科學",我們目前所形成的"價值觀"、"世界觀"是"科學"與"倫理"結合後的產物。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像仇子龍先生所盼望的那樣,找到了"科學"與"倫理"的平衡點,更加辯證地看待"基因編輯"。
《未來圖鑑》是一部立意深刻的科普紀錄片。該片以現代科學為理論基礎,放眼未來,用鏡頭打開時空隧道,將人類的來日方長濃縮於五集節目中,用大膽前衛的猜想,來引發人們對未來的思考。
目前,《未來圖鑑》已在優酷播出三集。據了解,第四集將由達摩院智慧城市首席科學家華先勝帶大家暢想未來世界中"人類與AI的主僕糾葛"。(來源:TechWeb)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