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前一陣子,《Nature》要推出機器學習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消息引發了許多爭論。這本來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機器學習領域內已經成為共識的「開放、免費」和《Nature》代表的傳統科學期刊的收費出版及閱讀的做法之間產生了劇烈的衝突。
對於機器學習領域的人來說,研究成果的免費、開放(開源)幾乎是默認的,以免費的會議論文、免費的 arXiv 預印本、開源的 Github 項目為主要研究成果傳播方式的做法實際上恰恰是這個領域得以快速發展和興盛的重要原因。所以當《Nature》要把傳統的收費、封閉閱讀的做法重新呈現給大家之時就引來了激烈的反對之聲。
法蘭克福高級研究學院的物理學家 Sabine Hossenfelder 對傳統自然科學科研更為熟悉,她在 Twitter 上提醒大家不要以天真、片面的視角看待這件事:任何機構提供論文服務都是有成本的,那如果你不掏錢、我不掏錢,他們要怎麼過日子呢。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把她的完整表態整理如下。
沒錯,商業化學術出版機構目前可以拿到高昂的利潤。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我更喜歡把學術成果免費開放(open-access),實際上我所有的論文都可以在網上免費查看。但是那些希望學術出版巨頭們關門大吉的人可能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樣做的後果如何。
首先我列舉一些客觀事實。出版商們提供了切切實實的服務。除了編輯、製版、印刷成紙面的雜誌之外,這背後的數據存儲和檢索系統是不可以被忽略的;還有索引、標籤以及其他與搜索相關的功能,再加上時不時需要進行的系統軟體更新維護。僅僅是有一大堆信息是不行的,你還需要有辦法能從裡面找到需要的東西。
出版商也協助了論文評審的過程。雖然論文評審也並不是非要藉助出版商不可,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這樣做的。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現狀,這項服務對整個科學界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你把所有的開銷都算上,有很多針對非常具體的問題的論文根本無法讓出版商盈利。比如某個大學裡只有兩個人有可能會讀某篇論文,那麼為了出版這篇論文,出版商的開銷肯定要比大學猶猶豫豫願意付給出版社的價格更高。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免費開放的學術伺服器也不是零成本運行的。是的,提供這些服務的人也是要吃喝、要付房租的。實際上我都覺得有些內疚,我和我所在的研究機構很依賴他們的服務,但我們從來都沒有付過錢。但最終,有些人、以某些方式,是要把這個帳補上的。
目前的出版商生存的方式是,虧本印期刊,然後要求別人付錢打包購買論文的閱讀權。這種做法其實並不好。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如果完全從資本主義的盈利至上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他們需要把期刊出版的業務也一起全部停掉。這對科學界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了。
大多數時候人們宣揚科學論文應當是免費的,他們認為納稅人已經為研究本身付過錢了。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研究的資金都是來自稅收。更重要的是,即便資金確實是來自稅收的,這些資金也並沒有同時包括研究本身的費用和出版費用。出版期刊的這件事會給學術研究增加價值,而研究人員們通常沒有錢來付給出版商。想要給免費開放的學術服務找到資金支持是很難的一件事,對於有些國家的研究人員來說,他們的研究經費已經是不足的了,那麼這樣的學術服務就更難得到支持。
所以這裡的重點是,出版商的人是做出了切切實實的工作成果的,這些成果對於科學的運轉也不可或缺,那麼也就需要有人以種種辦法付給他們工資。一個純粹的商業化的模型對於科技文獻的出版是壞事,同樣地,它對於學術研究也會是壞事。
「以後就別收錢了」並不是一個執行得了的選項。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免費的。所有這些問題的出發點都是因為科學出版是一項公共服務,但它並沒有像別的公共服務一樣得到直接的資金支持。
總結一下:僅僅對當前的狀況報怨個沒完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想出一些替代性的辦法,而且不要讓狀況變得更糟。我看到了一些人提出的建議,大多數都無可救藥地天真,根本沒有仔細思考這些因果關係。
補充數字:對於高影響因子的期刊,平均每篇論文的審稿、編輯費用大概要高出普通期刊 10 倍。比如《Nature》雜誌估計自己的開銷大約是「每發表一篇論文,需要一萬以及三萬英鎊」。
via Twitter @skdh,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編譯
雷鋒網版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