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日系車就被各大汽車媒體爆出:豐、本田旗下小型車的後防撞梁幾乎全部被減配,引起了國內消費者對防撞梁的關注。而近幾年作為嚴謹的德系車:大眾,盡然也「頂風作案」在POLO、寶來以及斯柯達晶銳等車型的後防撞梁上做出減配。今天,小陶就來跟大家說說防撞梁的必要性。
1.防撞梁能帶來多大的安全性
防撞鋼梁作為汽車被動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並不是如其名所釋,能讓車子「防撞」,它起到的是吸收和緩和外界衝擊力、防護車身前後部的功能,當然它所能化解的撞擊力,並沒有它的名字那麼氣勢磅礴。
當你的車速在10KM/H情況下發生碰撞,大部分車型的防撞梁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它會把撞擊力度傳導給兩邊的吸能盒,也就是防撞鋼梁的緩衝區。這個時候,一般撞擊力度是在吸能盒的承受範圍之內,事後僅需更受損的換吸能盒即可。
當你的車速在高速行駛時,也就是40KM/H的時速,防撞梁就開始起到保護駕乘人員的作用了,它會將吸能盒不能承受的撞擊力度,直接分化給車身的兩根縱梁,讓車身整體剛性去分擔撞擊力度,使駕乘人員所承受的強大的撞擊力就可大大減小,使作用於家屬人員身上的力與加速度,在人的承受範圍之內。當然,這時損壞的可就不只是吸能盒那麼簡單了,可能會需要更換水箱、軸齒等零件了,這就要看撞擊方向與力度了。
當你的車速達到了80KM/H以上的高速行駛時,防撞鋼梁的作用就顯得微乎其微了,這個時候發生了撞擊,就要看你的車配備了多少安全氣囊、車身結構設計、車身整體剛性等等了。
但在倒車、起步等低俗行駛時,防撞鋼梁帶來的是無限的好處,在電影(如憨豆先生)中我們看到過,憨豆側方位停車時,他會直接將前方與後方的車子頂開,而自己的車不受到任何損壞。當然,我在這裡並不能確定憨豆那時駕駛的MINI是否裝配了防撞鋼梁,但在相同情況下,防撞鋼梁起到的效果與其相同。
2.前、後防撞鋼梁帶來的安全效果是否一樣?
這是絕對不一樣的,小陶可以肯定的回答。
在低速情況下,比如倒車、起步時撞到障礙物,前/後防撞梁所起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但這並不能被成為安全效果,只能減少車輛損壞,從而降低車輛的維修費用而已。
而在中高速駕駛中,前/後防撞梁起到的效果,差距就比較大了。前進時,撞擊障礙物後,前防撞梁會把撞擊能量分給吸能盒,這時吸能盒立馬損壞,將剩餘的能量分化給兩邊縱梁,而縱梁負責把撞擊能量向後疏散到整個車體上,由整個車身構架來吸收能量,使得駕乘人員受到的力會儘可能的小。但多數車型的縱梁埋的比較深,在中高速小重疊的碰撞下,如撞信號燈、對向撞車(車燈撞車燈)等,若沒有防撞鋼梁,是很難觸發縱梁的作用。總的來說,在中高速時發生小重疊碰撞下,前防撞鋼梁起到的作用是:將撞擊能量傳導給車身縱梁。
反觀後防撞鋼梁,它的存在看起來就比較卑微了,因為它並不能連接車身結構。就是說,如果發生碰撞,就是石頭碰石頭,唯一讓它看起來有點效果的,就是它那吸能盒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廠家與消費者之間一直存在爭議!廠家認為我的車沒有後防撞鋼梁,不能代表安全性不過關。消費者認為你的車沒有後防撞鋼梁,發生碰撞時會產生更大的損壞。其實兩個觀點都沒錯,並且不衝突。在低速駕駛下,後防撞鋼梁的確可以卸下絕大部分撞擊力度,減少不必要的維修費用,而在高速加速下,後防撞鋼梁的存在就顯得杯水車薪、螳臂當車,撞擊力度超過吸能盒時,撞擊能量依然會直接傳導給車身,讓後排駕駛員受到不可挽回的傷害。總的來說,在低速下發生碰撞,後防撞鋼梁能起到卸力的作用,從而減少維修費用,而在高速下發生碰撞,幾乎沒用!
這裡還要說一下前防撞鋼梁的一個要點,就是在高速下發生大重疊碰撞時(比如撞牆),前防撞鋼梁也是沒用的!因為那種程度的碰撞,是肯定可以觸發車身縱梁的最大作用了,而前防撞鋼梁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附帶品一樣,無效了!
3.減配防撞鋼梁給廠家帶來的利與弊?
廠家獲利:
從各路汽車媒體的統計與調查得出,一根的成本大約在200元左右。而這個價格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沒有什麼,幾萬、十幾萬都花了,這點前算什麼?但對於廠家來說,這200元就非常多了。就拿飛度來說,它2014年的銷量達到了8.47萬臺,每臺省下200元,光省下的鋼梁成本費就高達1694萬,這還不包括裝配鋼梁的人工費等雜七雜八的費用。
另外,像小陶這種陰謀論者,絕不會贊同這1694萬!一款車失去了後防撞鋼梁的保護,在低速碰撞的情況下,會產生維修費用。低速碰撞?說白了就是城市交通刮蹭、低速追尾,而在中國,這類交通事故實在是頻繁的不能再頻繁了。可想而知,這些維修費用最終又會進誰的口袋呢?1694萬!翻個倍數,恐怕都不止吧。
一般廠家減配了防撞鋼梁後,往往會增加一些木質裝飾條、定速巡航等廉價配置給消費者,也就是所謂的「暗地裡減配,明面上增配」的營銷套路,並且都伴隨著小幅度降價,會吸引很多不注重「內在」的消費者購買。
廠家失利:
聰明的廠家絕對不會用減配防撞鋼梁這一招來降低成本費用,因為這會對自己的品牌造成無法挽回的壞口碑。比如:大眾POLO、寶來的減配,著實是讓大眾生存在了風口浪尖,銷量一度下滑,昔日的神車,在消費者口中也慢慢變成了「爛車」。
4.為什麼車子到了中國就要減掉防撞鋼梁?
在歐洲地區大部分車型都是具備防撞鋼梁的(一些車型本身結構就不裝配防撞鋼梁),而到了中國,部分本來有防撞鋼梁的車竟然沒有了。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中國的汽車市場還並沒有走向成熟,在國內的政策上,對汽車安全配置的強制要求都很低,ESP、自動剎車輔助、側安全氣囊在國內都沒有被強制要求配備。另外,在國內的各項碰撞測試中,要求水準也遠遠沒有達到歐美等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讓廠家就形成了一個思路,「即使我沒有防撞鋼梁一樣可以達標,何不去除?」
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消費者造成的,那就是「價值感」。國內大部分消費者買車時,都更願意去選擇一些「看起來有價值感的車」,而不是「開起來有價值感的車」,比如外觀/內飾鍍絡條、內飾木紋裝飾、電動天窗、大顯示屏幕等這些都是國人消費者眼中的「價值感」,而真正有價值的配置,如:ESP、通風盤剎、後輪獨立懸架、防撞鋼梁、一體式車門等,很少有人去了解。有個例子:以前的「昔日大眾神車」速騰,就把真正價值感體現的很好,但面對各種日系車「偽價值感」的壓力,速騰不得不偷偷摸摸減配,淪落為現在斷軸這樣的落魄形象!
總結
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也應該能看的懂。其實防撞鋼梁存在的必要性,是不用爭議的,有絕對是比沒有的好!小陶建議廠家儘可能的不要去省不該省成本,防撞鋼梁就是一個例子,消費者遲早有一天是能察覺到的,「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啊!」另外,發動機電子防盜系統也是一個減配的趨勢,在老馬三、遠景、經典逸軒低配等車型上既然都沒有這個配置,這玩意兒成本也不高,這都減,真是太說不過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