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我們介紹了色母粒的耐光(候)性的定義, 本節我們分別講一下色母粒的耐光性與顏料的化學結構、粒徑大小的關係
1,耐光(候)性與著色劑化學結構 某些塑料製品在光的照射下,顏色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大多數無機顏料的耐光(候)性是非常優異的。僅少數品種在光照下因其晶型或化學組成發生變化而變暗。

與無機顏料相比,有機顏料和溶劑染料,耐光(候)性都對其化學結構有強烈的依賴性。這是因為根據發色原理,在有機著色劑中呈現不同的顏色是由於該物質吸收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而使其內部的電子發生躍遷所致。有機顏料受光照射後,會引起顏料分子構型變化等原因而影響飽和度下降,甚至會褪色變成灰色或白色。顏料在光照之下褪色過程屬於氣固非均相反應,反應速率主要與化學結構有關。

2,色母粒耐光(候)與著色劑粒徑大小 有機顏料在光照下的褪色過程被認為是受激的氧攻擊基態著色劑分子,從而發生氧化-降解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均相反應,反應速度與比表面積有關。當著色劑與氧接觸的面積增加時,會加快其褪色過程。粒徑小的顏料粒子,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耐光性就比較差。

著色劑經光照後粒徑較大的顏料其褪色速度與粒子直徑平方成反比,而粒徑較小時其褪色速度與粒子直徑的一次方成反比。
本文摘自《色母粒著色劑》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