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詞
在武俠世界裡,蜀中唐門依靠各種令人聞風喪膽的毒物,行走江湖數百年之久。在植物界,也有一種讓人聽聞其名就毛骨悚然、避之不及的樹木,名曰見血封喉。這種樹,樹如其名,其流出的汁液劇毒無比,人畜傷口一經接觸,如不及時就醫就會窒息死亡。然而,有毒植物並非全都有害於人畜,研究了解其毒性,就可變毒為利,造福於人類,這便是中醫藥物學中所說的「以毒攻毒」了 。
樹木檔案
見血封喉,又名箭毒木、剪刀樹、大藥樹、加布,桑科,見血封喉屬。見血封喉屬植物全世界約有4個種3個變種,主要分布於東南亞,我國僅產1種,即見血封喉,為國家保護植物,常生長在海拔400米以下的熱帶、南亞熱帶季雨林中;單葉互生,嫩葉披針形,密被棕色長粗毛,邊緣有鋸齒;成長葉長圓形,長7-20釐米,寬3.5-7釐米,邊全緣或微鋸齒,頂端短漸尖,基部圓或心形,略偏斜;樹皮呈灰白色,極厚,略粗糙,具乳白色汁液;莖幹基部具有從樹幹各側向四周生長的高大板根,根系發達,抗風力強,樹幹高大挺拔,主幹高15-20米,為季雨林上層喬木,是一種劇毒植物和藥用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海南、雲南南部。
殺敵與獵獸利器
相傳,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敵人入侵時,女人和兒童在後方將見血封喉的汁液塗於箭頭,運到前方,供男人在戰場上殺敵。印第安人因此而屢戰屢勝,殺得入侵敵人屍橫遍野,魂飛膽喪,頑強地保住了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園。
據史料記載,1859年,東印度群島的土著民族在和英軍交戰時,把箭頭塗有見血封喉汁液的箭射向來犯者,起初英國士兵不知道這箭的厲害,中箭者仍勇往直前,但很快就倒地身亡,這種毒箭的殺傷力使英軍驚駭萬分。
見血封喉在古代的戰場上大顯身手,為徵戰沙場的士兵贏得先機,因此士兵們勇猛無比,讓敵軍來之則敗,敗之則恐。一點點的汁液雖然渺小,但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立下了赫赫戰功,不愧是戰場上的利器。
據傳說,在雲南省西雙版納最早發現見血封喉汁液含有劇毒的是一位傣族獵人。有一次,這位獵人在狩獵時被一隻碩大的狗熊緊逼而被迫爬上一棵大樹,可狗熊仍不放過他,緊追不捨,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位獵人急中生智,折斷一根樹枝刺向正往樹上爬的狗熊,結果奇蹟突然發生了,狗熊立即落地而死。從那以後,西雙版納的獵人狩獵時,都用見血封喉的汁液塗在箭頭。
在電影《戰狼Ⅱ》中也是引用古代印第安人用箭毒木來狩獵的傳統方法進行獵獸。
雲南西雙版納還有「七上八下九不活」的說法,即被毒箭射中的野獸,逃竄時,上坡路最多跑七步,下坡路最多跑八步,第九步一定斃命。這麼微乎其微的汁液,竟可以讓體型碩大的狗熊瞬間斃命,可見其毒性劇烈無比,但是中毒後的獸肉仍可食用,沒有毒性。
有一種聽聞其名就令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的樹木,名曰見血封喉。其汁液劇毒無比,但研究了解其毒性,就可變毒為利,造福於人類 。樹幹挺拔、直插雲霄的見血封喉。
「毒」與「藥」的淵源
「毒」與「藥」,原本是一個互用的概念,如《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聚毒藥以供醫事」的記載。張景嶽在《本草正》中亦云:「藥以治病,以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有偏也……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其為故……大凡可以避邪安正者,均可以稱為毒藥,故曰毒藥故邪也。」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存在著一個「毒」與「藥」概念互用的時期。
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中國醫藥寶庫一直留有有毒中藥的一席之地。中醫歷來推崇「以毒攻毒」理論。有毒中藥往往具有獨特療效,其毒性成分就是其藥效成分。對於一些特殊疾病來說,越是有毒的藥,往往越有效。幾千年來,歷代醫家利用「有毒中藥」治癒了無數的頑痾痼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醫的以毒攻毒可追溯到遠古神農時代,《淮南子·修務訓》中這樣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既是毒也是藥的「有毒中藥」也內藏玄機:毒中有藥,藥中有毒。
因此,有毒物質只要掌握和運用得當,也會成為治療某些疑難病症的特效藥,蛇毒就是一個很好的「變毒為寶」的例子。治療時以毒攻毒,祛除邪氣,扶助正氣,以達到氣血陰陽平衡。
以毒攻毒起源於神農時代,萌發於春秋戰國秦漢,發展於晉隋唐,深化於宋金元,豐富於明清,創新於近現代。以毒攻毒醫藥學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不斷發展,每個歷史發展階段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
見血封喉嫩枝乳液
灑落民間 護佑村莊
高大的見血封喉樹常保存在華南和西南等熱帶地區農村村寨周圍的風水林和村寨中,成為村寨周圍綠化的重要樹種。
在海南省儋州市區有一棵樹齡1000年的見血封喉古樹,其樹幹高大粗壯,板根發達且碩大,整株枝繁葉茂,生長十分旺盛。當地居民視其為神樹,專門為其修建了臺階和圍牆,常在樹下燒香祭拜。
廣西樹齡最長、胸徑最大的見血封喉古樹,當屬生長於陸川縣良田鎮馮杏村杏屯的1000年特級古樹。這棵巨大的見血封喉古樹儼然「仙翁」級別,樹幹雖因腐爛而形成了一個大空洞,但依然擋不住它旺盛的長勢,生得「鶴髮童顏」,枝葉扶疏,形態優美。當地人常在此樹下納涼聊天,千百年來一直與人朝夕相伴。村裡人說,他們從沒有聽說這樹有毒,而且祖祖輩輩都把這棵古樹視為「護村樹」。
見血封喉參天古樹,像是上天派來的守護神,落腳在廣西各地的村莊,一待就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它們與人和睦相處。它挺拔高大、一身劇毒,像是為了降服妖魔鬼怪而生,讓來犯者心生畏懼、敬而遠之,以保護村民。
用刀削下灰白色樹皮,乳白色汁液讓人毛骨悚然
名字可怕 卻是一寶
聽聞見血封喉的名字,就令人聞風喪膽、浮想聯翩。歷經千百年滄桑,人們對見血封喉的認識從神秘、恐懼到敬畏、熟悉。原來,見血封喉並不像它的名字那般駭人,它既能與人們和諧相處,又有其獨特的珍貴之處。
見血封喉樹的木材不耐腐、質脆、不適於建築,但生長迅速,樹幹通直、出材率高,可以做膠合板芯、纖維板及造紙原料。其樹皮纖維細長柔軟,富彈性,強力大,易脫膠,可作麻類代用品。西雙版納群眾喜歡把除去毒液的樹皮捶松、曬乾、用作床墊。據說數十年後,彈性仍可完好如初。
見血封喉是熱帶雨林、季雨林中重要組成樹種之一,在熱帶雨林地區雨勢往往非常強勁,地表易被衝蝕,而見血封喉有非常完整的板根,對水土的涵養能力強,有利於維護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維繫熱帶地區生態平衡。
目前許多學者在劃分熱帶與亞熱帶分界線時,都參考了見血封喉的生態和地理分布等特徵,將其作為研究古植被、古氣候、古植物地理的重要證據。許多科學家曾據此將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劃分為熱帶地區。
見血封喉在藥理活性方面的運用價值極高,其白色的樹汁和種子中有類別眾多的強心苷,乳汁的乙醇提取物有強心、升壓、增加心排血量等作用,在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等領域有很高的潛在應用價值,是治療心臟衰弱類疾病的重要藥物。
見血封喉的種子作藥,可用於治療溼熱腹瀉和痢疾等疾病,鮮樹汁用於治療腹瀉、催吐以及強心等。其樹液也已在醫療上用作肌松劑,還可用於麻醉,其乳汁在治療女性乳腺癌疾病上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功效。可以預料,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發展 ,其毒性的研究與利用必將進一步深入,見血封喉這種有著很大醫藥價值的樹種也會更好地造福人類。
海南儋州市區1000年的見血封喉古樹 陳仁利攝
拍攝的驚險與刺激
2020年5月15日,我們在尖峰試驗站樹木園拍攝見血封喉汁液,領導再三叮囑一定要小心,我們也心有餘悸,到現場戴上手套、護目鏡等,做好全副武裝,並檢查身上裸露處是否有傷口,確認做好安全措施後開始尋找目標。我們選好目標用砍刀比劃一會後,讓同事們離遠一些。
砍下去的瞬間,心跳加速,眼睛緊閉著,手在顫抖,砍在大約40釐米處的樹幹上,還急忙問同事們汁液有沒有濺出來,有沒有濺到大家身上,他們回應「沒有,沒有!」由於緊張、惶恐,砍成了平口,汁液一直流不出來,接著又用砍刀補砍成斜口,不料刀口裡的汁液飛濺到臉上,急忙用紙巾擦去汁液,當時的場景既刺激又令人毛骨悚然,現在回想起來依然心跳加速。最後,用砍刀輕輕削下一塊樹皮,流出的汁液既多又不會濺出,終於拍到了效果不錯的照片。
作者簡介
張濤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站監測數據的收集、設備設施維護、日常運行及科普工作。
許涵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植被群落、物種多樣性維持機理、植被恢復等方面的研究。
陳仁利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方向研究。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原標題:《樹木傳奇丨樹中毒王名叫見血封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