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裡。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然而地球的運動不僅僅只有這兩種形式。地球的運動可以分為幾下幾種形式:
1、自轉
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地球自轉,也是經歷一凡波折。人們本來不知道地球是不是有自轉,直到16世紀,哥白尼發現,在計算行星位置的時候,假定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比起假定地球不動而整個天空轉動要來得方便,所以大家就接受地球自轉的說法了.但是這種接受並不算是真正的知道,因為沒有得到有證據的證明.
真正從實驗上證明地球自轉要一直等到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1819—1868)做的傅科擺實驗.他做了一個巨大的單擺,讓它擺動,發現單擺在下方的沙盤上畫出的痕跡緩慢地變化方向,說明擺動平面相對於地面在轉動,而根據動量守恆原理,擺動平面在空間中的位置是不變的,所以證明了是地球本身在轉動. 從這以後,人們才算是真正地知道了地球有自轉.
2、公轉
地球被太陽的引力控制在一個軌道上繞著太陽運行,日地平均距離是1.49億千米,在一年內饒了一個約9.4億千米的大圓周。平均一小時走10.7萬千米,一秒要走30千米。正因為有了公轉,使我們有了季節、歲月的循環。
3、月角差
因為有月亮的存在,它把地球拉出繞太陽的運行的軌道。事實上這個理想的軌道是地球和月亮兩個天體的重心所走的,地球繞著這個重心每月轉一周。這重心離地心約有4660千米,所以在地面下1700千米的地方,並常和月亮在相同的一邊。所以我們的地球相當於繞著在自己內部轉動。地球的這種運動效果使得我們看見太陽有一種周期性的大小和位置的變化。在新月時太陽要比在滿月時小一些,上下兩弦月時,太陽好像離開了自己的位置,這個移動的距離可以達到太陽直徑的1/150。
4、歲差
地球的自轉軸指向天空的一點,在一年裡常指向那相同的一點。但是,地軸並不是絕對固定的,它緩慢地移動,以大約26,000年的周期掃掠出一頂角為47°的一個圓錐。這就導致沒有一顆星永遠擁有北極星的稱號。
5、章動
由於日、月等天體特別是月球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的吸引作用,在地軸繞黃極的運動為26000年的長期進動(即"歲差")中,還存在許多周期不同、振幅各異的微小變幅,其中在它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種短周期的擺動,即周期小於或等於月球交點周期18.61年,振幅為9.211″(稱為"章動常數")的擺動,稱為章動。其運動形態表現為沿地球進動圓形軌道作波浪式的曲線運為。
6、黃赤交角的變化
黃道和赤道的交角緩慢變化。這個夾角現在是23°27′,但這個夾角政治逐漸的變小,運行一萬年又會大起來。
7、偏心率的變化
地球圍繞太陽所作的曲線不是正圓,而是稍扁的橢圓。隨著不同的世紀,這個橢圓是多是少地接近正圓。如2.4萬年以後,地球距離太陽將經常一樣遠,它的軌道無所謂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在季節和氣候上會發生一種長期的影響。
8、近日點的長期變化
由於行星的一般影響,它使地球軌道的長軸又叫拱線發送旋轉,使近日點和遠日點沿著軌道而運行。因此在連續兩年裡,長軸並不保持一個絕對相同的方向。
9、攝動
由於行星變化和吸引力引起幹擾地球的公轉軌道
10、其他
因為太陽圍繞太陽系的公共重心而運動,這樣就移動了地球公轉的中心。以及地球隨著太陽在銀河系裡轉動。最後,地球本身也在改變自己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