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類書單,5本書帶你了解世界

2021-01-16 每日書薦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

我個人覺得,對一些政治家來說,歷史使他們有前車可鑑。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讀史一方面能增長我們的歷史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另一方面,讀史更能讓我們看到我們的渺小——

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因為我們看到了時間永不停止,而我們在時間的長河中只有七八十年的光陰。

歷史類書籍數目繁多。作者所選取的研究方向或寫作角度不同,即使是同一國家同一時代同一事件,所寫內容也是千差萬別。

我最近讀的歷史類書籍以世界史、外國史比較多,可能是覺得自己對中國歷史比較熟悉,世界史、外國史知之甚少有關吧。

下面我就按世界史—歐洲史—中東史—中國史的板塊次序,介紹五本深入淺出的歷史科普著作。

世界史篇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為1976年生人,來自以色列。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

他的《人類簡史》一書讓他一舉成名,成為以色列超級暢銷書,目前這本書已授30多個國家版權。

全書共分四部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

作者認為,人類進化過程經歷了三次革命:第一次認知革命開始於7萬年前,非洲猿人轉變為智人;第二次農業革命開始於1.2萬年前,智人馴養動物,培養植物,建立農村、城市;第三次革命科學革命開始於500年前,人類開始工業革命。

他從135億年前大爆炸產生宇宙開始寫起,寫了45億前年地球成形,7萬年前智人開始聚集,人類文明開始確立、發展,寫到未來智慧設計成為生命的基本原則,智人被超人取代為止。現代人類的祖先是智人。地球上除了智人,還出現過尼安德特人、梭羅人、弗洛勒斯人、矮人、直立人等人種。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與其他史書不同的地方有兩點:

一是作者並沒有羅列大量的歷史事件,而是總結了人類在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的一些規律及主要法則、特徵。

總結這些規律,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才能化知識於無形,做到融會貫通,高屋建瓴地架構知識體系。

二是全書中都透著作者對人類終極命運的關心,全書中洋溢著的一種對天下眾生的無邊大愛,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深深憂慮。

作者對當下基因工程學改良人類的種種做法的尖刻抨擊,便充分顯示了他的這種愛人情懷。他認為,在當今貧富差距已經極為懸殊的情況下,這種只有一小撮富人能夠消費得起的永生大法必然嚴重加劇社會不公;其次,如果人類真的被升級為另一個物種,實際上是升級為一種永遠年輕的生化人,那麼隨之發生的就只能是人類的本質乃至「人」的定義的根本改變,就只能是智人歷史的終幕。

書摘

1000年,小麥成功傳遍世界。為了種小麥,人類的脊柱、膝蓋、脖子、腳底付出了代價,是小麥馴化了人類。多餘的糧食養活了政治、戰爭、藝術、哲學,建起了宮殿、堡壘、紀念碑、廟宇,養活了國王、戰士、牧師、思想家、藝術家,但歷史寫的全是這些人的故事。

黃金法則:性與性別法則——農業社會大多是重男輕女的父權社會。肌肉理論——人類歷史顯示,肌肉的力量和社會的權利成反比。體力好的人幹的是下層的活。流氓理論——男人好侵略,戰爭中男人佔主導。歐洲國家,當兵的是窮人,高級官職是公爵、親王、國王的權力。中國一直是文人領軍,好男不當兵,聰明人都去讀書當官了。金錢制度的原則:萬物交換,萬眾相信。

《全球通史》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

作者斯塔夫裡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歷史學家,曾獲得過古根海姆獎、福特傑出教師獎和洛克菲勒基金獎等一系列學術榮譽。

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裡阿諾斯的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幹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線:新世界史》。

很遺憾的是,這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已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逝世。

全書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的世界》兩冊,論述了自人類起源至本世紀70年代的世界文明。

《1500年前的世界》分了五編,分別寫了文明之前的人類,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500-1500年),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1500年以後的世界》分了四編,分別是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一般的史書,總會因為冗長繁瑣而讓人讀不下去,但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書中運用的材料新穎,材料涉及範圍廣泛,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並吸收了20年來世界歷史學研究諸領域的新成就,使讀者有強烈的現實感。

我個人覺得,本書有兩大特點:一是全球史觀,二是時間劃分。

一、全球史觀。

西方學者寫歷史,總認為西方徵服了世界,總是以西方為中心來解讀歷史,本書改變了世界史研究中「西方中心論」的傳統取向,以全球史觀來看待世界,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二、時間劃分。

傳統的史書時間劃分都是按古代—中古—近(現)代或上古—中古—近代—現代來劃分。而本書獨闢蹊徑,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化劃分成兩個基本階段,即1500年以前各自孤立的世界和1500年以後西方興起並佔優勢的世界,再在這兩個大框架下按時間節點、國家地區一一來寫。這樣,在我們讀到某個歷史事件時,就會將此事件放到整個時間大框架裡來理解,更有利於我們準確地把握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

書摘

歐亞大陸,自新石器以來,一直是世界歷史的真正心臟地區,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人口為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很大程度上,人類的歷史就是歐亞大陸各文明地區的歷史。

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於是否有機會吸取臨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為它們不能與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唐宋之間只分裂半個世紀,已成為中國以後歷史的模式。國家再也沒有像漢崩後,經歷長達數世紀的混亂局面。

明(朝)極力控制、壓迫商人階層。這是中國與西方根本的最有意義的差別。中國的另一政策是竭力反對對外經營……這與西方是鮮明對照。西方不僅積極開闢海外殖民地、創公司,甚至隨時準備用武力保衛這些事業,反對任何威脅。

歐洲史篇

《極簡歐洲史》

(澳)約翰·赫斯特

本書作者約翰·赫斯特,為澳大利亞與大英國協權威的社會暨政治歷史學家、歐洲史專家。現任墨爾本的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

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最簡單的歐洲史了。

它沒有按時間敘述歐洲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沒有像《人類簡史》一樣將歐洲按科技進步化為幾個階段,而是直接把歐洲幾千年的歷史簡化成一條主線,即歐洲文明得以傳承千年的原因,為我們整理出了歐洲文明能改變全世界的各種特質。

書的第一部分《歐洲是個混合體》講述歐洲古典時期、中世紀、近代的歷史,重點講述了這條主線。

作者認為,在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它的組成元素有三:

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2、基督教,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而這三個元素又經過幾次連接,最終構成了歐洲文明。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這是三大元素的第一個連結:羅馬帝國變成了基督教的天下。後來,教會發展出層級組織。這個教會有它自己的法律制度,也設有法庭、監獄以執行法律。而教會不只管教務,還管到其他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繼承。教會也有它自己的稅收體系,因為所有人民都有義務掏錢來供養它。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倖存下來,儼然一個獨立政府。教皇和羅馬帝王的角色平起平坐,治理麾下所有層級的文武百官。這是三大元素的第二個連結:教會變成了羅馬人的教會。羅馬帝國滅亡後,教會把希臘和羅馬的學術保存了下來。這是三大元素第三個連結:基督教會將希臘和羅馬的智識成就保存下來。日耳曼蠻族侵犯羅馬帝國的時候,並沒有摧毀它的意圖。他們接受了被徵服者的宗教。這是最後一個連結點:日耳曼蠻族支持基督教。

書的第二部分《邁入文明》分別從歷史、民主、政治、皇權與教會、語言、百姓生活等方面對歐洲文明進行了解讀。

書摘

羅馬帝國曾遭到三次大規模侵略。第一次是日耳曼蠻族,繼而是穆斯林(伊斯蘭教徒),再就是北歐人,或稱維京人。經過連年的戰亂,歐洲社會終於趨於穩定,自己也開始向外擴張——十字軍東徵聖地,將穆斯林逐出西班牙,接著由海上掠取世界各地的珍寶文物。

啟蒙運動從法國開端,認為社會有兩股非理性的強大勢力:一是教會,即天主教廷,一是法國國王。

東方君主將領土上的一切據為己有。而西方並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是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從私有財產出發,衍生出人權觀念,是西方價值的核心。歐洲經濟之所以一飛沖天,商人有保障是個關鍵。

騎士也要保護弱者,尤其是保護出身貴族的名門淑女。……保護女士、敬重女士的風範在歐洲文化中源遠流長。騎士絕跡之後,演變成為紳士風度。紳士是基督教騎士的後裔。……近代,……大眾對女性主義可以說是相當平和地接受,這一點與其他文化有很大不同。

中東史篇

《耶路撒冷三千年》

西蒙·蒙蒂菲奧裡(著)

作者西蒙·蒙蒂菲奧裡(Simon Sebag Montefiore),生於1965年,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他是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研究員,耶路撒冷舊城外第一座猶太住宅區的建造者摩西·蒙蒂菲奧裡爵士的曾孫。

在我的記憶裡,中東一直處在戰亂之中。

如今,中東的難民紛紛逃難到歐洲,成為令歐洲諸國頭疼的一大問題。就在前不久,12月6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啟動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進程——

這將會給中東帶來的是戰爭加劇,還是和平和解?美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是想破解中東亂局,還是在亂局之上雪上加霜?這一切問題來源於今天的中東格局。中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格局?耶路撒冷又在中東亂局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讀了《耶路撒冷三千年》,所有的問題就有了答案。正如書的封面所言:了解耶路撒冷的歷史,就明白世界為何演變至今天這個模樣。

本書從公元前5000年,人們開始在耶路撒冷居住寫起,一直寫到1967年六日戰爭。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敘述了耶路撒冷成為猶太教、異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精神聖地的過程,敘述了耶路撒冷被埃及、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國家佔領,百姓被驅逐、屠殺的慘狀。作者選取各個歷史階段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對各個歷史階段的上流社會、下層百姓的生活都作了描述。

全書近七百頁,敘述時間跨度長,敘述的歷史人物眾多,閱讀真的需要一定的耐心。

書摘

當《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拉丁文和英文後,它成了世界性書籍,也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之都……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於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死亡是我們的永恆伴侶。長久以來,朝聖者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聖殿山周圍,以為末日來臨時的復活做準備而前往耶路撒冷,他們還在繼續前來。這座城市被墓地包圍並且建在墓地之上。

巖石圓頂清真寺創造了一座塵世間的天堂。它將塵世的安寧、美好和來世的神聖結合起來,這正是它的精髓所在。巖石圓頂清真寺與所羅門聖殿和希律聖殿齊名。進入21世紀,它成為最世俗的旅遊象徵,它既是伊斯蘭教復興的聖祠,也是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圖騰,巖石圓頂清真寺至今仍是耶路撒冷的代名詞。

國際化聖殿山是很難的。耶路撒冷聖殿山很難分割。耶路撒冷更像一道火焰,而不是一座城市,沒有人可以分開火焰。

三分之二的阿以衝突是心理上的。雙方否認對方的歷史。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的古老遺產和現代以色列國猶太性的否認,對和平締造是災難性的。在這之後還有更大的挑戰:雙方必須承認對方兼具悲劇色彩和英雄主義的現代神聖故事。

中國史篇

《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著)

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後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

在自序裡,他說,為了寫此書讀完了《明實錄》。全書133冊,每周讀一冊,花了兩年半才讀完。可見,這本書是作者在明朝兩百年的歷史瑣事中去蕪存精,創作出的一本解釋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書。

黃仁宇在文末總結道:

「1587年,是為萬曆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尋找一個國家滅亡的原因,一般歷史學家總是從整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尋找這個朝代的衰落過程,從大的事件中來尋找。但此書卻不同,作者是從上至皇帝,下至官員的各類人物命運中尋找明朝當時衰敗的蛛絲馬跡。

黃仁宇在當時的史料中尋找到了1587這各時間節點,把各色人物的命運都安放到這個時間點上——這好比是戲劇的寫法,讓矛盾衝突的各方都在一個時間出現,讓矛盾在此時爆發。

正如此書的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正是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卻讓人從中看到了明朝的衰敗跡象,寫得引人入勝,讓人感覺更像一本歷史小說,不像讀一般史書那樣讓人感到枯燥難讀。

書摘

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而極,這也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書中人物都沒有好結果,原因是當時的制度已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他被教導說,做皇帝作為重要的任務是敬天法祖,就是敬重天道,效法祖宗。中國文人集團,一靠提拔激勵其上進,二靠精神激勵其忠於職守。而萬曆不提拔官吏,斷了官吏上進之路,經筵不講,早朝不上,官員已不忠於職守,腐敗盛行。在萬曆皇帝御朝的48年中,特別到了後期,大臣們已經看透了中樞不復具有領導全局的能力,也就不得不以消極敷衍的態度來應付局面。這種態度類似瘴癘,很快在文官中流行,使忠於職守者缺乏信心,貪汙腐敗者更加有機可乘。這種不景氣的趨勢愈演愈烈,使整個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其所以能勉強維持,實在是因為替代的辦法尚未找到。而像我們這樣龐大而歷史悠久的帝國,即使在不利的條件下,僅憑慣性的作用也可以使整個王朝繼續存在若干年。大小官僚期望他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權力對國家做出貢獻。所謂德行,大部分體現在各種禮儀之中。和很多官僚不同,海瑞不相信治國根本是道德標準,而他尊重法律。他官至二品,死時僅白銀20兩,不夠殮葬之資。他雖然被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戚繼光在貧病交加中死去,為他寫墓志銘的是汪道昆。此時,西班牙的艦隊已準備出徵英國,這件事情的意義即是,軍備的張馳立即影響一國國運的盛衰……我們古老的帝國業已失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30年後,本朝的官兵和努爾哈赤的部隊交鋒,結果是眾不敵寡。此後八旗軍作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其取代本朝,也就是遲早的事了。

相關焦點

  • 馬克·扎克伯格力推書單,23本書你讀過了幾本?
    他大約每兩周推薦一本書,如今他推薦的書單已經多達23本了。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他推薦的書單。1.《創新公司》《創新公司》這本書專為那些想要帶領員工將公司發展到新高度的經理而準備的。這本手冊還適用於那些追求獨創性的人。
  • 這個「寶藏」書單,你肯定需要!
    通過這本回憶錄,我們作為武大學生,可以了解那個時代的學長們的大學生活,朦朧的愛情,不一樣的家國情懷。♢ 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按:歷史紀實作品,用作家的細膩去再現歷史,用豐富的史料去還原幾樁發生在明朝的錯綜複雜案件,「於細微處讀懂真正的古代中國」。
  • 了解人工智慧,這15本書你一定要讀
    我喜歡通過閱讀一些精彩的文章和書籍來激發更多的想法,今年我就將自己的書單主題設定為「人工智慧」。或許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時,我提供的這份書單能夠帶給你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人工智慧與人類話題推薦閱讀書單《與人相容:人工智慧與控制問題》(Human Compatibl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Problem of Control),作者Stuart Russell你應該注意到了,本書作者也是《人工智慧:一種現代方法》的合著作者之一。
  • 「書單」想了解哲學,有哪些入門的好書推薦?
    就像一本書的書名一樣——苦,才是人生。或許,你以為眼前的自己正在渡劫,但放眼整個人生,人到中年的無力、孩子成長的壓力、父母開始蒼老的事實,都是你必須承受的。之前我讀的技能類的書,是武功,而哲學作品,則是佛法。哲學入門書單不幸的是,哲學對普通大眾來說,似乎一直都是高不可攀。今天的書單,就向你推薦一些入門的哲學類好書。1.
  • 年輕人應該看的35本書(書單自製)
    如果你的工作和營銷相關,那這本書是你必看的。如果你是一名消費者,你也不妨看看這本書,了解多些營銷套路,或許你就可以更理性地消費。4、《窮查理寶典》查理·芒格查理·芒格,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二把手,巴菲特的黃金搭檔。
  • 11月推薦這10本書,第10本把你的人生整個劇透了一遍
    因為,在諾大的世界和歷史的長河裡,我們都是這樣的小人物。如果有人告訴你:「公式是美的」,你一定不願意相信。但這本書,也許會改變你對「公式」的看法。本書通過23個人類最普遍、最深刻、最實用的公式,用人文的方式進行解析,呈現出了天才們探索自然和社會的輝煌歷史。
  • 從宇宙高度看人類歷史,這本書真的不簡單!
    但這類書看得多了,就沒有意思了,它們都是對同一段歷史的「描述」,唯獨缺少「解釋」。後來小狗才發現,還有一種類型的歷史書,就是專門解釋問題的!而這種類型的書,對於塑造世界觀,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更有價值!其中的代表,就是今天要講的這本《槍炮,病菌和鋼鐵》。
  • 六月書單 | 你想不到的精彩
    文章風趣幽默卻不乏專業知識,帶你看看大腦如何通過神經系統一步步成為身體的終極大佬,一起來看看何為真正的自由~4推薦人:好好學習推薦書目:《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作者:韓炳哲推薦理由:數位化信息交流和網絡社交平臺佔領了我們的生活
  • 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從5千餘回答中,整理出這份有分量的書單
    陌生人,你好 可以給我推薦一本你最喜歡的書嗎(嘛)?」恰好因為我也正在找合適的書看,就耐下心來把全部的5,688 個回答都瀏覽了一遍,整理出來一份書單。既然是推薦者最喜歡的書,那麼這份書單應該沒有什麼水分而是有比較高的含金量,希望這份書單能給我的閱讀荒帶來一些新變化,讓我的輸出變得更加有分量。
  • 西南交大校長「檢討」薦書單 15本書目被換掉
    「下架」了啥書 近5成是晦澀哲學類   去年1月1日,西南交大校長徐飛推薦了一份由96本經典作品組成的書單。徐飛推薦這份書單,是希望交大學子能完成這些人文思想著作的閱讀,推進大學的通識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學校鼓勵大學生讀書閱讀的激勵舉措,贏得社會各界的稱讚。
  • 私藏書單 | 這7本書,讓你掌握成功者必備的思維模式
    本周的7本書,幫助你實現認知升級,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認知自己,洞察世界。文/江月1.本書用了大量詳實豐富的案例,這些案例所涉及的行業之廣泛,歷史之深遠,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本書認為:「隨著環境變化,有些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有些旁人看來的優勢其實是劣勢。」掌握了「以弱勝強」的內在邏輯,歷史書上的故事就可以被複製。
  • 暑期書單:適合初中生,高中生閱讀的10本經典科普讀物
    書單狗也是看完了這本書,才徹底理解了電影中那些華麗絕倫的宇宙場景。如果說電影版《星際穿越》美得像是一場不真實的夢,讓人對宇宙產生無限神往,那麼這本書,就是帶你走進這個夢的現實入口。02《暗淡藍點》卡爾·薩根《暗淡藍點》是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史,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浪漫的一趟旅行。
  • 超強影響力書單:矽谷大佬們反覆推薦的十本書
    我們在一些面對他們的訪談中、在他們的個人博客、Medium 文章和 Twitter 發帖中也經常能看到他們推薦的書單。如果同一本書被兩位或者以上的矽谷大咖推薦,那這本書一定有它的獨特之處,值得細細品讀。本文作者 Alex Kaschuta 總結了這些被反覆提及的書籍作品,並列舉了其中的十本供讀者參考。
  • 世界讀書日:送你一份特別的書單
    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將根據你的不同喜好,為你奉上一份特別的書單。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如果你想了解疫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我們推薦這份書單:和大瘟疫有關的書《蒼白的馬,蒼白的騎馬人》Pale Horse, Pale Rider (1939) by Katherine Ann Porter is a short novel set during the influenza
  • 書單推薦 10本書解決99%的烘焙難題
    # 本書亮點:1:圖文並茂的全方位闡述發酵的知識,含納各種發酵食品的歷史、文化、生產工藝技術;2:最易懂的食品發酵科學知識全書;書籍內頁:專業詳述發酵科學# 作者:遊東運中國專業麵包職人,2019年度世界麵包大賽總亞軍。#推薦理由:最貼合中國麵包師傅的酥甜類歐式麵包手作書。
  •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澎湃訊 2014-10-02 18:51 來源:澎湃新聞
  • 您有一份價值2000元的主題書單寫作法,請查收(寫作成長第十天)
    今天主要是帶大家了解下如何做一款書單類的讀書產品,一篇合格的書單在市場上的價值高達2000元變現。書單從古至今一直都備受歡迎,過去有文化的人比較少,閱讀量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就需要讀書人去幫忙選書;到如今這個社會,網際網路信息爆炸時代,書籍泛濫,很多人不知道該讀些什麼書,這個時候對寫書單的作者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提供內容價值的同時還需要提供篩選價值。
  • 澎湃精選|赤戟的十二月推書單(2018)
    如果想要了解靈氣復甦文,我覺得這本《神話紀元》要稍微友好一些,至少在構建世界的合理性上,個人覺得要比高武強不少,當然,期望值也不用太高,畢竟這書也是本爽白文。需要說明的是,人勿玩人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個作者,其前作《重林巨蜥》是異獸類信仰封神文的先驅性作品,也是這一門類的經典白爽文。
  • 書單丨可能是2月份國內最優秀的人文社科類圖書
    我們每月發出一期書單,這是我們的第17期書單。盼望熱愛人文社科書籍的讀者,持續關注我們。願人文社科好書的養分,滋潤我們的心靈,繁盛我們的思想。作者金宇澄為本書題寫書名並手繪父母一代在上海生活的痕跡,為本書增添更豐富的細節元素。
  • 學會這3點,輕鬆讓你在一個月內看完12本書(內附推薦書單)
    在過去的兩個月時間裡,我持續做到每個月看完12本書。最初統計出這個數字的時候,不怕大家見笑,我自己也嚇了一跳。在這之前,我從未給自己立下過Flag,要一個月看掉多少本書。過去的我,並不是一個書迷,一年可以看掉4-5本書就很不錯了,這些書主要還是小說、故事為主,比如《藏地密碼》、《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明朝那些事兒》……看書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打發時間。我是如何做到一個月內看完12本書的?話不多說,現在我就來手把手教你如何從閱讀小白變身為閱讀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