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譯名不是很好,我倒覺得《奇愛博士或者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並愛上炸彈》這個譯名更好的契合了主題,或許是因為我們覺得這個譯名太長了,電影院的一塊熒幕上顯示不出來,因此,摘出了前四個字組成譯名。
其實這也有道理,因為本片中的奇愛博士,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人物。雖然看似不起眼,但是卻代表了一種態度,而且這種態度很有深度。
庫布裡克為什麼會被稱為是穿越人。原因很簡單,這一切來源於他先進的理念。作為導演而言,庫布裡克在電影中闡述的東西已經遠遠的超出了一個導演所思考的範疇,他幾乎是預見式的通過他的影片,為我們描繪出來了未來世界的樣子,或者某種格局以及這種格局中人們所扮演的角色等等。
如果你只知道庫布裡克的《閃靈》,那還不如去看看《2001太空漫遊》,如果你知道了《2001太空漫遊》,那麼本片就更不應該錯過了。
《奇愛博士》說的並不是奇愛博士本人,而是奇愛博士參與的一場即將面臨崩潰的邊緣的戰爭,而且是熱戰爭。冷戰時期的一個美國空軍將軍某一天心血來潮的想要發動一場戰爭,而這場戰爭並沒有持續多久就結束了。
在人們的記憶裡,這只是一場沒有開始的戰爭,但是對於美國高層來說,這樣的戰爭前沿顯然讓他們心驚膽寒。
士兵們在確認了將軍的指令沒有錯誤之後,就開始有條不紊的執行了,而與此同時,五角大樓內總統下令召開會議的時候,聽到這個現狀顯然很吃驚。
他事先並不知道這一次的襲擊的具體要求以及為何將軍會發出這樣昏庸的指令。此時的美國總統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手足無措。
而手下的智囊團和將軍們也爭論的不可開交。總統甚至下令找來蘇聯密使來商量對策。
危機一觸即發,但是在場的人們絲毫沒有完美的解決辦法,而這一切的希望就寄托在那個心血來潮的將軍將自己的終止行動的密碼如何下達。
於是,一場足以毀滅人類的戰爭的決定權就脫離了這兩個超級大國的首腦之手。本片意在講述這樣一個故事。
我們之所以說庫布裡克具有前瞻性,原因無外乎這幾點,通過這部電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對於人類未來社會的啟示點,首先就是武器的越來越大,這個具體表現就是核子武器的發明以及使用。
原子彈的威力自不必說,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原子彈存量足以毀滅人類世界好幾回。
武器越來越大,而使用武器的體制卻越來越臃腫,這是導致危機的一大誘因。
而在在此基礎上,使用武器的標準越來越趨向於攻擊性,而對於這種攻擊的設置卻很機械化,這樣的結果就是,某一天,當一個將軍腦子開始抽搐的時候,即使是總統也不能撤回命令。
其二,大國之間的博弈遠不止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兩個國家之間的罵戰並不僅僅是罵戰,真正到了戰爭邊緣的時候,他們會考慮利益問題,並根據利益問題提出來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
表面上的劍拔弩張並不會影響背后里的蠅營狗苟。因為這一切都要考慮到根本的利益輸送。
如果沒有了共同的利益,那麼戰爭自然會爆發。
反之,看上去水火不容的兩個國家,其實背地裡指不定怎樣呢。
其三,高科技帶給人類的另類思考。科技越來越進步發達,但是電腦程式所思考的問題並不是人類的主要矛盾。
人類的思想遠比計算機複雜的多,計算機只會執行固定的條令,但是創造條令的這些人並不想要完全的按照條令執行命令。
於是,矛盾就產生了。這並不是單純的人類的錯誤還是計算機的錯誤,當兩種衝突爆發的時候,固定的條令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矛盾來了,先進的科學還是要以臣服人類為前提的。
最後一點自然是核子戰爭爆發後,人類的生存問題。相信每一個看過《流浪地球》的人,自然不會對於本片中奇愛博士提出來的這個設想感覺到陌生。
這樣的設定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正的對於人類未來末日的一種展望或者是預警。當地球表面已經被人類弄得面目全非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考慮做深層次的活動。
而地下,就是一個主要的生存空間,如何在這樣的嚴酷條件下繼續人類的文明發展,這個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思考了,不過很遺憾,庫布裡克雖然提出來了這些設想,但是少有人進行思考,更別說展望了。
為什麼庫布裡克會因為自己有生之年不足十部的影片封神,這或許就是答案,電影從來都是一個載體,而通過這個載體,闡述自己先進的理念,這才是考驗一個導演功力的核心問題。很顯然,庫布裡克做得非常好。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