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面殺人事件是日本戰後本格推理大師高木彬光的代表作,將多種本格詭計構造雜糅,輔以雙重解答和一個毀天滅地的悽慘結局,全書素質優秀。本書不但擁有著童謠比擬和家族陰謀等本格元素,還具備著反戰和反軍國主義等高明的社會派成分。雖然過於明顯的羅傑核心讓兇手的身份有些明顯,但結局處依然有著一處力度頗大的反轉。本書篇幅雖然不長,卻富含著各種各樣的推理文學要素,使得全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優秀,驚喜不斷。」
流派:本格綜合評定:佳作(神作>傑作>佳作)詭計:7/10(即全書案件詭計謎面及謎底的華麗與精巧程度,如果是敘述性詭計,則要評定其線索的鋪陳、心理暗示的效果及最終的反轉強度)邏輯:8/10(即全書案件偵破過程中,作者借書中人物之口所展現的邏輯推演及思路的縝密與意外程度)動機:9/10(即書中案件的因果業與矛盾心理的扭曲與震撼程度)文筆:7/10(即全書通過筆墨所描繪的場景、人物及氛圍的優秀程度)劇情:9/10(全書劇本的感染力,以及人文與哲學思想的深刻程度)
注意:該書評稍有劇透,但並無核心洩底。
能面
在以刺青為主題的處女作之後,高木彬光在本書中打起了能樂的主意。
所謂能樂,是一種日本的傳統藝術形式,為日本的「國粹」,這種脫胎於宗教儀式的藝術以佩戴著奇怪的面具,配合著奇怪音樂的奇怪演出為主要形式,第一次觀看的話,除了極端的奇怪感之外,並不能得其精髓。然而實際上,能樂表演在日本的地位非常崇高,我們在各種日本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瞥見這種表演的片段。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樂
而所謂的能面,就是表演者在表演能樂時所佩戴的面具了。關於這個面具,高木彬光在書中做了非常詳盡的介紹,且從趣味性上來講,比上一作的刺青科普其實要有趣很多。高木彬光前期的本格作品,每一部都會有一個對應的主題,這也是其作品的一個主要特點。
人偶為何被殺
本作出場的能面具為「般若面具」,描繪了一個日本民間的妖怪形象,這個面具實為本書密室詭計的核心,具體長相如下:
般若面具密室、不在場證明、比擬、兇器、死亡留言、敘詭與邏輯流
如果以單純的詭計核心為評判點的話,本書的綜合素質,還是要稍遜於《刺青殺人事件》的。
本作的密室為一個典型的機械密室,並存在著一些心理層面的小誤導,因為藉助了過多的小道具,整體設計感較強。雖然有兩重解答,但兩次解答的詭計重複度較高(實際上,真解答只是在偽解答的基礎上多出了幾層步驟),導致詭計意外性並不強烈。
本作依然擁有著不在場證明方面的誤導,並且和刺青中那個非常打醬油的不在場證明詭計相比,成色有所提高,關於電話與速寫紙的邏輯論證也非常有條理,是全書邏輯推演的精華。
本作一樣包含著比擬殺人,這次當然就是以能樂表演為主題了,三次殺人事件,案發現場分別留下了能樂表演中的幾個重要道具,就仿佛是鬼怪所為,當然這幾樣道具出現在現場自然有重大原因的。本作的比擬殺人模板成色中等,但存在感一般。
但是本作的比擬手法非常優雅,很藝術
之後,是一個兇器不明的死因謎團,這個詭計則比較老梗,且在調查線上存在一定BUG,是本書詭計構成的一個缺陷。這個詭計早在奎因的第一時期就被我們的邏輯之王在某部名著中吐槽過,更何況本詭計出現了非常嚴重的邏輯斷層。我們其實可以認為本書的這個死因與兇器構成,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失敗了。然而這個構成還恰恰是本作眾多詭計中,描繪篇幅佔比較高的一個,這就影響到了本書作為一部本格推理作品的整體素質。
之後,是一位老人在臨終之前的一句莫名其妙的死亡留言,牽扯到了一個寶藏。這個死亡留言涉及了一些比較偏門的,或者說很不容易聯想到的內容,驚愕感十足。
看推理 學化學
然後,就是全書最重要的詭計核心,敘詭了。本書的這個敘詭表面上純粹借鑑羅傑核心,但實際上,高木彬光還是對羅傑核心的一些基本的構造方法做了重構,且一度嘗試將讀者誤導進圈套之中,還在最終進行了一次力度適當的反轉,而這個反轉就已經和羅傑核心完全無關了。
本書在後期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邏輯流演繹,並同時進行了第一重解答的揭示,從全書角度來看,本書的邏輯推演表現中規中矩,無功無過,速寫紙的推理與切入嚴謹優秀,重要線索的鋪陳完整隱蔽,非常穩重。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本書的各方面詭計核心,有優秀的,有一般的,也有失敗的,但就是沒有特別華麗與驚豔的。但是眾多小詭計融合在一起,還是擁有了不錯的整體反響,雖然各個詭計的存在感和之間的聯繫似乎比較低下,但還好拼湊感並不強烈。
羅傑核心與社會派元素
筆者在羅傑疑案的專題中提到過本作「嘗試對羅傑核心」發起挑戰,那麼這個挑戰的結果如何呢?
應該說還不錯。本作雖然以羅傑疑案的核心為主要敘詭構成,但在這個過程中,高木彬光對讀者進行了數次誤導,甚至煞有其事地搬出了一次推理大會。而在結局處,本作在揭示了羅傑核心的謎底之後,又進行了一次劇情與謎底方面的反轉。而這個反轉雖然力度不狠,卻在劇本情節方面有著極大的增益,再加上全文末尾的一處極為動人的伏筆照應,使得全書文學層面的氣質一下子「高貴」了起來,帶出了無比「悽涼」的哀傷美感。
本書結尾某處的動機闡釋極為悽美
而本作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其中期大段的演講與爭論中所透露出的「反戰與反軍國主義」的社會派元素,令全書的檔次更上了一個臺階。熟悉高木彬光的讀者都知道,這位推理大師在之後也寫出了不少的社會派元素強烈的推理作品,比如《白晝的死角》和《破戒審判》,在本書中,高木彬光後期的一些社會派寫法已經可見端倪。
強烈的閱讀快感與純粹的日系體驗
本書紛繁小詭計們帶來的另一個優點,就是本書極為快樂的閱讀體驗。作為一個本格推理愛好者,本書的閱讀過程應該可以說是驚喜不斷,畢竟元素實在是太豐富了。而本書短小精悍的篇幅和相對快節奏的案情發展更是讓本書的情節推進酣暢爽快,沒有一絲拖泥帶水。本書包含引言和後記一共216頁,而第一場案件的出現僅在第41頁,本書一共有三起案件和兩重解答,諸位可以自由想像一下本書的劇情節奏。
沒錯,就仿佛在看金田一或者柯南一般。
而本作的案件設置在陰森恐怖,家裡人互相仇視的沒落貴族大宅中,這個經典的背景設定配合靈異的般若傳說,正是日系推理中百看不厭的「大家族+詭異傳說」的完美模板,雖然沒有暴風雪山莊和過於扭曲的動機核心,但也足以觸動所有日系愛好者的心弦。
綜上所述,本作就是這樣一部各種要素齊備,且各方面都維持住水準的經典日系推理作品,應該算是比較適合入坑的那一類型。但是不是的...本作洩底:範達因 《主教殺人事件》、《格林家殺人事件》阿加莎·克裡斯蒂 《羅傑疑案》對本作感興趣的各位朋友,推薦先閱讀上述作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