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中秋節那天,我們一起去龍海海邊遊玩。說到龍海的自然景觀,當然首先推薦隆教鄉的牛頭山古火山口。前年夏日我們一家曾到過那片美麗的海灘,都為其黃昏的美景所陶醉,還欣賞到海上升明月的醉人時刻。
進入景區才發現來得不是時候,適逢八月十五天文大潮,海上大風大浪,波濤洶湧,那一片潔白平整的沙灘全都被海水吞噬了。澎湃的海浪猶如萬馬奔騰,一浪一浪地還在持續上漲,激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茫茫汪洋裡,只見幾點高聳的礁石還顯露海面---而上次我還攀上過那片礁石---岸邊新建了一些涼亭圍欄,若天氣再好些,憑海聽風倒也不錯。
景區翻修的道路寬闊平整,沿途還增設了茶座餐廳等設施,而樹林裡和山坡上都增添了許多木屋和活動房,看來又是一個規模頗大的自駕露營基地。我們直奔牛頭山而去,目標是山下那片獨特的古火山巖。古火山口形狀似一個朝天的橢圓形喇叭口,開口處頂端直徑50米,底部深3米,潮漲水淹,潮退口現。在古火山周圍0.7平方公裡的範圍內,火山活動的形跡十分完整和清晰。地表上由巖漿形成的灰色、暗紫色、深黑的玄武巖,形態各異,奇峭崢嶸。特別是成片的六方柱狀節理玄武巖以及西瓜狀、流紋狀、枕狀節理玄武巖,呈奇特壯麗的景觀,被地質學家譽為「中外罕見的古火山博物館」和「形象生動的海上兵馬俑」,是世界罕見保存最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
所幸,由於火山巖堆積較高,站在半山的觀景臺上還是能清晰看到其整齊排列的隊形,如堅固之堡壘,抵抗著大海一波又一波的進攻。時而大浪洶湧來襲,激起紛飛白浪,一瞬間石陣被無情淹沒。然而潮水稍一退讓,這些黑魆魆的 衛 兵又堅強地挺立著,沉默不語,陣型不亂。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風急浪高,似乎要把人凌空飛起。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興致盎然地奔入海灘,近距離接觸這些兩千多萬年前的造物痕跡。大海存心搗亂,喧囂著捲起浪花,在一陣陣尖叫和嬉鬧聲中,我們踏浪而行,沿著淺灘慢慢返回。
新建的景區大門
大浪前的沙灘。遠處的礁石只剩一小點露出海面了,而退潮時從海岸到礁石都是平整的沙灘。
景區的火山科普館內,牆上有科學家的題字。
牛頭山還是軍事管理區。山頭上殘存的暗堡。
沿著棧道可以下到海灘,棧道中段是很好的觀景點,能看到火山巖的全貌。崖壁上設立了解說牌。
天文大潮侵襲下的玄武巖地質遺蹟,形狀統一,排列整齊,人稱「海底兵馬俑」。
遠處的古火山口已經被潮水包圍,只有幾塊巖石露出海面,無法接近。
近距離接觸火山巖,奇峭崢嶸,景觀獨特。
淺灘上的火山巖,脫離了陣型之後,歷經潮水千萬年的衝刷侵蝕,變得圓滑而形態各異。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隨附兩張前年的照片,當時正值退潮,露出寬闊平整的海灘,在落日餘暉裡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