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青年報、湖北日報、研乎
近日,有網友爆料,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辦副主任羅林姣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此事引發熱議。
8月26日,南山區委組織部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羅林姣確為哈佛大學博士後,她選擇當街道辦副主任屬個人行為。
哈佛博士後任職街道辦真的「屈才」了嗎?據北京日報,羅林姣的履歷與其現職位頗有契合之處。
曾就讀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她,2013年成為該系腦科學中心博士後,同年回國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任副教授;2018年出任桃源街道辦副主任。
該街道轄區內有著名的深圳大學城,而羅林姣恰恰兼任街道辦建設部部長、掛點大學城社區,可以說「才盡其用」。
雖然羅林姣的學術生涯令人惋惜,但是憑藉強大的名校背景,她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人士。
中科大本科階段:0.1%乘以1%
羅林姣本科就讀於中科大近代物理系,那個年代科大錄取分數線比今天高一些,不過方便計算,就算全省前千分之一吧。她在2003年畢業的時候獲得了郭沫若獎學金,也就是說她的本科GPA應該是全系第一名。考慮到科大讀物理的人比較多,就算1%的水平。(這一步足以說明其過人的智商和學習能力。)
哈佛博士階段:至少平均水平
2003-2009年讀哈佛博士期間,她發表了兩篇一作,分別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上,雖然兩個期刊的影響因子並不高,但期刊口碑還是可以的(截至目前兩篇文章的引用數都超過了50),而且顯然她的學術水平得到了老闆的認可,讓她繼續留在組裡做博士後。
哈佛博士後階段:國內一流高校AP水平
在2009-2013做博士後期間,她又發表了兩篇一作,分別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PNAS上,文章檔次比之前兩篇提高不少。注意在PNAS文章是2013年投稿,2014年接收的,所以她的作者單位不僅有哈佛,也有南京大學物理系。這篇PNAS文章,也是她學術生涯的高光時刻,憑藉這篇文章,她的學術水平也得到了國內頂尖物理系的認可。
南大獨立科研階段:黯然失色
在2013-2018在南京大學期間,她也陸陸續續發表了一些神經學方面的文章,但是注意這些文章裡都有哈佛老闆的掛名(直到2018年),而且作者也沒有其他南京大學的成員,也就是說這並不是在南京大學期間的獨立科研成果。她參與的完整的屬於南京大學的科研成果,有跡可循的只有兩個,是2017年分別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和sensors的兩篇文章, 但是她的作者排名比較靠後並且不是通訊作者,所以貢獻相當有限。
客觀來說,在南大的這段時間,羅林姣並沒有展示出成為獨立科研工作者的潛質,也就是說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黯然沒落了。具體原因未知~
也有一些網友表示,這麼高的學歷不當科學家屬實有點兒可惜。
很多人認為科研就該一股腦走到底,但是,科研並非適合所有人。在我們的現存科研體制裡,缺乏一種合適的退出機制,我們只有半個「淘汰」機制。
從攻讀博士學位的那一天開始,你要是打退堂鼓——不,哪怕不是「退」堂鼓,只是換個職業,都要被千夫所指。從來沒聽說過還有哪個領域這麼幹的。
副教授有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的去處,有更好待遇的下家,跳槽了,人們第一反應:這人是沒有學術潛質?是追名逐利?是墮落?
人家什麼都不是。只是 轉 行 而 已。
講師、特聘副研非升即走,有些大家都知道的學校淘汰率高達90%以上,同樣在讀博士讀半截發現不適合學術,或者和導師起了矛盾,再或者極端一些,遇到了無良導師,被騷擾、被侮辱……還得讀完這個能要人命的學位,還得想辦法繼續在這個給自己帶來無盡痛苦的領域求生存,這更是匪夷所思。
我們整個社會可能要接受一個基本事實:一共就那麼多教授名額,待遇又未必多高,很大一部分博士、博後、講師、特聘副研、副教授沒有必要非得等到最後一刻被淘汰被掃地出門。儘快建立平穩合理的退出機制才是更合適的辦法。
95後海歸碩士做汽修工
同樣在近日「95後海歸碩士做汽修工」上了熱搜。主角孫同學畢業於同濟大學,讀的是工業工程專業,後去美國進修工程碩士。簡歷過硬,卻選擇「屈就」一家汽修店,輿論迅速炸鍋,甚至有人直呼「書白讀了」。但根據這位同學自述,自己從小就喜歡汽車,這份工作幹好了年薪能達30萬,並且符合他個人的事業長遠規劃。
類似的年輕人職業選擇被送上熱搜,主要還是因為超越了傳統認知。在很多人頭腦中,「重學歷輕技能、重學術輕操作」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總認為產業技工既沒有知識含量,也沒有事業前途。
但事實遠非如此,這些年中國是「設備易得,技工難求」,僅從供需比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每到用工季,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從沿海到內地,企業高薪爭技工、互相「挖牆腳」的新聞屢見不鮮。「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傍身」。只要技藝精湛,根本不愁沒有發展。比如技工張志坤、張志斌兄弟,先後斬獲世界技能大賽金牌,20歲出頭便獲得了相當於「副教授」的待遇職稱。
勞動無貴賤,從如今的社會現實看,傳統的「職業鄙視鏈」也已經過時。而修正落後的就業觀,主要還是要讓大家看到「行行皆能出狀元」,以更多保障,涵養尊重技能人才、推崇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現在大量碩博學子學成後,更加勇敢選擇適合自己的路,這才應該是未來高學歷人才應有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