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英文本《中國參考書目解題》(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Selected Chinese Reference Works)一書由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正式出版。編者是中國學者鄧嗣禹(1906—1988)和美國學者畢乃德(Knight Biggerstaff,1906—2001)。此書後來於1950年和1971年出過兩個修訂版(均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有所增刪和調整。本文主要介紹1936年版。
鄧嗣禹和畢乃德編寫這本書的目的,正如前言中所說,「是為了向西方學者初步介紹中國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參考書」。該書將中文參考書分為八大類,每一類下又分若干小類,其細目如下:
I.書目:A.綜合性書目,B.古人所編書目,C.現代人所編書目,D.版本書目,E.珍本書目,F.珍本註解書目,G.專業書目(1.道教與佛教,2.經書與辭書,3.考古,4.繪畫與書法,5.地圖,6.地方志,7.戲劇與小說,8.農業,9.法律,10.政府出版物,11.滿語文獻),H.叢書書目,I.書目之書目,J.當代出版物書目,K.報紙刊物索引
II.類書:A.綜合性類書,B.詞語典故性類書,C.事物緣起性類書,D.藝術科學類書,E.政治性類書(1.通志,2.會要,3.其他),F.掌故性類書,G.檢索類
III.辭書:A.字詞類,B.詞源和碑帖類,C.語法類,D.語音類,E.其他專業類
IV.地理著作:A.辭書類,B.歷史地圖類,C.現代地圖類,D.圖表類,E.索引類
V. 傳記著作:A.辭書類,B.名人生卒年類,C.傳記彙編索引類,D.作家傳記索引類,E.同姓同名考證類,F.名號諡號類,G.姓氏研究類
VI.表格:A.中西曆對照表,B.其他表格
VII.年度報告
VIII.其他索引
在這八大類中編者共介紹了近三百種參考書目。每一種書目都是先介紹作者、主要版本,然後對內容和價值進行簡要評述。如綜合性書目類中的《書目答問補正》條是這樣的:
《書目答問補正》,5卷。張之洞在繆荃孫的協助下編寫,張的序言寫於1875年(清光緒元年)。範希曾又對之進行了修訂、增補。南京國學圖書館1931年(民國二十年)活字版,2冊。這份精心編選的書目收錄了晚清時期依然存在的2266種重要書籍。一代鴻儒張之洞於19世紀70年代編寫了這本書,目的是方便初學者查找文獻。該書原名《書目答問》,多次印刷。20世紀20年代目錄學家範希曾對原書進行了修訂增補,他的增補在現在的版本中用「補」字標示。前4卷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順序編排,每一種書給出卷數、作者名字、朝代以及編者和修訂者所知道的所有不同版本,不少條目還有關於該書內容和價值的簡要說明。第5卷開列了一些叢書目錄,使本書成為中國第一本將叢書單列的書目。另外本書還附有編者認為對初學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書籍目錄,以及清朝著述諸家名錄。這些著述家被分為14類,按照時間先後排列,名字第一次出現時編者也給出了他們的字號和籍貫。本書無疑是《四庫全書總目》之後最為重要和最廣泛使用的書目。對於某個領域的專門研究者來說,本書目可能不夠完備,但對於想全面了解中國典籍的人來說,本書是必不可少的。
書目是通向學術研究的起點,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對於中國研究來說,則更顯得重要。因為中國歷史長,文獻多,目錄學自劉向、劉歆父子以來早已成為專門的學問。所以該書出版後立刻得到了國際漢學界的廣泛歡迎。美國漢學家John K. Shryock在書評(載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37年第3期)中寫道:「在這本書之前,這個領域唯一的英文書是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編寫的《中國文獻提要》(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這兩本書內容不盡相似,難以詳細比較。但我們完全可以說,最近出版的這一本更有價值。……這本書涵蓋的範圍很廣,對於不知道如何著手尋找資料的學人來說,本書是最好的門徑。」
英國傳教士漢學家偉烈亞力編寫的《中國文獻提要》於1867年由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該書基本以《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為底本,採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共收入近兩千種中文書籍的提要。從目的上看,《中國文獻提要》也和《中國參考書目解題》一樣,都是為西方學者提供基本的文獻參考,但由於兩者的重點不同,一個是全面介紹中文基本文獻,而另外一個則是介紹中文參考書目,所以應該說各有其價值,很難說誰更有價值。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參考書目解題》於1936年出版後,《中國文獻提要》仍在1939、1967、1969年被多次重印。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獻提要》中也列有一些書目,集中在史部第14類目錄(Catalogues)一節中,在這一節中偉烈亞力簡要介紹了以下重要目錄:《直齋書錄解題》、《文淵閣書目》、《千頃堂書目》、《世善堂藏書目錄》、《國史經籍志》、《汲古閣校刻書目》、《勿庵歷算書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匯刻書目合編》、《禁書目錄》、《集古錄》、《金石錄》。同這些書目在《中國參考書目解題》中的介紹相比,偉烈亞力的文字顯得過於簡略。以《直齋書錄解題》為例,《中國文獻提要》中的介紹是這樣的:「直齋書錄解題,22卷,宋陳振孫編,此乃他個人藏書的分類目錄,有註解。」而《中國參考書目解題》中的介紹則要詳細得多:「直齋書錄解題,22卷,陳振孫編,據載陳振孫於1234—1236年(宋端平時)曾在浙江任職。主要版本:江蘇書局1883年(清光緒九年)版,6冊。三種『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版本:(1)1868年(清同治七年)福建重刻版,第564—575冊;(2)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江西書局重刻版,第49—56冊;(3)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福建重刻版,第397—408冊。這是編者對自己所藏書籍的編目。他是13世紀最大的私人藏書家。全部書籍按照四部分類,又細分為53小類,其中經部370種,史部838種,子部830種,集部1032種,共計3070種。解題文字與《郡齋讀書志》一樣,簡明清晰而切中肯綮。原書已佚,現書是從《永樂大典》中輯佚而來,經四庫館臣的編訂,並偶有增補,增補文字用小字印刷。書前有目錄。《直齋書錄解題》與《郡齋讀書志》是最著名的,也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宋代書目。《文獻通考》中的經籍考部分就基本以兩書為依據。這兩部書目非常有用,因為它們不僅提供了現在已佚書籍的信息,而且對現存舊籍的真偽也提供了判斷的參照。」
《中國參考書目解題》的兩位編者鄧嗣禹、畢乃德後來都成為知名學者。畢乃德一直是康奈爾大學東亞系的領軍人物,曾當選1965—1966年度美國亞洲學會主席。鄧嗣禹移居美國後長期執教於印第安納大學,是該校中國史研究的臺柱。編寫《中國參考書目解題》時兩人還很年輕,鄧嗣禹1935年從燕京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講師,畢乃德1934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燕大做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解題》出版的1936年,兩人剛好三十而立。
對於兩個剛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編寫《中國參考書目解題》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個課題涉及中國研究的各個領域,要想全面把握絕非易事。好在兩人周圍有眾多師長友人可以請教,在致謝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活躍在當時北京學術界的中美學人:博晨光(L. C. Porter)、洪業、卜德(Derk Bodde)、聶崇岐、顧廷龍、譚其驤、朱士嘉、裘開明、畢格(Cyrus H. Peake)、富路特(L. C. Goodrich)、嶽良木、張爾田、鄧之誠、韓慕義(A. W. Hummel)、Charles S. Gardner、王力、周一良。根據這個名單我們或許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參考書目解題》不僅是中美兩個學者合作的成果,也是中美兩國學術界合作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