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圖斯(Stoos)村位於瑞士中部的施維茨州(Schwyz),海拔約1300米,居民只有一百多人。這裡遠離塵囂,幽靜安詳,卻有著優厚的旅遊資源:緊鄰大名鼎鼎的琉森湖,周圍被皮拉圖斯山、瑞吉山等群山環繞。
在夏季,喜好戶外運動的人們可以選擇四條難度不同的北歐式步行道,進行攀爬、遠足探險。冬季,小鎮附近的冬季度假區內設全長35公裡、配備了8個纜車的滑雪坡道,以及1個冰雪運動公園。施圖斯唯一的不便之處也許在於交通:由於小鎮常年禁止汽車通行,人們一般從距離最近的山峰、海拔1922米的弗隆阿爾卑斯多克山(Fronalpstock)的山頂徒步過去,或是從同樣位於琉森湖區的莫爾沙赫(Morschach)坐纜車前往。
施圖斯的旅遊氛圍輕鬆悠閒,無論夏季或冬季都很適合家庭度假
今年冬天,人們又多了一種可選擇的交通方式:纜索鐵路。這條在前不久剛剛開放的鐵路,起點位於施維茨的Schlattli山谷內,線路全長1700多米,包括1座 長約500 米的跨河軌道橋,以及3條山間的隧道,最終抵達施圖斯小鎮。
不過,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施圖斯鐵路(The Stoos Bahn)的爬坡高度,它的起始點海拔僅有 562米,而最高處的終點海拔卻高達 1306 米,單程行駛的4分鐘時間內,它總共需爬升744米,同時仍能以最高每秒10米的速度運行。
這也是車廂被設計成滾筒造型的原因之一:儘管行進中的車廂一度與水平面呈近五十度角(47.73°)傾斜,但由於車廂設置有斜度調整系統,內部的地板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以便乘客能在車廂內直立站穩。每節車廂最多可容納34人。
車廂的滾筒設計符合行駛需要,同時有著時髦的科技感
纜索鐵路(Funicular)最早由美國人發明於1867年,與一般的鐵道火車的區別在於,其動力被設在鐵路的兩端,運載車本身沒有動力,而是通過電動機、絞車和鋼索的機械作用牽引車廂前進。這也就決定了其優勢在於較強的適應地形條件及爬坡能力,因此常見於山區或是地形條件複雜的地方。
作為如今全球最陡峭的纜索鐵路,施圖斯此番項目從規劃到完工,前後耗費了14年的時間,花掉5200萬瑞士法郎(約3.45億人民幣),工作人員總共分析過15種不同的方案,最終選定了如今的纜索鐵路方案。
鐵路中最陡的一段坡度看起來十分險峻
在纜索兩端動力牽引下爬升的滾筒車廂
建造過程同樣需要面臨很多挑戰,工程師萊因霍爾德·波傑爾(Reinhold Boiger)表示,這樣一條坡度約為110°的纜索鐵路,在平常的工程項目中難得一見,「建築工人們需要進行大量的高空懸掛作業,因此他們必須學會保護好自己。此外,我們總是特別小心地處理建材,在運輸過程中絕對不能掉落任何東西,否則它會一直墜落山底,更危險的是,還可能會砸到正在下方作業的工人。」
鐵道部發言人埃文·斯坦納(Ivan Steiner)在開幕式上表示:「經過14年的規劃和建設,我們很高興看到它成功開放。每個人都為這趟列車感到驕傲。」 據悉,建成後的新線路取代了原本自1933年以來就開始運營的舊鐵路,不僅讓施圖斯村莊的人們出行更方便,也會在大雪紛飛、交通不便的冬季,成為旅行者進入這個度假小鎮的首選方式。
纜索鐵道的終點站旁就是施圖斯某個滑雪區
圖片來源:Highsnobiety、SBB、Hindustantimes、Cestov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