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寧夏華圖為你提供最新的各種考試信息、備考技巧、輔導課程、各種輔導資料等。希望各位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請各位考生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發布各類考試動態!也可詳細諮詢0951-6028571,手機版寧夏公務員考試網:m.nx.huatu.com。
4月20日更新的2017年寧夏公務員考試每日一練是常識判斷題,多做公務員考試模擬題練習不僅有利於掌握考點,而且能夠幫助保持題感,潛移默化中熟悉命題規律,提高公務員考試做題準確率。
1、「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包括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以下城市不屬於「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中主要港口的是:
A.廣州
B.泉州
C.寧波
D.廈門
2、角蛋白是一種控制細胞形狀和穩定性的蛋白。以下對角蛋白認識錯誤的是:
A.人的頭髮、指甲主要是由角蛋白構成的
B.角蛋白是爬行動物鱗片、羽毛、爪子的主要成分
C.在人的皮膚中,角蛋白主要分布在真皮層
D.角蛋白來源於外胚層分化而來的細胞,是一種硬蛋白
3、從衛星在外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看,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這是因為:
A.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都被水覆蓋著
B.天空是藍色的,而藍天包圍著大地
C.大氣分子、冰晶、水滴等和陽光的共同作用
D.太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產生折射
4、2016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國訪問發表演講時,引用了一句古詩「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來表明兩國關係的親密不因地理上的距離而疏遠。習近平主席當時訪問的國家是:
A.柬埔寨
B.哈薩克斯坦
C.秘魯
D.馬來西亞
5、我國海洋綜合科考船「海洋六號」從珠江口進入南海海域,執行大洋南極科考任務。下列關於科考船從珠江口進入南海,所受浮力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A.由於船始終浮在水面上,所以受到的浮力不變
B.由於海水的密度更大,所以船在海洋裡受到的浮力更大
C.由於船排開海水的體積更小,所以在海洋裡受到的浮力更小
D.由於船排開江水的體積更大,所以在江水裡受到的浮力更大
下面是參考答案與解析。
1、D
解析:D項符合題意:中國境內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主港和其他支線港組成。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時,泉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並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第一大港」,後因明清海禁而衰落,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在東漢初年,寧波地區已與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為中國的大港之一,兩宋時,靠北的外貿港先後為遼、金所佔,或受戰事影響,外貿大量轉移到寧波。其中,廣州屬於南海航線,寧波、泉州屬於東海航線。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D。
2、C
解析:C項錯誤:角蛋白系硬蛋白之一,是一類具有結締和保護功能的纖維狀蛋白質,來源於外胚層分化而來的細胞。它是外胚層細胞的結構蛋白,包括毛髮、指甲、羽毛等,它還是一種不能直接為畜禽吸收利用的硬蛋白,主要存在於動物的鱗片、毛髮、羽毛和蹄中。在人體的皮膚中,角蛋白主要分布在表皮層。A、B、D三項均正確。
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C。
註:B項表述不嚴謹:羽毛應當為鳥類標誌。
3、A
解析:A項正確:因為地球大部分面積都被海水覆蓋,又因為海水是藍色的: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裡,波長較長的光大部分都被海水吸收了,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淨的海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所以從在外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
故正確答案為A。
4、C
解析:C項符合題意:2016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秘魯國會發表題為《同舟共濟、揚帆遠航,共創中拉關係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引用了古詩「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表明對中拉實現親密合作的信心。且由「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可知,此國與我國地理位置相距較遠。A項、D項是東南亞國家,B項是中亞國家,距離相對較近。C項是南美洲的國家,距離較遠,符合題意。
故正確答案為C。
5、A
解析:本題考查浮力相關知識。浸在液體裡的物體會受到液體豎直向上託的力,這就是浮力。物體受到的浮力等於物體下沉時排開液體的重力。當浮力等於物體自身的重力,且物體的平均密度小於液體的密度時,物體就可以漂浮在液體之上。
A項正確:科考船不論是在江水中還是在海水中,都為漂浮狀態,此時浮力始終等於重力,所以船受到的浮力是不變的。
B項錯誤:船在漂浮狀態下的浮力等於重力,與水的密度無關。
C項錯誤:船從江水到海水中,受到的浮力始終等於重力,不會因為排開海水的體積變小而變小。
D項錯誤:江水中的船所受到的浮力仍等於重力,不會因為排開江水的體積變化而變化。
故正確答案為A。
掃一掃馬上和圖圖在線交流吧
寧夏各類招考政策答疑群
(編輯:寧夏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