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夜幕降臨,天空中就會出現一輪明月和其他隱隱約約的星星。和星星比起來,月亮似乎在唱獨角戲,因為它的亮度超過了天上所有的星星。眾所周知,月亮之所以會這麼亮,一是因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二是因為太陽光的照射讓它看起來會發光。在過去,月球一直是地球唯一的衛星,但前段時間有消息稱這種說法或許要被改變了。
前段時間有國外科學團隊在太陽系內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根據觀測數據顯示該小行星被發現時似乎在圍繞著太陽做公轉運動。但研究人員對其運行軌跡進行模擬分析後,發現它接下來可能會改變運行軌跡,逐漸向地球靠近,最終還可能進入地球軌道成為地球第二顆衛星。研究人員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2020 SO,它真的會成為地球的新衛星嗎?
實際上這個物體的身份至今仍然存疑,雖然美國夏威夷天文臺在發現它的時候就認定它是一顆小行星,但是之後NASA的小行星科學家保羅·柯達斯認為該物體不是小行星,更有可能是上個世紀的太空垃圾。鑑於柯達斯是研究小行星領域長達二十多年的專家,2020 SO真實身份的問題開始存疑,至今仍未有定論。
柯達斯為什麼會認為2020 SO不是一顆小行星,而可能是一塊大型的太空垃圾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和大多數小行星相比,2020 SO的飛行速度要慢許多;第二,2020 SO的體積太小,同樣比大多數已發現的小行星小;第三,2020 SO特別的運行軌跡讓柯達斯認為它不是一顆小行星,因為從未有小行星先圍繞太陽活動,後來圍繞行星活動。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2020 SO不是小行星,它為什麼可能是太空垃圾而不是隕石呢?首先,觀測數據顯示,該物體呈現長條狀,而且長度只有26英尺左右,這並不符合隕石的常規條件。其次,研究人員查找到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美國宇航局曾經執行過一次「勘測者2號」的發射任務,只可惜這次任務失敗了。
運載火箭在飛往月球的路途中發生了故障,它不僅沒有將勘測者2號完好地送達月球表面,自己還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空間裡解體了,而柯達斯和他的團隊經過深入分析認為,2020 SO可能就是該運載火箭的助推器。該助推器發生故障後在太陽引力作用下圍繞太陽公轉了五十多年,最近可能因為質量削減的原因而逐漸脫離了太陽引力的束縛。
幸運的是,2020 SO在冬天將會越來越接近地球,到時候科學家們可以對它進行更詳細的觀測,揭開它真實身份的那一天始終會到來的。但這次發現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擔憂,那就是太空垃圾的問題。原來人類早在1966年甚至更早就開始產生太空垃圾,如今這一問題愈發嚴重,如何解決它們成為了人類未來太空事業發展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