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粉絲視線裡的明星,總歸有很多無奈。
前陣子,陸毅的女兒貝兒分享自己彈鋼琴的視頻之後,有粉絲在評論區讓費曼也秀秀自己的才藝。
費曼是香港影星吳鎮宇的兒子,六年前曾和貝兒一起錄製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由於性格好,深受粉絲喜愛。
費曼平時總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動態,然而,這次卻拒絕了粉絲的要求。
不過,拒絕之後,費曼怕粉絲誤會自己不禮貌,在微博上自曝從未跟任何人袒露過的秘密:他有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並且做了個視頻懇求網友考慮自己的感受。
這個不到12歲的孩子,能夠坦陳自己的狀況,無疑是勇敢的。好在粉絲很善良,沒有為難他,反而表達了鼓勵與支持。
那麼,費曼自曝的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恐懼症?
恐懼症,是人們對某些客觀事物或者情境產生的一種異乎尋常的恐懼和緊張,常常會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系統的症狀。
也就是說,明明知道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不合理的,但是面臨相同的場合仍然會反覆的出現,難以控制。
因此,患有恐懼症的人會盡力迴避這種場合,影響其正常的活動。
恐懼症通常分為三大類,第一,場所恐懼症;第二,社交恐懼症;第三,特定恐懼症。
場所恐懼症,恐懼的對象是特定場所或處境,如廣場、幽閉的空間、擁擠場所、特定交通工具等。舞臺恐懼症,是對舞臺的一種恐懼,其實也是一種場所恐懼。
社交恐懼症,又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對社交或公開場合的強烈恐懼焦慮。
特定恐懼症,是指對某一具體的物體或動物產生的不合理的恐怕,如動物、自然環境、血液等特定因素。
看到這裡,有些人不由得就去對號入座了,覺得有些情況我好像也有。
所以,我們要來看看什麼是正常的恐懼。
通常,正常人對某些事物或場合,如蛇、野獸、黑暗環境等都會產生恐懼,這是未知的危險帶給人們的恐懼。
有些人在社交場合會表現出緊張、害羞等,常會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症的標籤。
其實,仔細了解下,發現很多人都會有類似情形,只是有些人表現得明顯,有些人表現得不明顯,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自己會放大窘迫、緊張的感受,而別人卻沒有注意那麼多。
所以,是否達到「恐懼症」的診斷標準,一方面要有醫院的專業診斷,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我們主要看這種恐懼產生的合理性、發生的頻率和程度,是否伴有身體方面的反應,是否明顯影響正常生活。
在《爸爸去哪兒》中,吳鎮宇與費曼溝通良好,不知道如果他得知兒子曝出這麼私密的事情,會怎樣處理。
其實,首先,費曼表現出來的是特定的心理狀態,是否達到恐懼症的標準還需到醫院進行明確診斷。
我猜,費曼一直保守這個秘密,他的診斷估計是自行對照網絡上提供的診斷標準來「自我診斷」的。
「自我診斷」,是我們網絡時代帶給我們的雙刃劍,一方面大家可以通過網絡來快速了解到自已的狀況大致是怎麼回事,另一方面,卻常常因為專業度不夠,而過度「診斷」,過度給自己貼上患者標籤。
其次,如果孩子真的受到這方面的困擾,那就需要趕緊進行幹預。通常確診的恐懼症,通過服藥與心理治療(諮詢)相結合,會有很大改善。兒童是否需要服藥,這點要遵醫囑。
真正患病的人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偶爾的迴避也許可以一時緩解,但畢竟有很多時候迴避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正常生活真的受到了極大影響,那就需要及時就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