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曾小清敬松
2014年7月,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時任四川移動副總經理的郭正平,授命組建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
轉瞬3年多。「鐵塔模式」取得成功,僅四川鐵塔掌管的通信鐵塔數量就相當於美國鐵塔數總和。
回望來時路,改革親歷者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未來改革之路怎麼走?近日,本報記者在成都專訪了郭正平。
重複投資現象
因鐵塔公司改變了嗎?
新建鐵塔的共享水平從過去不足20%提升到70%,為國家節約近100億元的基站建設和運營成本
記者:當初為何要離開熟悉的環境去創建四川鐵塔?
郭正平:因為改革的召喚。中國鐵塔肩負著國企改革「試驗田」的使命。過去三家運營商各自建網,鐵塔公司成了通信基礎設施的唯一建設主體後,可以避免重複投資、破壞生態等問題,並最大限度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挑戰確實很大,坦率講,最初選擇從四川移動過來,也糾結過。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決定了,就要堅定扛起改革發展大旗。
記者:重複投資現象因鐵塔公司而改變了嗎?
郭正平:四川鐵塔已總計建設交付鐵塔總量約10萬座,相當於三大運營商30年來的建設總和;新建鐵塔的共享水平從過去不足20%提升到70%。以100座鐵塔市場需求為例,只需新建30座,其他70座可通過共享實現。通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為國家節約了近100億元的基站建設和運營成本,涉及3000多畝的土地資源、80萬噸鋼材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
記者:通信基礎設施過去佔電信運營商總資產大約是20%,把這部分資產剝離出來,不容易吧?
郭正平:在總部的統一部署下,過去3年多,四川鐵塔積極探索,打造出一個「共享競合」的國企改革「鐵塔模式」,鐵塔公司建設運營鐵塔、站房等後端通信基礎設施,不涉及前端業務開發運營;從電信運營商手中剝離出來的通信設施,通過統籌資源實現深化共享。三家運營商前端競爭,後端合作,由單純的競爭變成了更加理性的競合關係。
現在人人都說共享經濟,鐵塔就是帶著推動共享使命而生的。改革成效明顯:四川電信站址數量較3年前實現翻番,四川移動和四川聯通也分別增長了5成以上,由此帶來全省4G網絡覆蓋深度和廣度的顯著改善。
是三家運營商
鐵塔業務的簡單拼盤嗎?
穿新鞋,不走老路,運營效率遠高於國外同行
記者:有人擔憂,資源集中後會不會走向低效?
郭正平:穿新鞋,不走老路。四川鐵塔公司並非三家運營商鐵塔業務的簡單拼盤,而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資源市場化配置,堅持按價值規律辦事,聚焦國企改革最核心的效率和活力兩大問題,創新設計體制機制。
四川鐵塔成立初期只有5個部門,目前不過9個部門,人員總數不過60人,21個市州公司的人員配置不超750人,服務外包,精簡隊伍,實行扁平化管理。物資採購等關鍵領域,依託中國鐵塔自主研發的在線商務平臺,採購由過去的招標談判變為網際網路平臺採購,主要決定權在基層,誰採購誰終身負責。省去了中間環節,比傳統方法節省一個月時間,讓採購變得高效。
過去,三家運營商建鐵塔有上千種模式。我們建立了鐵塔產品標準化方案庫,不同的建設方案,從設計、管理、建設、施工,每一個環節都採用標準化和模塊化管理,現場組裝就像搭積木一樣方便。對項目實行網際網路化管理,不用時刻到現場就能實時了解施工進度和質量。對運行的基站也能做到網際網路監測全覆蓋,即時捕捉每個站點的溫溼度、門禁、電池運營等信息,並及時作出調整。
目前,四川鐵塔人均管理站址數超過150個,人均勞動產值500萬元,運營效率遠高於國外同類企業標準。
通信塔可以變
「社會共享塔」嗎?
「兼職」公安天眼、環境檢測儀、戶外廣告牌……探索資源共享、利益多贏的商業模式
記者:花巨資建4G基站,5G很快要來了,挑戰應該不小。
郭正平:確實如此。5G時代,城市或不需再建傳統基站。小型化、高密度覆蓋、高科技水平,是通信鐵塔的未來走勢。屆時,通信塔微型、隱身的屬性將會增加,一棵樹、一個路燈、一塊牆壁也能成為通信塔;通信塔除了能為運營商服務,還能為廣電、公安、氣象、環保、地震、林業、消防、無人機監測等領域服務,面向各行各業。
正所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們以開放創新的姿態向社會發出邀請,推動共享共贏,共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在部分區域,我們成功將通信塔架上了電力塔;我們也積極推動「通信共享塔」向「社會共享塔」轉變,在21個市州與公安、環保、氣象、林業、廣電等行業開展積極合作,實現了快速組網部署——傳統通信塔正變身為公安天眼、環境檢測儀、戶外廣告牌……
記者:據我們了解,社會共享塔的建設進度不算理想。
郭正平:坦率講,行業壁壘和利益分割太多。還涉及許多現實的問題,比如,基站租金如何收取?建設資金如何分配?如何跨行業平衡利益?是否能形成統一的運營模式?企業需要建立社會廣泛認可的共享機制和商業模式,我們願盡力嘗試,為後來者探路。但要解決問題,必須得有頂層設計和政府統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