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華浦江檀溪寺前村,有位普通的農民,為了他深愛的土地,記了47年的氣象日記。
他就是陳仕林。小雪時節,記者看到他時,正帶著大伙兒在檀溪的油菜苗裡,熱火朝天的開溝排水:「這幾天雲高天晴,難得好天氣。 整好地,油菜長勢才會好。」
寺前村不少老人聽著他的氣象預測種了大半輩子的地,有老人說:「手機不會用,還是問老陳天氣最清楚。」
老陳說,他們那一代人,靠天吃飯。整田、播種、施肥、收割都和天氣密切相關。農事要按照天氣來,不然長不好。1972年起,為了更加精確地掌握當地的天氣規律,他開始記氣象日記。每年,老陳都會買曆書,隨身攜帶。勞作間隙,他坐在田埂上,仔細地記下當天氣象和生產情況,詳細到雲朵的形狀、雲飄動的方向、陽光的強弱等。
記錄得越多,老陳對檀溪當地的小氣候規律也掌握得越多。當時他所在的生產隊,單畝產值高過臨近生產隊10%。於是,其他人紛紛開始跟著老陳做農活。老陳播種,他們就播種,老陳收割,他們就收割。為了方便大夥理解氣象,安排生產,老陳還編了不少土口訣,比如:巖頭雲下雨慢,積雲下急雨,雲高則天晴;雲投東,曬死老太公,雲投西,下死老祖宗;夜晴一天半;青黃八分收。
這件事說來簡單,但堅持下來真不容易。老陳的妻子曾患腿疾,從雙腿麻木沒有感覺,到可以扶牆走路,用了八年時間。在這段特別困難的歲月裡,陳仕林仍堅持一天不落地記錄著天氣。
因為記錄氣象,陳仕林喜歡上了看雲、觀星、拍照,衍生出了不少興趣愛好。他毛遂自薦參加了寺前村史的撰寫和文化禮堂建設,為《祈山緣》一書和文化禮堂陳列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圖片。
陳仕林告訴記者,氣象預測是中國這個古老農業國的悠久傳統。到了當代,不僅仍具有實用功能,還具有了解自然的科普功能。在檀溪「春泥計劃」上,他開設了公益氣象課堂,讓更多的孩子們了解到神秘的氣象和古老的農事生產。
從1972年到2018年,47本密密麻麻的曆書裡,記載了曾經寺前村一個月陰雨連綿,也記錄著1976年的那場衝垮附近諸多村莊大水,成為了反映當地氣象歷史、耕種歷史和指導農事的重要資料。各個年代風格、斑駁的封面圖也反映著歷史的演進軌跡。
如今,記錄天氣對於陳仕林來說,已成為了一種生活逸趣。老陳說,這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這一壘厚厚的氣象日記。如果村裡不嫌棄,希望以後能贈送給村裡,「能記,我就永遠記下去。」
(記者 高馳弘)
大家都愛看
四十年變遷,唯有鄉愁更濃!點讚,助力你的美麗鄉村登上「國家名片」
20人!浙江最近有批縣級領導調整,來看看都有誰?
橙色預警!浙江濃霧天氣將持續一周 這一波霧裡還藏著霾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編:侯瑋
見習編輯:江笛
覺得不錯,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