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興趣所在,探索和發現,發明與創造使得人類文明不斷的爆發式發展。而對於外星生命,外星文明的發現也是在層層謎團中不斷地被扒開,被驗證。
那麼這個世界上的核反應堆是不是由外星人做出來的?
在20億年前,地球一片荒涼,動物和植物都還未出現,只有細菌等微生物生存。然而在這寂靜的大陸上,卻有一座貨真價實的核反應堆,運行了數十萬年之久,其壽命遠遠超過當今人類建設的核電站。
這座匪夷所思的反應堆是如何被發現的,是誰建造了它?會不會出自外星人或未知的史前高級文明之手?今天就來了解這一段神奇的地球往事。
20億年前的反應堆被發現
時間回溯到1972年,當時法國鈾濃縮工廠實驗室的一名工程師,按慣例檢查鈾濃縮原料「黃餅」中235鈾的富集情況。結果發現為0.7171%,比公認的數據0.72%少了千分之三,這令他懷疑。
或許你會問:千分之三的錯誤是怎麼回事?如果把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的確很正常,但是在核材料上出現這樣的錯誤,已經足夠引起高度重視了。
所以,地球上的天然鈾元素鈾235無論在哪裡都佔到了0.72%,而這些工廠原料中所含的鈾235又去了哪裡呢?要是被恐怖分子偷走製造核彈,那可就麻煩了!
所以法國人一路追查,終於找到了這批鈾礦的產地:位於非洲加彭的奧克洛礦區。在那裡,發現了鈾235含量低於自然富集度的多個樣品,最低,甚至少於正常值的一半。
同時,科學家也有了驚人的發現:奧克洛礦的鈾礦,曾經使用過,那就是一個古老的核反應堆,而且不只一個!實際上,調查人員已經發現了17個核反應堆,據估計,這些反應堆在20億年前就開始運轉,持續數十萬年,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1300億千瓦時。
巨大的謎團
新聞一出,全世界都震驚了,特別是科幻迷,天文迷和各種媒體。每個人都在追問:是誰在二十億年前利用了這些鈾礦?
想讓鈾發生核裂變反應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人類對這項技術的掌握只有70多年,著名物理學家費米首次建造了這項技術,它非常簡陋,核能的歷史更短。
此外,核電站一般都使用濃縮鈾,要想讓未濃縮的天然鈾發生核裂變,需要用較少吸收中子的石墨或重水作為中子減速劑來建造反應堆,還需要複雜而精細的設計和計算。
很明顯,在二十億年前的洪荒年代,根本就什麼都「沒有,沒有像 Fami這樣的一流學者,更別提有濃縮鈾或生產重水和石墨的條件,但是這些反應堆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
這很難解釋,是否有現代的科學家帶著一群工程師穿越?或者他們的創建者是乘坐飛碟來到地球的外星人,或者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史前高級文明?
這種推論是激動人心的,但卻無法解釋以下事實:在這些反應堆現場,除礦石外,沒有發現任何人造零件。而且,現在也沒有能產生電力的設備,反應堆只是在散發熱量,難道外星人要在這裡加熱嗎,或者想要留下一個惡作劇,戲弄幾億年之後的人類?很明顯,這不合邏輯。
答案揭曉
儘管現在的地球上,鈾235元素佔鈾元素總數的0.72%,其餘的基本上是鈾238,但別忘了它們都是放射性核素,而且都會衰變。鈾礦235的半衰期為7億年,相當於每7億年減少一半,鈾238的半衰期大約為45億年。
核電站的兩個半衰期都很長,在人類利用核能的歷史上,這一區域的核能利用率幾乎保持不變。
不過,20多億年來,鈾235的半衰期已接近其3倍,這意味著其總量將比現在增加8倍,而且考慮到它也在衰變,可以計算出鈾235的富集度為3.7%,已超過現代核電站核燃料的鈾濃縮能力,即使沒有石墨和重水,只要有普通的輕水,也能形成反應堆。
雲房裡的鈾礦,不斷衰變,放出射線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畢竟鈾礦不是核燃料,只有少量的鈾,即使用水泡,也不會破裂,變成反應堆。
大自然在這個時候展現了它的鬼斧神工:鈾礦層和上面的頁巖層之間出現了裂隙,水從地面進入裂隙中,溶解了其中的鈾礦物質。
含鈾的水集中在大小不一的「罐子」區域,形成一個集水罐子,隨著水分的不斷聚集蒸發,鈾的濃度越來越高,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熱量,將罐子裡的水燒開,30分鐘後,水被蒸乾,核反應停止,2.5小時後,水又重新進入罐子,反應又重新開始。
因此,核反應的開始和結束是忽而開始,忽而結束,間歇性的持續了幾十萬年。
最後事實大白了,原來核反應堆並不是人類的專利,在地球年輕的時候,這樣的事情並不罕見。再往前看,在45億年前,當地球形成時,鈾235的富集率會提高到23%,這比核燃料高得多,如果再加上適當的條件,比如水的存在,也許地球上就會有很多天然形成的反應堆!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對於這樣的解釋不過癮。那麼對於喜歡科幻,喜歡未來外星文明與人類文明設想,有濃厚興趣的朋友,我強烈的推薦科幻大作《三體》。它可以擴大自己的世界觀,哲學觀,裡面有非常多對於未來人類發展的思考。
《三體》一共有三部,《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筆者最愛第二部與第三部,初讀時簡直興奮到停不下來。即使晚上睡覺時,滿腦子也都是宏偉飄渺的宇宙,新奇的科幻概念,巧妙的故事構思。
日本文化界世界頂級遊戲製作人,讀完《三體》後,不吝言詞的稱讚它為「超級不可能」小說:
在普遍性、娛樂性、文學性這『三體』重力絕妙平衡的拉格朗日點上誕生的、奇蹟性的『超級不可能科幻小說』!
憑藉《三體》,劉慈欣獲得了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歐巴馬還因為要看續集而崔更,想想一個曾經的總統,如此淡定的人都抵不住的魅力,又有多少書籍能做到如此?除此外《三體》的鐵桿粉絲中不僅有雷軍,還有馬雲、馬化騰。
我在剛接觸《三體》時,立刻就被書中緊湊的劇情和作者超乎常人的想像力所吸引,書中所出現的「黑暗森林法則」、「降維打擊」等內容,徹底顛覆了我對宇宙和這個世界的認知。
《三體》劉慈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成為首個亞洲作家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此外,到2020年4月,它已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材開發中心(2020年版)中小學生閱讀指南目錄中的指定中段文學閱讀書目。
怕看不懂?完全不用擔心「科幻小說」能被基礎教育教材開發中心(2020年版)中小學生閱讀指南目錄指定中段文學閱讀書目的絕對可以看懂。
馬上寒假,過年了,送孩子、朋友、親人禮物時,強烈建議送這套科幻盛宴,知識不貴,一頓飯錢而已,還等什麼馬上點擊店鋪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