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當地時間23日,野生動物保護人員在澳大利亞最南部的塔斯馬尼亞島西海岸一個海灘又發現大約200頭擱淺的鯨魚,此前有大約270頭鯨魚被發現擱淺在五公裡外的一個沙洲。
世界上第一個記錄鯨魚擱淺現象的,是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他直率地告訴人們:鯨究竟為什麼會擱淺?我無法回答這一難題。古代的著名學者普盧塔赫卻把鯨魚擱淺現象解釋為集體自殺。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鯨魚不可能具有人類那樣豐富的感情,再說鯨魚一旦擱淺後,往往顯得驚恐,甚至發出悲慘的求救聲。
據介紹,這是近十年來澳大利亞發生的規模最大的鯨魚擱淺事件。擱淺鯨魚是領航鯨,成年的領航鯨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以達到3噸,導致它們擱淺的原因包括患病、迷路、回聲定位系統出現問題等。
對此現象人們以擬人手法稱之自殺,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因鯨魚決無自殺的本意,應該說是擱淺死亡。
著名鯨類行為學家格麗特·克林諾斯卡把鯨的「自殺」現象稱作鯨的擱淺。
那麼,鯨魚為什麼會集體擱淺死亡呢?目前還是眾說紛壇。這是我收集的資料:
1.嚮導論。有些人認為有些鯨喜歡群聚,群中常有某個成員充當領導,整個群往往隨其一起遊泳,一起覓食,也一起逃跑。當「頭」因病或遇害而上岸擱淺時,整群鯨也就隨之同歸於盡。
2.失常論。有人認為鯨群可能受到意外的刺激而倉惶出逃,或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擊或人的騷擾而有意登陸擱淺的。
3.返祖論。一般都承認鯨是由陸生祖先演變而來的,而在其由陸生到完全水生的漫長歷史演變過程中,它們的祖先一定出現過許多中間類型,即水陸兩棲生活。當它們在水裡遇到不利情況時,就逃上陸地,尋找安全之處躲避風險,久而久之便形成鯨的一種習性。故有人提出一種假說,認為鯨擱淺是遵循其祖先所確立的道路所致。
4.攝食論有人認為鯨的近岸攝食習性對其擱淺有一定的影響。當魚和烏賊徊遊近岸或產卵生殖時,鯨群也跟蹤而來。由於嘴饞貪吃,戀食忘返,造成退潮後擱淺。
從以上各方面看來,鯨魚擱淺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希望大家以後大家都能注意生態保護,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此類悲劇能不在發生。
鯨魚會有滅絕的危險嗎?
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年消費牛肉73磅、豬肉59磅、雞肉63磅,但是誰也不會擔心這種消費可能導致牛、豬和雞的滅絕。在日本等一些國家,鯨肉被視為佳餚。1986年,由於擔心鯨可能滅絕,一項暫停商業獵鯨的國際法規出臺。為什麼同樣一個市場系統可以保證產出足夠的牛、豬和雞,卻偏偏威脅到某些種類的鯨的生存呢?經濟學家從財產權著手進行分析。
農民擁有他所養殖的食用牲畜,將這些動物視為自己的財產,因此覺得有必要好好照看它們,增加存欄數量。與此相反,鯨不屬於任何國家或個人,換言之,它是世界共有的財產。於是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捕鯨可以賺大錢,不少人蜂擁而上;另一方面,保護和繁殖鯨類則由於缺乏直接經濟利益而乏人問津。這個模式稱為「共有財產的悲劇」。如果一樣東西屬於大家,例如鯨,每個人都有經濟上的激勵去開發利用它,卻沒有人有經濟上的激勵去保護它。那麼很可能鯨會從海洋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