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0號颱風「西馬侖」(熱帶風暴級;英文名稱:Cimaron;中文名稱:西馬侖;名字來源:菲律賓;名稱意義:菲律賓野牛)於昨天晚上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今天早晨5點鐘其中心位於日本東京南偏東方約2640公裡的洋面上,就是北緯15.1度、東經152.9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1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8百帕,七級風圈半徑160-200公裡。預計,「西馬侖」將以每小時15-20公裡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最強可達颱風級到強颱風級(13-14級,38-45米/秒)。「西馬侖」未來對我國海區無影響。
颱風快訊:2018年20號颱風「西馬侖」最新路徑(圖片來源於網絡)
颱風快訊:2018年20號颱風「西馬侖」最新路徑(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西馬侖的生成,將會把蘇力往西推。原因很簡單:這兩個颱風離的很近,會發生「藤原效應」。按照藤原效應的結果,就是蘇力偏西,西馬侖偏北。西馬侖越強越大,蘇力就越偏西。
颱風快訊:2018年20號颱風「西馬侖」最新路徑(圖片來源於網絡)
颱風西馬侖的前世7月15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低壓區。上午6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發展概率升級為「MEDIUM」。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發展概率升級為「HIGH」,並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同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香港天文臺在下午4時15分開始表示「菲律賓以東海域氣壓頗低」。
7月16日上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編號08W。上午9時,日本氣象廳對發出海上烈風警報。香港天文臺在上午9時45分表示「一個熱帶低壓似乎在形成中」,並在上午11時45分把該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壓。該熱帶低壓向西北至西北偏北移動,時速約22公裡,直指呂宋而行。
7月17日上午9時30分,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西馬侖。香港天文臺在下午3時半把西馬侖升格為熱帶風暴。下午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西馬侖向西北偏北移動,掠過呂宋東北端,並進入呂宋海峽,晚上改向西北至西北偏西移動。
颱風快訊:2018年20號颱風「西馬侖」最新路徑(圖片來源於網絡)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
人們對颱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為颱風命名始於1945年,開始時只用女人名,以後據說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 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每個國家或地區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O組,每組的14個名字.按每個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按順序循環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