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當媽媽的真實體驗,值得所有人知道

2020-12-05 知我心理學

前幾天我在豆瓣生活組看到一條帖子:沒人告訴過我生育是一件這麼痛苦的事。帖子裡,發帖人細數了自己懷孕後的種種辛苦,引來很多人的認同。還有人提醒說,「孕期難受只是前菜」,生了之後還有數不清的麻煩。

雖然很多女性在成為母親後也有很多積極的體驗,我的一位朋友就告訴我,有了孩子後,她變得比以前更有耐心,對人對事也更寬容。但是,就像帖子的標題「沒人告訴過我」一樣,人們習慣於談論當媽媽的幸福、淡化生育的辛苦。這樣片面的宣傳讓很多女性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成為媽媽,遭到極大的身心挑戰。

因此,我們訪談了幾位新手媽媽,聊聊她們的真實體驗。希望幫你更全面地了解「成為媽媽」這件事。

成為媽媽的感覺就像:

在你對自己的外型和感受都無法控制的時候,

有些人卻還要求你開心

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家Dana Raphael將「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稱為「matrescence」:這個過程就像重新經歷一次青春期。你的荷爾蒙會發生變化,你的頭髮和皮膚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你的個人身份似乎正在經歷重塑。

01. 身體不適和情緒波動,是媽媽們首先面臨的問題

從開始懷孕到月子期間,女性都會經歷非常多生理不適。產後發福、妊娠紋等等,也令很多女性感到難以接受。

情緒波動(mood swing)也是很多女性在孕期的困擾。雌激素和黃體酮的變化會影響她們的神經系統(Steiner et al., 2003),令她們變得異常敏感,常常感到沒來由的焦慮、脆弱。並且,隨著產期臨近,她們的脆弱感往往會越來越強(Pugh et al., 1995)。

02. 媽媽的生活會因為孩子徹底改變,這不是選擇,而是不得不

從懷孕開始,女性就要不斷為嬰兒讓渡自己的生活。「別上班了,好好養胎」、「吃胖點,寶寶才長得好」。女性自己的需求被拋在一邊,她們對嬰兒的功能性,成了首要的考慮。

孩子出生後,媽媽們的日程也必須循著孩子的需求安排,幾乎不再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不間斷的情感需求,更令她們精疲力盡。化名「七七」的被訪告訴我,有段時間她連做飯都要抱著孩子,因為一放手孩子就又哭又鬧。她想一個人待幾分鐘緩一緩都很難,每天都在被透支。

很多女性還會感到「自我」和孩子之間的拉扯:她們無法像以前一樣自由地追求人生理想,很多人因此改變人生方向。而那些不想放棄自身追求的女性,則需要面對更大的心理壓力。

03. 孩子出現以後,很多家庭矛盾會浮出水面

孩子的到來會影響夫妻關係。有調查發現,與沒有懷孕時相比,懷孕後的夫妻溝通會減少、衝突會增多,關係滿意度不如以前(Figueiredo, 2008)。與長輩的代際關係也需要面對,生活習慣的協調、育兒觀念的衝突,都可能引發新的家庭矛盾。

04. 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讓媽媽們無時無刻不在緊張之中

主流社會習慣通過強調母愛的崇高和偉大,令女性甘於承受做母親的辛苦。「看看孩子,你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母親的偉大在於,始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這些描述賦予了母親一個無私、忘我的標準形象,影響了很多女性對「母親」這一覺得的認知和實踐。當她們成為母親時,她們認為自己也應該從撫養孩子中獲得無限的幸福和意義感,應該給予孩子愛與包容。不能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

可是,一個長期不被接受卻無法被否認的事實是:成為母親就是既包含正面情感,又包含負面情感的(Maternal Ambivalence)( Almond, 2011)。當母親要求自己符合社會期望,只產生正面情感時,她們就給自己戴上了枷鎖。一旦產生負面情緒,她們會認為這些不應該存在,強行壓制下去。她們不再真實地面對孩子,更無法真實面對自己。

雖然隨著事情一件件得到解決,新手媽媽們也會收穫成長和力量感,也能體會到幸福和愉悅。

但是,正如我的一位被訪所說:成為媽媽的喜悅和辛苦是不相抵的。她們仍然需要支持和協助。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新手媽媽更好地度過這段時光?

首先,新手媽媽們需要放下對「成為母親」不合理的預設,並且學會自我關懷。

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母親形象和母子關係。你需要認識到,成為母親可能是狼狽的,孩子也可能不符合你的想像。你要允許一些意外情況的存在,對這個過程做出符合現實的設想。

做母親和任何一個別的角色(比如丈夫/妻子、職場人)一樣,不是天生就會,只能在不斷學習、嘗試中漸漸適應。為這些嘗試和練習做好準備,你感到的挑戰會減少,你對自己和孩子,也會有更多接納和包容;

同時,媽媽們也要學會自我關懷,每天抽出點時間休息,並學會向外求助(Tartakovsky, 2014)。一位被訪告訴我,給她支持最大的其實是第三方的專業護理人員。護理員會在她不能出門時會陪她聊天;她心情不好時,可以毫無負擔地向護理員傾訴。她枯燥的生活因為這份陪伴有了亮色。

其次,來自伴侶的支持會極大降低媽媽們的心理壓力。

伴侶需要理解她們在生理和心理變化,不要覺得她們「作」。保持耐心傾聽,肯定她們的努力,給予足夠的陪伴。

同時,伴侶們也要在行動上給出支持。比如多幫媽媽們抱孩子、幫孩子換衣服換尿不溼、分擔日常家務。

這裡給伴侶們一個小技巧:如果你不確定新媽媽希望你幫什麼忙,你需要用封閉式提問,而不是開放式提問去確認。比如:「寶寶的衣服疊好了,放在第二個抽屜是不是?」而不要問「衣服要疊嗎?放哪兒啊?」

提出開放式問題,相當於還是要媽媽們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很多媽媽會因此覺得,什麼都要問,還不如自己做。

其他家人也可以支持新手媽媽,給她們鼓勵和必要的幫助。

但是切記不要過度幹涉。比如,育兒觀不一致時,要充分尊重孩子爸媽的意見。年輕的父母有更多途徑和資訊了解科學的育兒方式,能提供給孩子適當的照顧。並且,孩子最主要的照顧者始終是父母,其他家人的幹涉可能影響親子關係,令親子間無法建立穩固的聯結。

更重要的是,不要指責新手媽媽。當遇到困難,新手媽媽往往比任何人都緊張,家人的指責會令她們更著急、更自責。陪她們一起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

另外,我們也希望社會能提供給新手媽媽更多支持。

創造更有利於育兒的職場環境,更靈活的辦公機制、允許爸爸請產假等等,都能減少新手媽媽的壓力。一些專業、科學、能讓媽媽們放心的第三方機構,也是重要支持。

我們也希望社會減少對母愛的片面的宣傳和不切實際的要求,更真實地呈現成為母親會有哪些體驗,令更多女性了解成為媽媽是怎樣的過程,讓女性自主抉擇是否要成為母親。

KY作者說:

做這篇時,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即便是在最好的狀況下,「做母親」的過程也註定會是不完美的(Speier, 2001)。我們希望通過對做母親真實體驗的討論,讓更多人意識到成為母親的體驗是複雜性,放下對母親不切實際的期待,也讓女性放下對自己的苛責。

我想對所有成為母親以及想成為母親的女性說:在這段喜憂參半的歷程裡,你不必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你所有的體驗都是真實的,值得被理解、被尊重。這是每一名選擇成為母親的女性,應該得到的尊嚴。

References:

Almond, B. (2011).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gueiredoa, B., Fieldb,T., Diegob,M., Hernandez-Reif, M., Deedsb, O. & Ascenciob., A.(2008). Partner

Steiner, M., Dunn, E., Born, L.(2003). Hormones and mood: from menarche to menopause and beyond. Journal Affect Disord, 74, 67-83

Tartakovsky, M. (2014). Self-CareStrategies for Busy Moms. Psychcentral.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 26(2), 99-107

相關焦點

  • 心智的成熟源自於自己的真實體驗
    直到我成為二寶媽媽,因緣巧合我接觸到一大批優秀的媽媽們。我看到了不同,感受到啊差距。原來想要的體驗可以自己去創造,想要的一切可以自己去努力。一瞬間就明白了改變對於我更有益。於是開始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讓自己的走起來,越學習越謙遜的想要學習更多。讀了一本書便想要讀二本,然後讓一本又一本好書陪伴我成長。
  • 瀕死體驗是什麼?科學家調查了1034個經歷過的人,得出了4種情況
    有過瀕臨死亡體驗的人,更能珍惜活著的時間。科學家想要解讀瀕死體驗,為此調查了1034個有過瀕死經歷的人,他們經歷了4種情況。死亡勉強能算是絕對公平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經歷,而且不能避免。古時候的人還想著尋找仙丹,吃了一顆就能長生不老,現代人都知道,這不過是痴心妄想。我們只能做些保養身體的事情,讓自己壽命變長,延緩死亡時間。與此同時,人類還沒有停止對死亡的探索,死亡究竟是什麼感覺,痛苦還是解脫?死亡也有過程,過程中的人經歷了什麼?死亡後的人,會有靈魂嗎?
  •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話題
    很多人都有過用錘子釘釘子然後被砸到大拇指的經歷,看著逐漸變為青紫色的指甲,感受著劇烈的疼痛感,毫無疑問那一刻你的內心是崩潰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地不真實,但痛感又是實實在在能被感受到的。所以,一方面,所有的物質內部幾乎99.99%都是虛空,讓我們懷疑這個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另一方面,我們又能真真切切地看到、觸到、聽到、嗅到我們周遭的事物,我們對世界真實性的懷疑轉瞬間就被實際體驗打敗。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人懷疑我們的所見所感並不一定是現實。
  • 瀕死體驗是什麼?科學家調查了1034個經歷過的人,得出了4種情況
    有過瀕臨死亡體驗的人,更能珍惜活著的時間。科學家想要解讀瀕死體驗,為此調查了1034個有過瀕死經歷的人,他們經歷了4種情況。瀕死體驗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都知道,公平只能是相對的,絕對的公平只存在理想中。死亡勉強能算是絕對公平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經歷,而且不能避免。古時候的人還想著尋找仙丹,吃了一顆就能長生不老,現代人都知道,這不過是痴心妄想。
  • 北方農村最常用的4種取暖方式,最後一種已經失傳了,你體驗過?
    北方農村最常用的4種取暖方式,最後一種已經失傳了,你體驗過?今年有專家說是暖冬,這一點小編也感覺到了,小編在北方生活了幾年,今年是最暖和的一年了,不過呢?就算比以前暖和還是會很累,早上就不想起床。小編去詢問了一下,北方農村最常見的4種取暖方式,最後一種已經失傳了,你體驗過嗎?其實現在就算是農村,農民的生活條件也是好很多了,很多的人都是到外面去打工,基本上都很少在家,有可能到南方去不那麼冷的地方化,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冬天他們還是要取暖的,最常見的一般就是這4種。
  • 新生兒的這5種反射運動,新手媽媽的你知道幾個?
    大多數爸爸媽媽都認為,剛出生的寶寶吃了自帶吃、拉、睡的本領外,其它的本領都要長大一點才學的會。事實上科學家研究發現新生兒有5種自發性的行為,寶寶的這些自發性的行為,又叫反射動作。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些有趣的寶寶動作?
  • 輻射4:遊戲中這十種值得收藏的物品,你都收藏幾種了?
    每個遊戲都不缺少收集愛好者,尤其是在《輻射4》這個以核戰爭以後的廢土世界中,大部分都物品都已經損壞,哪些完好無損和乾淨整潔的物品非常多少見,而恰好是這幾點讓我們的「老冰棍」玩家有了濃厚的收藏興趣。那麼各位玩家知道在遊戲中有哪些物品值得收藏嗎?
  • 瀕死體驗是一種什麼體驗?人真的知道自己要死了嗎?
    出生和死亡是人生最神秘的兩件事,至今我們仍無力清楚地解釋它們,只能從一些有過 「死亡體驗」的人口中得到隻言片語。死亡是對我們的生命最大的挑戰,它充滿了恐懼也充滿了神秘,瀕死體驗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世界上的真實案例成千上萬,演員孫紅雷也曾談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也和其他當事人的描述相互印證。
  •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媽媽自私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
    拍攝時,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展現出"真實"的效果,導演不與孩子過多談論創作的細節,而是耐心引導孩子們了解劇情,孩子們帶來的"即興"式表演更真實的表達了影片所需要傳遞的情感。影片一共有4位"孩子",按年齡順序,分別為長子明、長女京子、次子茂、次女小雪。
  • 絕世唐門:霍雨浩媽媽的真實身份?並不是普通人,很多人都猜錯了
    故事中主角霍雨浩的傳奇經歷更是讓人應接不暇,讓無數夥伴們的心中激情澎湃。相對於唐三的優秀,霍雨浩的出境才更能讓我們感同身受,畢竟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大千世界中普通的一員。他的媽媽本就只是一位婢女,還遭受到公爵夫人的迫害,不過他媽媽的真實身份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下面就給大家帶來今天的內容:霍雨浩媽媽的真實身份?並不是普通人,很多人都猜錯了。
  • 世上只有媽媽好,只有媽媽最理解孩子,每個媽媽都是世上最偉大的
    《今生是第一次》這部劇很真實,看前半段的時候還不太理解女主的媽媽為什麼總是強調女主和別人一樣。原來說女主沒有那麼體貼懂事、尊敬長輩,是不想讓女主結婚後受委屈,堅持舉辦婚禮也是想讓女兒不被輕視。女主媽媽和爸爸吵架時說的那句「她哪裡像我了」,也只是希望女主活的不要像自己一樣。
  • Nature’s Way牽手年糕媽媽開啟澳洲營養體驗之旅
    這座島嶼佔地6.5公頃,左邊有月神公園和整個北區CBD守著,右邊有Barangaroo這片風水寶地護著。為了傳達澳洲人熱愛大自然、崇尚健康生活的理念,活動主辦方Nature’s Way澳萃維包下了這個美麗迷人的小島,將其打造成一座巨型遊樂場,並邀請眾多合作夥伴和知名直播博主上島參與活動。
  • 不需要檢查,早期發現有這8種症狀,提示媽媽懷孕了
    做完功課後最快7-10天知道自己是不是懷孕這個速度也是已經飛一般的速度了,我們的小小胎寶也是希望儘快讓自己的爸爸媽媽知道自己的存在的。而現在一般我們知道自己是不是懷孕,驗血或者驗尿中的人絨毛促性腺激素濃度,發現升高,一般是提示懷孕了。
  • 這款遊戲讓你體驗真實廢土世界,還能互動!
    這款遊戲讓你體驗真實廢土世界,還能互動!這個遊戲就是地鐵。同樣是廢土世界,這遊戲兩口氣通關了,輻射4玩了11個小時還是棄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玩不下去。這個遊戲線性的劇情發展更能扣人心弦,像我這種強迫症玩輻射,都是先支線後主線,但支線那麼多,跑圖跑累了,做幾個任務就煩了,然後景色又不好,色調單一,實在提不起探索欲。
  • 我不再向世界隱藏我的真實身份,我值得美好的愛情
    他擔心公開出櫃後會受到冷落或排擠,他不知道如果他的家人、朋友知道這件事後會怎麼看待他,而他又該如何坦然面對自己。尤其是,在家中父親還經常拿gay當段子來開玩笑,而在學校裡更有同學公開挑釁、嘲笑一位出櫃的女生。
  • 挺個「大肚子」,三牌樓小學生體驗「孕媽媽」
    三牌樓小學供圖挺個「大肚子」,小學生體驗「孕媽媽」南報網訊(記者 錢紅豔)挺著腰板,手託肚子,走路還慢慢悠悠……今天(10月15日)早上,三牌樓小學近2000學生進校時,憨態可掬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學校副校長周小慧說,這是學校開展的「體驗孕媽媽的一天」活動。上周五,學校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任務,要求孩子和家長周末在家用米、豆等填充縫製約3-4斤重的布袋,周一早晨將布袋綁在孩子腰間,扮成孕婦媽媽上學,並要求孩子們務必固定牢,全天不能拿下來。五年級學生金若水今天肚子上捆了一個大抱枕,走起路來像只小企鵝。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而日本據統計,諾貝爾獎共有27位,自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平均每年一個的節奏,並且都是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諾貝爾獎的獲獎人數差距懸殊,明顯體現了兩國之間的人才差距,這其中的懸殊值得我們反思,日本的教育有什麼厲害之處?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諾貝爾獎被譽為世界上所有頒獎領域中,最負盛名的獎項。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2.日本媽媽抗挫折能力從幼兒抓起,而我們盡力保護孩子不受委屈。3.日本媽媽注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而我們的孩子在玩手機。4.日本媽媽更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我們越來越多的媽寶出現了。
  • 那就養這4種「吸塵」植物,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那就養這4種「吸塵」植物,可惜知道的人不多!房子靠路邊的朋友感受特別深,家裡2天不打掃,桌面上就一層灰,說明空氣中灰塵特別多,長時間居住在這樣的環境,家人的身心健康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又苦於沒有銀子更換房子,怎麼辦呢?家裡灰塵多?那就養這4種「吸塵」植物,可惜知道的人不多!一、橡皮樹橡皮樹葉片肥厚具有獨特的淨化粉塵之功效,也可淨化揮發性有機物中的甲醛。
  • 每20分鐘就會誕生一個「唐氏兒」,這4種「孕媽」更可能生出「唐氏...
    每20分鐘就會誕生一個「唐氏兒」,這4種「孕媽」更可能生出「唐氏兒」! 4.期停留在有輻射的環境中 曾經在美劇《車諾比》中看到這樣一個真實事件:普裡皮亞季的一位孕婦媽媽,在知道自己已經懷孕的情況下,衝到拯救核輻射的丈夫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