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豆瓣生活組看到一條帖子:沒人告訴過我生育是一件這麼痛苦的事。帖子裡,發帖人細數了自己懷孕後的種種辛苦,引來很多人的認同。還有人提醒說,「孕期難受只是前菜」,生了之後還有數不清的麻煩。
雖然很多女性在成為母親後也有很多積極的體驗,我的一位朋友就告訴我,有了孩子後,她變得比以前更有耐心,對人對事也更寬容。但是,就像帖子的標題「沒人告訴過我」一樣,人們習慣於談論當媽媽的幸福、淡化生育的辛苦。這樣片面的宣傳讓很多女性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成為媽媽,遭到極大的身心挑戰。
因此,我們訪談了幾位新手媽媽,聊聊她們的真實體驗。希望幫你更全面地了解「成為媽媽」這件事。
成為媽媽的感覺就像:
在你對自己的外型和感受都無法控制的時候,
有些人卻還要求你開心
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家Dana Raphael將「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稱為「matrescence」:這個過程就像重新經歷一次青春期。你的荷爾蒙會發生變化,你的頭髮和皮膚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你的個人身份似乎正在經歷重塑。
01. 身體不適和情緒波動,是媽媽們首先面臨的問題
從開始懷孕到月子期間,女性都會經歷非常多生理不適。產後發福、妊娠紋等等,也令很多女性感到難以接受。
情緒波動(mood swing)也是很多女性在孕期的困擾。雌激素和黃體酮的變化會影響她們的神經系統(Steiner et al., 2003),令她們變得異常敏感,常常感到沒來由的焦慮、脆弱。並且,隨著產期臨近,她們的脆弱感往往會越來越強(Pugh et al., 1995)。
02. 媽媽的生活會因為孩子徹底改變,這不是選擇,而是不得不
從懷孕開始,女性就要不斷為嬰兒讓渡自己的生活。「別上班了,好好養胎」、「吃胖點,寶寶才長得好」。女性自己的需求被拋在一邊,她們對嬰兒的功能性,成了首要的考慮。
孩子出生後,媽媽們的日程也必須循著孩子的需求安排,幾乎不再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孩子不間斷的情感需求,更令她們精疲力盡。化名「七七」的被訪告訴我,有段時間她連做飯都要抱著孩子,因為一放手孩子就又哭又鬧。她想一個人待幾分鐘緩一緩都很難,每天都在被透支。
很多女性還會感到「自我」和孩子之間的拉扯:她們無法像以前一樣自由地追求人生理想,很多人因此改變人生方向。而那些不想放棄自身追求的女性,則需要面對更大的心理壓力。
03. 孩子出現以後,很多家庭矛盾會浮出水面
孩子的到來會影響夫妻關係。有調查發現,與沒有懷孕時相比,懷孕後的夫妻溝通會減少、衝突會增多,關係滿意度不如以前(Figueiredo, 2008)。與長輩的代際關係也需要面對,生活習慣的協調、育兒觀念的衝突,都可能引發新的家庭矛盾。
04. 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讓媽媽們無時無刻不在緊張之中
主流社會習慣通過強調母愛的崇高和偉大,令女性甘於承受做母親的辛苦。「看看孩子,你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母親的偉大在於,始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這些描述賦予了母親一個無私、忘我的標準形象,影響了很多女性對「母親」這一覺得的認知和實踐。當她們成為母親時,她們認為自己也應該從撫養孩子中獲得無限的幸福和意義感,應該給予孩子愛與包容。不能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
可是,一個長期不被接受卻無法被否認的事實是:成為母親就是既包含正面情感,又包含負面情感的(Maternal Ambivalence)( Almond, 2011)。當母親要求自己符合社會期望,只產生正面情感時,她們就給自己戴上了枷鎖。一旦產生負面情緒,她們會認為這些不應該存在,強行壓制下去。她們不再真實地面對孩子,更無法真實面對自己。
雖然隨著事情一件件得到解決,新手媽媽們也會收穫成長和力量感,也能體會到幸福和愉悅。
但是,正如我的一位被訪所說:成為媽媽的喜悅和辛苦是不相抵的。她們仍然需要支持和協助。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新手媽媽更好地度過這段時光?
首先,新手媽媽們需要放下對「成為母親」不合理的預設,並且學會自我關懷。
不要一味追求完美的母親形象和母子關係。你需要認識到,成為母親可能是狼狽的,孩子也可能不符合你的想像。你要允許一些意外情況的存在,對這個過程做出符合現實的設想。
做母親和任何一個別的角色(比如丈夫/妻子、職場人)一樣,不是天生就會,只能在不斷學習、嘗試中漸漸適應。為這些嘗試和練習做好準備,你感到的挑戰會減少,你對自己和孩子,也會有更多接納和包容;
同時,媽媽們也要學會自我關懷,每天抽出點時間休息,並學會向外求助(Tartakovsky, 2014)。一位被訪告訴我,給她支持最大的其實是第三方的專業護理人員。護理員會在她不能出門時會陪她聊天;她心情不好時,可以毫無負擔地向護理員傾訴。她枯燥的生活因為這份陪伴有了亮色。
其次,來自伴侶的支持會極大降低媽媽們的心理壓力。
伴侶需要理解她們在生理和心理變化,不要覺得她們「作」。保持耐心傾聽,肯定她們的努力,給予足夠的陪伴。
同時,伴侶們也要在行動上給出支持。比如多幫媽媽們抱孩子、幫孩子換衣服換尿不溼、分擔日常家務。
這裡給伴侶們一個小技巧:如果你不確定新媽媽希望你幫什麼忙,你需要用封閉式提問,而不是開放式提問去確認。比如:「寶寶的衣服疊好了,放在第二個抽屜是不是?」而不要問「衣服要疊嗎?放哪兒啊?」
提出開放式問題,相當於還是要媽媽們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很多媽媽會因此覺得,什麼都要問,還不如自己做。
其他家人也可以支持新手媽媽,給她們鼓勵和必要的幫助。
但是切記不要過度幹涉。比如,育兒觀不一致時,要充分尊重孩子爸媽的意見。年輕的父母有更多途徑和資訊了解科學的育兒方式,能提供給孩子適當的照顧。並且,孩子最主要的照顧者始終是父母,其他家人的幹涉可能影響親子關係,令親子間無法建立穩固的聯結。
更重要的是,不要指責新手媽媽。當遇到困難,新手媽媽往往比任何人都緊張,家人的指責會令她們更著急、更自責。陪她們一起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
另外,我們也希望社會能提供給新手媽媽更多支持。
創造更有利於育兒的職場環境,更靈活的辦公機制、允許爸爸請產假等等,都能減少新手媽媽的壓力。一些專業、科學、能讓媽媽們放心的第三方機構,也是重要支持。
我們也希望社會減少對母愛的片面的宣傳和不切實際的要求,更真實地呈現成為母親會有哪些體驗,令更多女性了解成為媽媽是怎樣的過程,讓女性自主抉擇是否要成為母親。
KY作者說:
做這篇時,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即便是在最好的狀況下,「做母親」的過程也註定會是不完美的(Speier, 2001)。我們希望通過對做母親真實體驗的討論,讓更多人意識到成為母親的體驗是複雜性,放下對母親不切實際的期待,也讓女性放下對自己的苛責。
我想對所有成為母親以及想成為母親的女性說:在這段喜憂參半的歷程裡,你不必要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你所有的體驗都是真實的,值得被理解、被尊重。這是每一名選擇成為母親的女性,應該得到的尊嚴。
References:
Almond, B. (2011). The Monster Within: The Hidden Side of Motherhoo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gueiredoa, B., Fieldb,T., Diegob,M., Hernandez-Reif, M., Deedsb, O. & Ascenciob., A.(2008). Partner
Steiner, M., Dunn, E., Born, L.(2003). Hormones and mood: from menarche to menopause and beyond. Journal Affect Disord, 74, 67-83
Tartakovsky, M. (2014). Self-CareStrategies for Busy Moms. Psychcentral.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 26(2), 99-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