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石日報 時間:2007-3-23 12:12:00 標籤:
懷胎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東楚網黃石新聞網 (黃石日報) 記者 原子 實習生 王太剛
「我一直都喜歡搞發明。」
今年62歲的退休老人、高級工程師王忠明經過三年多的潛心研究,自主組織研製的立軸風力發電機模型機風動發電實驗取得成功,運行發電達到預期效果。3月21日,在紅旗橋一間倉庫裡,王忠明給記者展示了他的風力發電機發電情況。他打開一旁模擬風能的鼓風機,測試電錶馬上轉了起來,一盞大燈也被「點」亮,隨後進行的交流發電、直流發電、蓄電池充電等項目也一一成功。
王忠明是上世紀60年代初的大學畢業生,2002年從經濟技術開發區退養,曾是負責科技項目開發與管理的高級工程師。他先後擔任過黃石市雷射研究所所長和化工、機械、輕紡等幾個企業的領導職務,工作閱歷豐富。
「我一直都喜歡搞發明。劉主任的關心,更讓我充滿了信心。」王忠明回憶道,2003年清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原黃石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劉清嶺,閒聊中劉主任建議他可以加緊對風力發動機的研製。
王忠明在黃石市科學技術局(原黃石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計劃條件科從事項目開發與管理工作時,就了解過風能發電機的項目,對風力發電機的發明和研製產生過濃厚的興趣,並一直惦記著這一環保的能源運用項目。劉清嶺的話更是激發了他發明研製風力發電機的決心。
「為了發明,我殫精竭慮,幾次昏倒在現場。」
從2003年4月份開始,王忠明到處尋求合作夥伴,尋找投資單位,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王忠明騎著自行車跑遍了黃石,他到氣象臺借氣象儀器、黃石電廠借鼓風機,並爭取到大冶鋼鐵廠總工程師陳凱等高科技人才為技術顧問。在華新股份有限公司紀昌華、姜大才等領導的幫助下,他免費借到了華新水泥廠維修部工程機械維修車間,作為風力發電機的實驗場地。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將自己每月的退休金全部投入到風力發電機的發明研製,3年多來,他自己一共投入了3萬餘元。
剛開始,社會上的人和親戚朋友對他很不理解,認為風力發電機的發明研製,是一項高科技、高投資、高風險的事情,他這樣做不僅得不到利益,而且還是自討苦吃白費力。就是他家人開始對他的工作也不甚理解,直到他的研製工作取得了一步步的進展,家人的觀念才漸漸發生了轉變,對他後來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對風力發電機的發明研製,需大量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年老體弱的王忠明身體明顯有點支撐不住,甚至由於夜以繼日地工作,使他暈倒過幾次。一次,他迫不及待地想測試出發電機扇葉轉動改進後的性能數據,從早上七點半開始,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甚至忘記了吃午飯和晚飯。最終由於體力不支,暈倒在現場,幸好被一個好心人及時發現,將他救醒,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我想讓這一發明得到廣泛應用,讓有風的地方就有電。」
王忠明說:「 發明創造是科學,只有科學做支撐它才能夠成功。自己雖然一直從事科研工作,但科學知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就要不斷地充電。」為了學習有關風力發電機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比較選擇購買原部件,他自費跑到武漢、江西、江蘇等地,並且多次聯繫國內相關權威的風力發電機專家,虛心求教。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他進行了大大小小一百來次實驗,嘗試了由原來5臺鼓風機推動向使用1臺鼓風機就足以帶動發電,就連測試扇葉的形狀和效果,他就製作出了5種性能各不相同的扇葉。
王忠明發明的風力發電機採用的是風能功率係數高、發電機自動調頻、無齒輪傳動、磁懸浮等先進技術。由於它起始風速為每秒3米,也就是說三級以上的風都能夠啟動,所以它基本上能夠適用於各個地域的機關、團體和家庭使用。據王忠明介紹,它主要是用來發電,還可以作為城市的景觀,可以作為富有動感的廣告牌。它的發電機組是落地的,這為安裝操作和維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與水平軸型風力機和國內外立軸風力發電機組相比,無風向選擇,無陀螺力矩,無塔影效應,功率係數高,與工作機連接方便,造價便宜,塔架低,可以與太陽能、水能聯機使用,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此種立軸型風力發電機是由水平軸向垂直軸的重大轉變,成品機直徑約6米,高約7.5米,設計額定功率為每小時5-10千瓦,額定風速每秒8米左右,它可以併網發電或脫網發電,其最大優勢是可以進入千家萬戶。
「我想讓這一發明得到廣泛應用,讓有風的地方就有電。」王忠明告訴記者,他將進行最後完善,並通過有關部門的鑑定,尋找廠家合作,製作出成品,投入到實際運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