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清朝乾隆年間開始,鳥文化開始蓬勃發展,達到世界巔峰,從那時起養鳥屆流傳一句話「京貝子,南繡眼」,意為「北方的人獨愛貝子,南方人鍾愛繡眼」。
在清朝鳥文化鼎盛時期,最初的北京貝勒爺們和富家子弟,以飼養貝子畫眉芙蓉為主。隨著發展,繡眼鳥漸漸進入了北方鳥玩家的視線,貝勒爺手中拎的畫眉籠,慢慢變成了小巧手託的繡眼籠。
繡眼鳥為何躥紅,進入我國最受歡迎觀賞鳥前茅,在中國鳥文化的發展史上,繡眼扮演了什麼角色,以及繡眼的正確觀賞和飼養技巧都有哪些?今天小編就用大篇幅文章,帶你從清乾隆年間開始,慢慢回味素有精靈之美的繡眼的飼養發展史。
篇幅較長,建議各位鳥友先收藏再閱讀,這些知識和歷史,可是少有相關文獻資料供你隨時翻閱哦。
繡眼鳥的詳細介紹
繡眼鳥(White-eye,意味白眼圈的鳥),是繡眼鳥科的統一稱呼,和其他觀賞鳥一樣,繡眼鳥科也屬於雀形目。繡眼鳥種類非常豐富,有將近百種(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介紹為97種,美國國家動物百科介紹為80-85種)。
繡眼鳥數量驚人,種群龐大,並非一種名貴稀有的鳥兒。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分布,除了南北極和其周邊寒帶地區,其餘各洲均有繡眼鳥的蹤跡。但繡眼鳥的主要生存地為非洲到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溫暖地區。
繡眼鳥體長4.5寸,短尾短翅,喙部纖細較長,顏色灰色、褐色和黃綠色。繡眼鳥舌尖為刷狀,方便其吸食花蜜。但是除了以上,繡眼鳥之所以會被稱為「繡眼」,就一定要提到繡眼最明顯的特點:眼睛。
繡眼鳥的眼圈為白色,如刺繡一般均勻整齊,遂國人命名其為繡眼鳥,也叫粉眼。其眼部的羽毛非常細密,所以顯得勻稱圓潤,是判斷繡眼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
繡眼屬於高度群居鳥類,性格活潑好動,野外的繡眼以昆蟲、花蜜和少量漿果為食。家養繡眼以穀類食物為主,配合少量小蟲。
繡眼雖然種類繁多,但我們飼養的繡眼,大多是暗綠繡眼。除了暗綠繡眼,北方部分地區還會飼養紅肋繡眼,南方地區會飼養灰腹繡眼。這幾種繡眼除了羽衣顏色略有差別以外,其他的習性和特點完全一致。
繡眼的興起,伴著一個貪圖玩樂的慵懶時代
繡眼最開始正式被我們的前輩們意識到,發生在宋朝。宋徽宗(就是那個不務正業的皇帝),著有《梅花繡眼圖》,證實從那時起,人們就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種小巧獨特的鳥兒。
但是宋朝的主要流行鳥兒依舊是畫眉,繡眼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經過宋朝的畫眉之後,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因為蒙古族生活在草原,所以地棲鳥百靈變成了元朝最流行的鳥兒。後來到明朝,又流行起了鬥畫眉。在唐宋元明四個朝代中,繡眼從未消失過,卻從未被重視過。
時間來到清朝前期,這個時候的八旗子弟們已經浸染奢侈腐敗之風,開始變得不務正業,各個富家公子哥和貝勒爺們,開始了奢靡慵懶的生活。
「貝勒爺手裡有三寶,扳指核桃籠中鳥」,緊接著,來到清朝乾隆年間,民間鳥文化便開始了井噴似的發展。
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間,太平盛況幾乎可以比肩大唐盛世。在貪圖享樂的思想盛行的社會現狀下,人們開始研究起了「玩」,這一玩,就把繡眼鳥直接從地方的平民玩物升級到舉國矚目的貴族玩物。
繡眼鳥飛上枝頭變鳳凰:從此榮登富貴之堂
在太平盛世下,公子哥和富家子弟們在貪圖享樂,遊山玩水間,在江南城市注意到了這種體態小巧,靈活好動的鳥兒,再加之繡眼鳥本身也屬於鳴鳥,低沉婉轉的聲音和多變的舞姿,讓這群公子哥們深深迷戀上了這種鳥兒。
在繡眼鳥來京城之前,公子哥們手裡拎著的是畫眉百靈金絲雀和貝子,大大高高的籠子,遛鳥講究「籠見底」,胳膊掄起來要甩得虎虎生風,非常威風。
在繡眼鳥來了之後,是北京公子哥第一次正經飼養如此嬌小的鳥兒。那時候南方的繡眼飼養知識已經非常普及,於是繡眼籠開始流傳進京。
繡眼的挑選和繡眼籠的搭配講究
在京城玩家的帶領下,又受到廣式浙式川式繡眼籠的啟發,很快繡眼籠和繡眼就火遍了京城。繡眼的飼養,一方面講究挑選合適的鳥體,一方面更講究繡眼籠的搭配。
挑選繡眼
繡眼講究養雄不養雌,雄鳥頭型豐滿額頭寬闊,輪廓清晰,毛色更鮮亮緊實,而且比雌鳥多一根黃色羽毛,更有助於提成觀賞價值。
雄鳥體態修長,雌鳥體態短粗,雄鳥鳴叫聲音種類比雌鳥要多。故養繡眼,要養雄性繡眼。
確定性別後,玩家還會摒棄那些習慣抬頭望天的繡眼和神情呆鈍的繡眼。
繡眼鳥籠講究至極
繡眼鳥籠的搭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鳥杯、水瓶、指環、果衩蟲碟蟲籤、鑲頭和杯託、門花與棲木、鉤具和蓋板。
1.鳥杯。繡眼鳥杯可用三件套或兩件套,用五件套的極少,因為繡眼籠本身空間並不寬裕。三件套的繡眼鳥杯包括扁圓形的食杯,溼料杯和水杯。通常民間以陶瓷材質為主,奢侈者也選用牛骨或象牙加以搭配。
2.水瓶。水瓶的主要作用為裝飾,實用其次。增加繡眼籠的精緻和巧妙,是搭配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水瓶的必要性除了裝飾,更主要的一點還在於防止繡眼「掉眼圈」,繡眼掉眼圈指的是繡眼在水盆中頻繁洗頭,導致眼部羽毛脫落,喪失觀賞價值。
3.指環。這是繡眼籠和其他鳥籠最大的用法區別:繡眼鳥籠是託著平走遛鳥,其他的鳥籠是拎著甩。手託繡眼,繡眼鳴唱於掌間,是為實現公子哥們所謂的「人鳥合一」的境界。指環的目的就是為了固定。指環多為玉制或獸骨,奢侈的人會選擇象牙鑲金等材質,不論什麼材質,指環一定要雕刻。在這裡也跟各位鳥友提醒:沒有雕刻花紋的指環沒有購買的必要。
4.果衩、蟲碟、蟲籤。這套工具的目的是滿足繡眼鳥雜食性的飲食習慣。合適的飲食可以增加鳥兒的鳴唱時間,增進人鳥感情。可以選擇普通竹製,或高級一些的材料為牛骨。這套餵食工具也一定要講究雕刻,因為是具有收藏欣賞價值的用品。未經雕刻的餵食工具,不推薦購買。
5.鑲頭和杯託。這套工具是用來固定其他配件的,鑲頭有明鑲頭和普通鑲頭之分,明鑲頭用絲竹穿過中空部分固定在籠絲上,普通鑲頭多為膠粘。杯託的作用是調節食盆高度,便于欣賞繡眼飲食的姿態。常見材質有竹製,紅木和牛骨。
6.門花與棲木。門花是繡眼籠門上的點睛配飾,遮蔽籠體的瑕疵同時更顯精緻。門花是籠子本身檔次和做工的體現,雕刻有吉祥圖案,材質為牛骨、黃楊木或竹子。棲木選擇雙跳槓,可以是紅木可以是獸骨,繡眼的棲木比較纖細。
7.鉤具和蓋板。鉤具是極具收藏價值的配件,多為黃銅,出自名家之手的籠鉤造價不菲。
蓋板根據籠體本身風格來選擇,清朝時的貝勒爺講究象牙頂,當然現在不可能買到了,紫檀木也不錯。
繡眼鳥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鳥兒。但唯獨在中國,我們的先輩們把對繡眼的觀賞研究到可謂「執世界之牛耳」的程度,最奢華的一套清朝年間的竹雕嵌象牙繡眼籠,拍賣價格接近10萬美元。籠具的保養和鳥兒的保養,每一個話題都可以寫成一幾篇長文,日後慢慢更新。
介紹繡眼鳥,並非讓各位鳥友學習古人奢侈的一面,真正目的是讓我們從先人們對鳥兒的研究和審美,更能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知鳥知史,可見乾隆年間,的確是個國泰民安的好時代。
更多鳥兒知識,歡迎關注我,我是專業鳥類作者,保護你鳥類,讀懂鳥類,科學養鳥,是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