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圖中分別都是什麼地方和什麼建築物?先別看下面的答案,你先猜一下:
猜到了嗎?
他們分別是:
① 埃及的金字塔;
②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③ 土耳其的月亮神阿泰密斯女神廟;
④ 希臘奧林匹克的宙斯神像;
⑤ 土耳其國王摩索拉斯陵墓;
⑥ 羅得島太陽神銅像;
⑦ 埃及的亞歷山大燈塔;
這就是2500年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寫下的世界七大奇蹟。不過可惜的是,除了金字塔倖存的保留了下來,其他的6個遺蹟已經全部被損毀了。
中國萬裡長城?秦嶺兵馬俑?還是印度的泰姬陵?...
其實,到目前為止「第八大奇蹟」在世界上並沒有定論…
而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把這世界第八大奇蹟頒給了「複利」
世界前七大奇蹟是人類文明的偉大遺蹟,而「複利」是什麼?
為什麼愛因斯坦把第八大奇蹟給了一個經濟學上的概念「複利」?它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先給你看看「複利」在世界上都幹了些什麼好事...
你有沒有發現上面這些「趨勢圖」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的曲線都是這樣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值會不斷增大,時間越長,增長速度越快,到最後已經快突破天際了…
而造成這種曲線走勢的幕後黑手,就是「複利效應」。
你還可以把能找到的任何偉大的企業,比如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看看他們從成立之初到現在為止的增長曲線,幾乎都符合這樣的增長方式。
複利,就像是一把能開啟爆炸式增長的鑰匙,無論是財富,還是其他什麼,一旦擁有複利效應,它就像擁有魔力一般飛速上揚,直到衝破天際...
曾經有這樣一個關於複利的故事:
傳說有一位古印度的宰相,發明了西洋棋,使得當時的國王非常高興,就問他想要什麼獎勵?
這位宰相說:「陛下,我不要您的金銀珠寶,您只要在我的棋盤上獎勵一些麥子就可以了,第一格放1粒麥子,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以此類推,後面一格是前一格麥子數量的2倍,然後一直這樣放滿64個格子就行。」
國王一聽,感覺沒多少嗎,很簡單啊,就愉快的答應了。
可沒想到,當真的開始擺放這些麥粒的時候,國王才逐漸意識到,按這個數量擺放的話,即使把全國的麥子都拿過來也不夠!
那到底有多少呢?
1粒 + 2粒 + 4粒+ 8粒 + ……+2的63次方,當放滿64個棋盤後,總麥粒數等於2的64次方-1 ≈ 1844億億(粒),相當於5500億噸,相當於當時全國小麥產量的好幾萬倍!
這就是複利效應,是不是很神奇?
所謂複利效應,就是可以把原來一個極小的數,通過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運算,每一次都在上一次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的增長,在執行若干次之後,整個結果就會形成爆發式的快速上揚,最終變成一個天文數字!
它一開始的增加幅度很小,甚至微小到你感覺不出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重複次數的增多,它就會在某一個拐點,開始急速上揚,形成爆發式增長。
複利還有個數學公式,可以用於計算複利的增長趨勢:
是不是感覺熟悉又陌生?
沒錯,這是我們高中課本裡的一個數學概念,相信你一定學習過,還用它計算過許多應用題,甚至有些同學現在還能背得出這公式….
可自從你畢業後,它好想就從此和你沒什麼關係了。
偶爾間,聽到有人說它能讓你財富自由?
你便翻出課本,看著這個公式,兩眼呆滯…
除了能想到去買個理財產品「利滾利」之外,並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現值?是指投資的本金嗎?我現在錢很少啊,複利至少得先有錢投資吧…
增長比例?我怎麼知道增長比例會是多少,我買股票虧錢的多…買理財產品?收益又低,還經常遇到風險,不敢買啊~
執行次數?一說複利,就讓我等30年,那請你告訴我,我這10年怎麼辦?
終值?完全沒頭緒,還是放棄吧…..
明晃晃的一個公式寫在那裡,每個字母也都能看的懂,可為什麼就是用不了?
然後,你合上書,想想還是算了吧,複利公式從此又將束之高閣,這個「奇蹟」就此變成了你的「遺蹟」…
難道「複利」真的只能作為一個用在投資上的數學模型嗎?
如果真是這樣,你就太小瞧愛因斯坦了!
我們之所以不會使用複利,通常情況下就是被那個複雜的數學公式給困住了。
保羅·洛克哈特,在他的一本著作《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中說:數學的本質是表達的藝術。
什麼意思?
數學應該是一個思考工具,表達工具,而不是計算工具。
我們一看到這個數學公式,就會想到計算,然後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尋找各種條件參數往公式裡塞,但是發現竟然塞不進去,你就蒙圈了,然後就不知道這個公式該如何使用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數學公式,是一種理想情況下的完美表達,可現實世界常常是不完美的。當你眼裡只有公式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會被死死的限制在這個等式的兩端,出不來….
首先,就是不要將視線局限在公式的細節裡「每一個字母代表什麼意思,我應該如何去套用….」你要理解公式背後的思維方式,弄明白它到底是想表達一種什麼邏輯關係?
其次,你接著想一想,如果你現在面對一個小孩子,你會怎麼描述這個公式呢?這個大白話的描述,很可能就是這個公式背後的那個思考方式。
最後,把「具體的公式」抽象成為「思考方式」之後,就能將這個思維方式應用到其他地方了。
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
這裡暫停2分鐘,再看一眼這個複利公式,你試著自己想一想,這個複利公式是想表達是什麼邏輯關係?
… ...
想到了嗎?
複利其實就是:當你做了事情A,就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如此不斷循環,循環次數越多,A就越強大。其實就那麼簡單的一個邏輯。
基於這個邏輯,就能產生不斷自我增強的複利效應。比如:
網站是複利增長:流量越多,搜索權重越高;搜索權重越高,流量越多;如此往復….
淘寶店是複利增長:銷量越高,排名越高;排名越高,銷量越高;如此往復….
電商平臺是複利增長:買家越多,商家就越多;商家越多,就能吸引越多的用戶過來買東西;如此往復...
這樣解釋,是不是就特別簡單了?
那接下來你該怎麼辦?
如何把這個模型應用到你的商業模式、個人成長、財富增值上來呢?
接下來,我就一步步教你,如何設計一個擁有複利效應的模式出來。
設計複利效應的第一步,一定要找到一個「支點」。
什麼是支點?就是我做了A,是否能得到結果B?
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是否有這個必然的因果關係?
所有的複利效應都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支點上的,如果這個支點不成立,複利效應就會轟然倒塌。
支點怎麼找?
答案是:看書!
除非特殊情況下,一般不要去重新發明輪子。什麼意思?
就是不要自己去摸索著寫個因果關係,然後用自己的時間和金錢來驗證它是否正確,你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去相關領域中,找到那些已經被驗證過的結論,或者是一些基本常識,甚至是數學定律,來用作「支點」。
很多大佬喜歡講「第一性原理」為什麼?
因為第一性原理就是那個必然為真的支點,從這個支點開始推演出的邏輯關係就必然為真。如果從這個點出發,設計出擁有複利效應的商業模式,就不會轟然倒塌。
比如你是做電商的,那必須熟記以下這個公式:
銷售額=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這樣你就知道,如果你想提高銷售額,無非就是從流量,轉化率,和客單價這幾個維度入手去提高。
支點必須是公式嗎?
不一定,只要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就可以,比如:
文章寫的越好,轉發量就越高;
價格越貴,銷量就越低(凡勃侖效應除外);
銷量越高,排名就越高…
因果關係不一定要特別嚴格,連牛頓的物理定理都被推翻了,世界上沒有100%絕對正確的因果關係,只要在大部分情況下,這個因果關係是成立的就行。
就是B如何反過來增強A?
第一種情況:他們之間天生就有增強循環
比如「雞生蛋,蛋生雞」這是自然規律,彼此天然有複利效應。
再比如,我們常見的「利滾利」,你投資了一個理財產品,年化收益10%,你投入10萬元,1年後獲得1萬元收益。然後把這1萬元收益,再做為本金,就可以利滾利,產生複利效應了...
再比如:這兩年非常火的網約車平臺
打車的人越多,就會吸引越多的司機加入;更多的司機加入,打車的人就越容易打到車,也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如此往復,不斷互相促進….
這種天生有複利效應的模型,你只需要找到,並按這個邏輯落地執行出來就行。
第二種情況:需要補充要素的增強閉環
天然有複利效應的模型並不是那麼好找,大多數情況下是你找到了某個支點,做了動作A產生了結果B,但是B好像無法反過來增強A了,怎麼辦?
比如在淘寶上,流量越多,銷量越高;銷量越高排名就越高,因此獲得的流量就會越多。
可線下門店呢?沒有平臺給他排名,銷量好並不能直接帶來流量,怎麼辦?
如何把銷售額用來增強人流?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在「銷售額」和「門店人流」之間,增加一些環節,讓他們之間連成一個「增強閉環」:
比如,銷售額越多,意味著利潤越多;利潤多的話,是否可以把這些超額利潤轉化成新的分店,開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呢?
再用賺到的錢,開更多的門店….如此往復,在不考慮經營情況和市場變化的情況下,你開店的速度,理論上會越來越快,並產生複利效應。你就從一個單店變成了大型連鎖店。
當然,你還可以設計其他的循環方式,比如你也可以把「超額利潤」的部分折換成優惠券的形式,發放給老客戶,兩人同行8折優惠,通過優惠券帶來新的人流。
為什麼很多人找到了複利效應,比如說花了10萬元買了年化收益10%的理財,但是沒堅持2、3年就堅持不下去了?
因為複利效應天然有個「缺陷」,就是在初期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段裡,增效都非常低,低到你幾乎感覺不到它在增長,甚至懷疑它的存在,因為幾乎感覺不到有變化啊!
只有堅持走到某一個位置開始,可以稱這個位置為「裡程碑」,這個曲線才會急速上揚:
所以,你需要保持耐心,相信這條曲線一定會出現,相信複利的回報。然後不斷重複做正確的事,做時間的朋友,靜靜等待那個裡程碑的到來。
現在你已經知道複利模型的基本設計步驟,接下來我會介紹兩種特殊的複利模型:
什麼意思?就是這件事情原來你是做加法的:F=10+1+1…..;現在變成冪次運算了:F=10(1.1)n
是不是想起文章開頭講的複利公式了?
對的,這個就是標準的複利計算公式,可問題是,是什麼導致它變成冪次運算的?
我們講2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
案例1:你的知識量是如何增長的?
假如你不斷的看書學習,那麼請問,隨著你讀書的數量越來越多,你的知識量是按「算數」增長的,即每多讀一本書「知識量+1」?
還是按「指數」增長的,即每多讀一本書「知識量增加1%」?
答案是:都有可能,看你用哪種方式學習。
如果你把每一本書作為孤立的一本書來學習,那麼他就是以加法的方式增長的。比如你學習了:複利增長、比例偏見、SWOT分析...
那應該怎麼學才能產生複利效應,讓知識指數增長呢?
那你就要把新學到的知識,放到自己原有的知識儲量中去,然後和其他知識產生關聯。
比如你今天學習了「複利」這個新概念,如果只是作為一個孤立的點來學習的話,它就是一條公式,儲存在你的腦中。
那麼如何讓它和你的原有知識產生關聯呢?可以試著這樣思考:
如何在設計產品時加入複利效應?
如何在團隊激勵中加入複利效應?
如何在商業模式裡加入複利效應?
複利效應和龐氏騙局是什麼關係?
…...
可以在白紙上畫草圖,或者用腦圖工具,或者直接寫文字筆記,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讓這個複利概念,和你其他的各種知識做一次聯結。(為什麼我們每篇文章底部都會建議你做課後作業?就是想讓你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你的知識存量發生一次聯結)
這樣,這個新學到的知識,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你知識存量裡「長」出來了一個新概念。
你的知識存量就像是一個偌大的網絡圖,每個知識點之間都有聯結,而每新增一個知識,就像是在這個網絡圖中增加一個新節點,這個節點又和其他節點相連,聯結的數量越多,這個網絡的信息含量增加的也就越多,那麼你的知識量就會按複利的方式指數增長。
案例2:樂高積木
再說說樂高積木,樂高是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至今估值已達到2500億元。
是什麼締造了這樣的一個玩具帝國?
是什麼讓孩子們對他的玩具愛不釋手?
他和其他玩具廠家又有什麼區別呢?
他們有一種標誌性的玩具產品:是各種一面有凸粒,一面有可嵌入凸粒的凹槽的塑料積木。
目前樂高總共生產了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這種積木共有 9000多種,但是你猜由著9000多種不同積木可以組合成多少種玩法呢?
官方給出的數據是:超過9.15億種拼法,是積木數量的10萬倍。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每創新出1款新積木,並不是多了1款新積木,而是所有舊積木,多了一種新玩法,每一款新積木,都可以和原來所有的積木發生關係,這就產生了複利效應!
不僅是玩法的複利效應,也是銷量的複利效應,因為擁有的套裝越多,意味著你有更多的玩法和更多的創意,你就會越買越多,任何一款你都會想帶回家,和原來的組合起來玩玩看…
就是原來這個模型是沒有複利效應的,但是由於其中某個環節的數值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這個模型便擁有了複利效應。
比如說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傳播,他的邏輯是這樣的:
一篇文章從公眾號發出,有一部分人打開了文章,成為了第一批「直接閱讀者」
直接閱讀者中,有一部分人覺得文章不錯,便分享到了朋友圈(分享的人數 = 直接閱讀人數 × 分享率)
發到朋友圈的文章,又會帶來新的瀏覽量...
而新帶來的讀者中,又會有一部分人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又帶來一批新的閱讀量….
因此,從邏輯上看,不斷的有人分享到朋友圈,不斷的帶來新的閱讀量,看似是一個「複利效應」的循環,但在這個環節中,有一個關鍵的指標:分享率
分享率的大小,決定了這個循環能循環多少次。
假設,公眾號帶來的直接閱讀量=500,一個人轉發到朋友圈帶來的平均閱讀量=7。那麼我們就可以計算,在不同分享率下,能分別帶來的總閱讀量是多少:
在分享率=5%的情況下,總共循環了3次,共計帶來745的閱讀量;
在分享率10%的情況下,總共循環了9次,共計帶來了1263的閱讀量;
也就是說,分享率決定了循環次數,分享率越高,傳播次數就越多,但整體上看,每次循環帶來的新閱讀量是越來越少的。因此,他並不是具有複利效應的模型。
那有沒有一種情況,當閱讀量提高到某一數值之後,每次循環帶來的新流量變得越來越多了呢?
經過計算,我們得出這個數值=14.5%
當分享率≥14.5%的時候,每一次循環帶來的新流量就比之前一輪帶來的流量更多,因此會帶來更多的人分享到朋友圈...如此往復,不斷增強,從理論上來說,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就可以無限增長…
到了這個分享率之後,你就會聽到「pong」的一聲,朋友圈被刷屏了…(當然,這個是理論測算,實際情況會遇到過夜等情況而再次衰減,這裡暫時不做考慮)
因此,影響公眾號閱讀量高低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分享率,而影響分享率的核心要素,就是你內容的質量。你是否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發、新的思考?你是否能夠幫助用戶說出心聲、帶出熱點話題、成為他的社交貨幣?這才是經營一個公眾號最核心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本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也邀請你幫忙「點個讚」,在知乎裡點個讚,就等於分享一次,我們一起來做個複利實驗,看看這篇文章是否也能成為一篇複利增長的爆文。
到這裡,是不是感覺一切都很美好,就準備設計個複利系統,然後坐等成為億萬富豪了?
先別激動,就像我剛才說過的,複利增長有個天然的「缺陷」,就是在初期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段裡,增效都非常低,低到你幾乎感覺不到它在增長,只有走到某一個位置開始,這個曲線才會急速上揚。如果你未來的人生也是這樣一條複利曲線的話,你可以從「裡程碑」處畫一條橫線,把這條橫線稱之為「地平線」,複利增長只有突破了地平線,才開始真正有意義,在那之前都是積累與等待…
就像是竹子,在地平線下的時候,它會將自己的根在土壤裡延伸數百平米,不斷的為未來做著準備和積累,這個過程需要用4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它只長了3釐米。而當它來到了裡程碑,衝出地平線之後的那一刻,便開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瘋狂的生長,6周的時間,能長到15米高!
因此,如果你每天已經非常的努力,做的也都是正確的事情,卻依然感到前途一片迷茫,請不要灰心,也許這只是你正處在地平線之下而已,未來的路還很長,只要你相信自己的未來是這樣的一條複利曲線,那麼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繼續不斷的進化自己,繼續堅持做對的事情,然後重複、重複、積累、積累、耐心、耐心...
也許,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第八大奇蹟」,愛因斯坦也從來沒說過這樣的話,但是,如果複利效應真就發生在了你身上,那麼對於你來說,它不就是這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奇蹟」嗎?
願你能早日到達自己的裡程碑,然後,破土而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奇蹟!
我們下節課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我三個忙:
1. 點讚,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讚,都是耍流氓 -_-)
2. 關注我和專欄, 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3. 關注公眾號「富研社」, 第一時間閱讀專欄最新課程
謝謝你的支持!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富研社」(ID:dontletmeplay),作者 謝春霖。36氪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