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觀眾眼裡,似乎只要一提到「科幻」二字,腦海裡立馬閃現的,都是國外大片。
諸如《星球大戰》、《2001太空漫遊》、《星際迷航》、《星際穿越》、《阿凡達》、《地心引力》、《普羅米修斯》等等,都是科幻迷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代表。
而一提到國產科幻電影,就會陷入一種絞盡腦汁也擠不出一個片名的尷尬境地。於是,「為什麼中國拍不好科幻電影?」這樣的疑問,便會被提及。
眾所周知,舉凡科幻大片,大抵都會具有非常強烈的、十分震撼的視覺效果。浩瀚無垠的宇宙、造型獨特的飛船、奇觀壯景的星球以及各種科技感十足的工具等等,足以令人收穫一場場奇妙的視聽體驗。
這些視覺效果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在眼下的中國電影市場環境裡,似乎最不缺的就是錢。那,到底是缺什麼呢?
首先是缺一種孕育科幻電影的文化環境。儘管我們國家一直在穩步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也越來越好,但不得不承認,我們並沒有那種全民熱愛科學、勇於探索的文化氛圍。國民整體缺乏足夠的對科學認知的興趣,人們似乎對娛樂化的事物更有興致,而對科學研究沒有太多熱情。整體的文化環境下,缺乏足夠的科學討論氛圍,難以孕育合格的科幻電影。
其次,基於文化環境的影響,我們的電影市場缺乏能夠掌控科幻題材電影製作的人才。導演、編劇、製片人、特效師等等,既不具備製作科幻電影的經驗,也不具備足夠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思維,甚至在想像力方面,也有所欠缺。這樣一來,沒有能夠駕馭科幻題材的電影人才,也就很難拍出好的科幻電影了。
最後,我們的電影工業體系也缺乏能夠流程作業的專業工種:美術、道具、布景、服裝、音效、配樂、燈光等等。這些拍攝科幻電影至關重要的工種,雖說可以通過斥巨資去聘請國外專業團隊,但因為文化層面的差異,製作出來的電影也很難達到好的水準。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現象是,其實許多觀眾對於國產科幻電影都是抱有一定偏見的:總覺得國產電影根本拍不出合格的作品,對國產科幻電影的信心不足,接受度低於國外科幻電影。
早在兩年前,當劉慈欣老師的《三體》被一些影視公司視為重點IP而計劃拍成電影的消息出來時,不少媒體將那一段時期出現的科幻熱潮視作中國電影的「科幻元年」。許多觀眾也報以了很大的期待,但隨著許多電影項目的擱淺或杳無音信,這股熱潮漸漸冷卻。
文化環境的氛圍缺失、科幻電影人才和重要工種的匱乏、觀眾本身的認知不夠以及接受度不高,讓國產科幻電影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
這使得科幻題材的電影在國產電影裡成了「稀有產物」,哪怕是上映一兩部類似於《機器俠》、《未來警察》這種打著科幻標籤的電影,也是槽點滿滿,被觀眾噴得體無完膚。但是,如果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停止對科幻電影的嘗試,也不見得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都不去拍,不去嘗試,那就更難有能掌控科幻電影的人才出現,也更難培養有經驗的技術工種。問題在於,該如何去嘗試?
在現有的文化環境與技術條件面前,想要一蹴而就,一口吃成個胖子,顯然是不現實的。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從某些小的方面去嘗試:硬科幻做不了,那就從軟科幻做起;宏大的宇宙搞不來,那就從獨立的個體做起;氣勢磅礴的視覺特效做不好,那就從格局小一些的特效做起......。
一點一點地嘗試,逐步地去積累經驗、方法並培養科幻思維,應該是會有進步的。
即將上映的《逆時營救》,主打的就是「科幻」、「動作」標籤,但實際上,這部電影更多的是一部「軟科幻」題材——以某個科學理論做基礎,強調故事的人文性、哲學性以及社會意義,科幻只是一個背景,唱主角的還是故事裡頭的非科幻元素。
對於大多數喜歡楊冪和霍建華的觀眾而言,《逆時營救》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這兩位主角了。作為兩名演電視劇居多的人氣明星,楊冪和霍建華的參演,都有突破自己的訴求。
楊冪想要實現電影表演上的突破,在本片中一人分飾三角,不僅有「溫柔知性」的一面,更有「冷酷霸氣」的一面,為了拯救自己的兒子,不惜穿越還在實驗階段的「蟲洞」,通過「回到過去」與罪犯抗爭的方式,散發自己的母愛。
霍建華則顯然是一種角色類型方面的突破,一向鮮嫩帥氣的他,在片中化身殘忍冷血的罪犯,和楊冪展開多次打鬥。看起來是一個令人生厭的反派,卻在最後也呈現出一種叫人同情的無奈一面。
客觀而言,兩人在片中的表現的確夠拼,各種摸爬滾打以及各種難度頗高的動作戲,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某些細節方面的演繹,還是差了一些火候,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黑化的楊冪以及冷酷的霍建華,倒是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我不是楊冪和霍建華的粉,所以主演陣容對我的吸引力沒那麼大。倒是影片的故事題材,讓我很有興致。如片名所示,《逆時營救》講的就是一個單親媽媽為了救自己的兒子,通過時間蟲洞「回到過去」,和兇狠罪犯作鬥爭的故事。
這裡頭用到的一個科學概念,便是我們在以往一些歐美電影裡遇見過的「時間旅行」。看過《前目的地》、《原始碼》、《恐怖遊輪》等電影的影迷,大概都不會對這個概念感到陌生。主人公通過「時間旅行」,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通向未來」,並且都能遇見「另一個或幾個自己」。
「蟲洞實驗」、「平行宇宙」、「時間悖論」,諸如此類的概念,聽起來好像並不難理解,但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尤其是要基於這樣的概念來講一個好的故事,是很考驗編劇以及導演功力的。《逆時營救》在敘事上似乎沒有追求複雜,而是更多傾向於簡潔處理,這讓影片的故事看起來很好理解。
而在表現這種科幻元素的時候,影片也採用了許多具有「未來感」和「科技感」的場景、道具、服裝的設計。這讓影片在視覺上就向科幻電影靠近了不少,只是在某些大場景的布置方面,還是有不少改善的空間。這可能還是與整個工業體系不夠成熟有關?
如前所述,想要拍一部好的科幻電影,對文化環境、專業人才、重要技術等都有高要求。以歐美科幻電影的規格來審視這部「軟科幻」作品,自然會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只是,以國內現有條件來看,作為國產科幻電影,《逆時營救》還是有值得鼓勵的地方。至少,從一個科學概念到一個完整故事,的確是有進步的。
國產科幻電影需要這樣的嘗試,儘管這很難一下子就實現質的飛躍,但一點點的積累和觀眾監督帶來的磨鍊(不要將觀眾的批評視為阻礙),總能帶來一些改變的。
PS:文字為作者原創,圖片均源於網絡,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