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之後,媽媽們要經常做B超,其中孕中期B超大排畸可以算是大家很看重的一次篩查。
當然了,大家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寶寶很健康,但偏偏可能有一小部分寶寶會在這一階段的B超檢查中觀察到肺部異常回聲,然後醫生會告訴媽媽,寶寶很可能患有肺囊腺瘤。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聽起來很像腫瘤的這種疾病,也是我們今天要將到的重點。
1.肺囊腺瘤≠胎兒腫
其實,肺囊腺瘤是一個已經過時了的名詞啦,最新的名字叫作「先天性肺氣道(囊性腺樣)畸形,CPAM」,是產前診斷最常見的肺部病變之一(發生率約1/25000)
這是一種良性、非腫瘤性的異常肺組織,常局限於一個肺葉內,是終末支氣管異常增生形成的若干囊性組織,缺少正常肺功能。
2.醫生到底如何認出這種狡詐的毛病呢?
首先,就我們之前提到的B超來講,一般超聲提示胎兒胸部存在大囊或實質性包塊,即可提示CPAM,最常在孕中期被發現。
同時,醫生們需要鑑別的其多種疾病,如支氣管肺隔離症(腫塊的血供來源不同:CPAM來源於肺循環,而支氣管肺隔離症來源於體循環)、先天性肺葉過度充氣、支氣管囊腫、膈疝等等,甚至一些罕見的胎兒腫瘤。
所以,有時候單單通過B超可能無法準確識別,胎兒核磁共振等有助於診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3.CPAM,寶寶要緊嗎?
需要注意的是,10-20%的胎兒會伴有先天性畸形,如合併氣管食管瘻的食管閉鎖、雙腎未發生或發育不良、腸閉鎖、其他肺部畸形及其他系統畸形等
講到這裡,媽媽們一定有了更多的疑惑,CPAM的發展及預後到底怎樣?我們一般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
(1)腫塊:大量臨床病例的統計顯示,大多數CPAM在約20-26周時表現出快速進行性生長,並在約25周時達到峰值,然後生長進入平臺期且有可能消退。
如果沒有出現水腫,一般沒什麼問題,活產率≥95%。因此,不是所有的CPAM都要引產的!
(2)水腫、縱隔移位:有大約1/3的CPAM胎兒會發生水腫。出現水腫是不良轉歸最重要的預測因素,若不採取幹預措施,圍產期死亡風險會接近100%。如果28周左右仍未發生水腫,那麼以後就不太可能發生了。
那麼,如何預測水腫的發生呢?我們最常使用的指標是肺頭比(CPAM體積比,CPAM volume ratio, CVR)。CVR=肺部腫塊高×前後徑×橫徑×0.52(常數)/頭圍。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以1.6為分界線,CVR>1.6發生水腫的風險會明顯升高。
4.孕媽媽該怎麼辦?
首次發現CPAM時,應對胎兒進行全面評估以除外其他異常。之後,孕期需要連續多次超聲隨訪(每1-4周,頻率取決於CVR及胎齡):
1.CVR≥1.6,胎齡<26周,認為是水腫高風險,應更密切隨訪;
2.腫塊極小且正處於穩定期,尤其在30周後,可延長隨訪間隔。
目前治療幹預措施包括皮質類固醇、引流、手術切除、雷射消融、硬化療法等,但其均處於研究階段,尚缺乏被明確證實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醫生的話
如果發現胎兒疑似CPAM,由於該病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都比較複雜,還是建議至經驗豐富的三級醫院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