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武漢植物科學家帶來最新8種「奇異果」原產地故事;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的科學家解讀「克隆豬」是什麼;
海洋地質科學家講述海底泥火山和地震的關係;
科學家靠什麼望星空?
天外來客砸的隕石坑又長啥模樣?
……
今天(1日)在華南植物園啟動的「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暨核心植物園青年科學節(廣州)」,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科學知識大餐。本屆科學節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與華南植物園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系統各科研院所單位、攜手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以及華南農業大學等11家單位共同參與,向公眾展示科學之美、環境之美、文化之美。
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以「嗨,科學!」為主題,從2020年10月31日持續到11月6日,將在全國各院屬單位舉辦400餘場科普活動。
啟動儀式現場。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副院長謝昌龍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謝昌龍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科學院始終把科學普及當成重要使命。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作為中科院派出機構堅決落實黨中央和中科院黨組關於科學普及工作的決策部署,多措並舉支持系統單位開展科學普及工作。
在「青年科學節」科普作品展現場,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所屬8家研究院所,以及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華南農業大學等11家單位的24個展攤,展出了81張海報和相關互動遊戲及實驗,內容涵蓋植物與人類健康、能源植物、東沙群島泥火山、隕石坑、珊瑚島植被恢復、花崗巖、水性新材料、3D列印等內容,向市民近距離展示多個科學領域的最新科研進展,最新科研成品,以及科學實驗操和科普遊戲。
科普講解大賽優勝者任多選手現場展示。
主場活動主辦方華南植物園的中青年科學家們傾情奉獻,精心展示在高值經濟作物、能源植物、珍稀植物、遷地植物、轉基因技術、水果保鮮、海島植被恢復、植物傳粉、汙染治理與糧食安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對最受市民熱捧的養生佳品枸杞、近年來公眾關注的南海珊瑚島礁生態修復專題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展示。
記者注意到,少年科考隊活動在科學節上受到學生們的熱情參與。在現場的球形帳篷裡,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別出心裁,教公眾提取草莓DNA,帶領公眾體驗了一把當科學家的樂趣。據該項目負責人鍾偉興透露,這種以PBL為框架、基於問題和與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法,顛覆了傳統教育中的識灌輸模式。少年科考隊第一站將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微觀世界探索起步,循著科學家的足跡,上山下海,從植物DNA的探究到動物遷徙路徑的追蹤,從微觀走向宏觀,走向更廣闊的新世界。
現場傳授救護知識。
活動現場,以 「科學之美」為主題的圖片展,分地球故事、萬千生靈、植物之美、宇宙探秘、微觀世界、創新之光等6個類別,向公眾展示了平時只有科學家才接觸到的科學之美。在科普報告現場,來自南海海洋所、廣州地化所、華南植物園和廣州健康院的四位青年科學家分別以「南海瑰寶——珊瑚礁」、 「打好藍天保衛戰——向十面「霾」伏和光化學煙霧Say No」 、 「Smell of stress:茶香的形成」和 「奇妙的幹細胞」為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觀眾們講述了奇妙、精彩的科學故事。
活動現場還安排了2020年全國科普講解大賽講解選手展示、科學教育沙龍等活動。本次科學節,採取了線下、線上同步開展的方式。除了現場豐富多彩的節目之外,還在雲上科學節中開設了「海洋科學科普課堂」、「科技影音廳」、「科普VR全景遊」等精彩的線上內容。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丹彤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