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近視矯正手術(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英文簡稱「LA SIK」)真的安全嗎?日前,臺灣著名眼科醫生蔡瑞芳宣布,發現有患者術後十餘年出現視力不明原因下降。儘管比例極低,但本著對病患負責的態度,今後不再做。他的這一決定引起社會各界對該手術安全性的大討論。據了解,中國每年有50萬人做該手術。眼科學界內對此看法也不一。昨日,廣東省衛生廳表示,已關注此事,並請專家論證。
臺灣「衛生署」:不會禁手術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2月14日,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自己的雷射(雷射)近視矯正手術「封刀」。
據報導,20年前,蔡醫生將該技術引進臺灣,做過的手術上萬例。但最近,他發現有六七名患者,手術十多年後視力衰退,嚴重者視力退化至連開車上路都不行。
經檢查,蔡醫生並未發現黃斑部病變等其他眼疾。而其他個案患者也正值盛年,這讓他懷疑可能是手術後遺症作祟。蔡醫生推測,因角膜瓣蓋回去後不會完全癒合,雖不會形成疤痕,但病毒等物質可趁隙而入,長期發炎恐影響視力。另外,這些患者多年逾40,也可能開始出現老花眼,水晶體等結構改變,從而致視力衰退。
因此,本著對病患負責的態度,儘管不明原因視力衰退的病患比例極低,還是決定不再動雷射近視手術。
蔡瑞芳的舉動已在臺灣眼科醫界引起巨大爭議。
昨晚,臺灣眼科醫學會強調,該手術已引進臺灣19年,受術病人至少有二三十萬人,出現手術副作用或併發症的比率低於1%,只要嚴格篩選病人及注意手術過程,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手術」。該學會理事兼雷射(雷射)屈光手術召集人丘子宏指出,該手術可讓九成五患者視力恢復達0 .8以上,手術非常安全,出問題的多半是未嚴格篩檢病人,如對某些不適合開刀的病人(如乾眼症、圓錐角膜)貿然手術所致。而該醫學會前理事長林浤裕則表示,美國對於治療手術十分嚴謹,如果雷射(雷射)近視手術不安全,美國不會開放飛行員接受這項手術。
臺灣「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任何醫療手術均有風險,雷射近視手術的後遺症發生率約在1%以下,如果真有蔡醫生所說的嚴重後遺症,應發表於醫學期刊,由同行討論,以助釐清原因。否則「衛生署」不會禁止這項手術。
廣東省衛生廳表示關注
據南都記者了解,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手術是一類手術的統稱,包括L A SIK(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等5種手術。
國家衛生部的標準稱,這類手術是矯正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的一種有效方法,目的是摘除現有的眼鏡或降低現有眼鏡的度數,但並不能從病因上根治屈光不正。
廣州耀東英智眼科醫院教授徐虹說,雷射近視技術應用以來,是存在一些問題。如90年代中期流行「PR K」技術:直接在角膜上,根據病人度數來切削表層,弊端就是傷口暴露在外,沒有保護層,所以流淚、畏光、疼痛比較明顯。
當下應用很多的「IK」技術,即「LA SIK」技術,就是先「做」出一個角膜瓣,接著切去下層角膜,再將角膜瓣「復位」。這樣傷口得到保護了,但角膜瓣並不縫合,而是吸附在眼球上(約1/4相連),受到外力影響有可能掉落。她就遇到過這樣案例。
昨日,廣東省衛生廳表示,已關注此事,並請專家論證。
親述
患者:熬夜後視力下降了
患者鄧女士說:「我是2004年做的手術。當時最關心的是,如果手術失敗,會不會瞎?醫生說是不會。做完手術,一整天眼淚流不停,我閉著眼在家休息了一天。做完手術3天後,我連續加班,幹了三天兩夜,結果視力一下從1.5變成1.2,下降了0.3.可能是因為眼睛形狀還沒完全固定的原因吧。後來比較注意,一直維持在1.1-1.2之間。直到現在,沒有再出現過不適的症狀。我有個嫂子,眼睛有散光,近視度數也較高,做了3次手術,都失敗了,到現在眼睛不清。有時流淚,不舒服。總有失敗的風險,我覺得任何事情都要看個人,是否適合做這個手術。」
醫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做
廣州耀東英智眼科醫院教授徐虹說,在大陸,不排除有些醫生、機構為了經濟盈利,為不適合的病人做了手術,就可能帶來併發症問題。「我的兒子也有近視,曾經想做(雷射手術),我心裡是一千個不樂意、一萬個不樂意」,據稱,當時在醫院檢查後,發現眼角膜偏薄。有醫生勸說這個厚度是臨界值,應該沒問,兒子有點心動。最後徐虹找來相識的專家,讓兒子詳細了解,才沒做成。「我們一般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做」。
新聞辭典
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laser 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技術是一個微創手術、只在角膜表面進行。
醫生先用微型角膜刀在角膜中央切開一個厚度約為0.14mm的「角膜瓣」,將其翻轉後,再用準分子雷射對角膜基質進行切削,雷射發射完畢後將角膜瓣復位。
由於該手術具有術後反應輕、患者無明顯不適、視力恢復快等優點,因此是目前治療近視眼的主流手術方式。(文/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