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先生曾預言了我國的四大地震帶,分別在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其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那麼深州市是否在這四大地震帶上呢?
11月27日晚8點左右,河北省衡水深州市發生2.4級地震,震源深度7.1公裡,深州市區部分居民感覺到了此次地震。
地震震級分為九級,而一般來說,震級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由此可見,2.4級地震實在是一次非常小的地震。
衡水市地震局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經專家確定,該地震已被確定為孤立性地震,不會引發餘震。
「這麼小的地震,全球每天要發生幾十萬次。」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徐錫偉告訴記者。
儘管如此,這次小規模的地震引起了當地甚至全國範圍的恐慌。而恐慌的源頭在於有人提起深州地震是地質學家李四光早有預言的,「河北深縣下博、劉元村南的地下板塊,有一條東西的地裂帶,將會有一次大地震」。
李四光先生曾預言了我國的四大地震帶,分別在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和其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那麼深州市是否在這四大地震帶上呢?
徐錫偉說,目前只能確定當地有一條北西向的地裂帶。
上述地震局的工作人員表示,早些年確實曾有專家指出河北深縣有一條地裂帶,但是並未指出「將會有大地震發生」。
對此,徐錫偉指出,一個地區要發生一次7級以上的地震,前期可能要發生成千上萬次2級、3級,甚至是4級、5級的地震,而倘若想從一次地震來判斷是否會有大地震發生則非常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紹燮也表示,同一個地方,地震差1級,地震發生的個數要差10倍以上,小地震多得很。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將小規模的地震與李四光預言的四大地震帶聯繫起來。
2012年11月11日到12日,安徽省金寨縣發生四次地震,震級從1.4到1.8級不等。
而另外一個位於華北地震區上的城市合肥,也因為頻發的小地震而受到人們的關注。
「即使地震發生的地區位於預言的地震帶上,也不能和是否發生大地震聯繫起來。」許紹燮說,已有的研究還沒找到任何科學鑑定的方法來確定哪個是大地震發生的前震。
當下,人們再次把期望聚焦在地震預測上面,希望地震預測能夠給予足夠的信息來平定恐慌。
不過,作為一種稀少的「非頻發」事件,大地震的復發時間長,而這也決定了對大地震經驗規律的總結概括以及理論的建立驗證,會由於缺乏足夠的案例支持而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機構著手於地震預測的研究,不過在許紹燮看來,這些大多還集中在理論層面,成效不顯著。
電磁探測是研究人員希望在地震預測上取得突破的一個方向。2010年的海地地震中,科學家利用一顆專門探測地震所產生無線電信號的地震區電磁放射偵測衛星發現,在大地震前一個月內,超低頻無線電波能量增至360%,而一個月後發射出的電波逐步回落。
我國很早就開始關注地震電磁監測衛星,並從2003年就開始研發地震電磁探測試驗衛星,曾有消息稱,這顆衛星有望今年發射。
不過,目前,記者尚未查閱到相關的發射信息。有專家透露,該技術仍處於試驗階段。
在此情況下,專家表示,必須加快地震預測研究的步伐,利用地震電磁、重力、熱紅外等多源多類型遙感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探尋天地一體化觀測數據處理技術和地震信息識別與提取方法。
許紹燮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提高各自研究的深度和能力,進而進行兩者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