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摸準天氣「脾性」 離不開日積月累
——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
而這次衛星的成功發射背後,是來自航天氣象保障小組的重要支撐。
提前一月進場,摸準天氣「脾性」
衛星轉場、整流罩轉場、決定發射窗口……雖然備受矚目的焦點時刻只是火箭從點火到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20多分鐘,但是從火箭進場開始,整個系統運行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氣象保障團隊做精準預測。
作為此次發射任務現場氣象保障組4位成員之一,胡云濤提前一個月就進駐發射場區。
火箭進入發射塔架後要進行常規燃料和低溫液體燃料加注,這項工作對氣象條件特別是對氣溫有較高要求,火箭控制系統還要根據氣溫情況計算出推進劑加注所需要的溫度和加注量。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保障團隊要在發射前96小時、72小時進行逐時氣溫預報,胡云濤所在的現場保障組擔任的就是最終預報審核任務。憑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特別是對現場天氣變化特徵的準確把握,他們做出的會商判斷為預報結果提供了雙重保險。
「除了熟練掌握這一區域的歷史天氣特徵,我們還必須掌握最近的天氣系統情況、降水、雲量、冷空氣等,這樣才能做到精確保障。」胡云濤表示。這對於現場保障任務來說只是「正常操作」。目前場區正值雨季,火箭發射最怕的就是短時對流天氣,特別是降水、雷暴等,氣象保障團隊每4個小時就要做出一次預報。進場以來,胡云濤所在的現場氣象保障組不僅要每天召開氣象預報會商,為場區的天氣情況做出判斷,還要給出天氣系統總體技術方案、風險分析、場區氣候背景分析等。
6月22日18時,胡云濤早早來到崗位上開始最後階段的緊張工作。根據預測,22日晚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場區前半夜將有雷暴過境,後半夜雷暴逐漸解除。雖然預測和現場情況精準一致,但是胡云濤和團隊還是整夜緊盯天氣系統變化,同時為飛控中心、各觀測點等單位提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場區的天氣情況,直到發射任務圓滿結束。
業務過硬功在平時,精準研判來自堅實基礎
精準摸清天氣的「脾性」離不開平時的日積月累。工作至今,胡云濤已經參加發射任務30多次,現場保障15次。參與高密度的航天發射任務讓他迅速成長為工作中的多面手。
不過,剛參加工作時,變幻莫測的天氣系統可沒少給他顏色看。在一次值班中,突發的「西南渦」一下子帶來了超過30毫米的降水,這一情況出乎胡云濤所料,好在當時沒有發射任務。事後胡云濤反覆做天氣復盤,查找文獻資料,和專家探討,最終查清問題所在。
2019年的一次發射任務前,場區突發「東風波動」雷暴不止,這一影響超出此前的預測,現場一下子緊張起來。隨著任務發射窗口越來越近,胡云濤所在的氣象保障團隊每隔20分鐘、15分鐘,直到每隔5分鐘會商一次,最終他們判斷雷暴會在發射前停止,發射任務按照正常流程進行。
「當時心裡肯定緊張,但是任務要求必須當場給出結論。我們對自己的專業積累、業務能力、理論素養有自信。」胡云濤表示。
作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級校友,在母校學習的天氣學原理、數值預報、編程等知識,不僅為胡云濤在工作中快速成長提供了積累,入職後胡云濤發現,工作中有些問題常常需要查找資料,而翻閱文獻效率較低。他發揮特長,將常見問題寫成查詢代碼,只要在程序中輸入相關問題就能實時查找到關聯文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這個軟體已經在同事中得到應用。
不僅如此,胡云濤的編程能力還在天氣預測中發揮了大用途。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距離發射還有兩天時間,場區上空突發高空風,胡云濤編程繪製出「南支急流軸變化圖」,準確判斷出此次高空風的影響範圍,為發射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決策依據。
通訊員 於 傑 本報記者 張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