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2020-12-03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摸準天氣「脾性」 離不開日積月累

——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

而這次衛星的成功發射背後,是來自航天氣象保障小組的重要支撐。

提前一月進場,摸準天氣「脾性」

衛星轉場、整流罩轉場、決定發射窗口……雖然備受矚目的焦點時刻只是火箭從點火到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20多分鐘,但是從火箭進場開始,整個系統運行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氣象保障團隊做精準預測。

作為此次發射任務現場氣象保障組4位成員之一,胡云濤提前一個月就進駐發射場區。

火箭進入發射塔架後要進行常規燃料和低溫液體燃料加注,這項工作對氣象條件特別是對氣溫有較高要求,火箭控制系統還要根據氣溫情況計算出推進劑加注所需要的溫度和加注量。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氣象保障團隊要在發射前96小時、72小時進行逐時氣溫預報,胡云濤所在的現場保障組擔任的就是最終預報審核任務。憑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特別是對現場天氣變化特徵的準確把握,他們做出的會商判斷為預報結果提供了雙重保險。

「除了熟練掌握這一區域的歷史天氣特徵,我們還必須掌握最近的天氣系統情況、降水、雲量、冷空氣等,這樣才能做到精確保障。」胡云濤表示。這對於現場保障任務來說只是「正常操作」。目前場區正值雨季,火箭發射最怕的就是短時對流天氣,特別是降水、雷暴等,氣象保障團隊每4個小時就要做出一次預報。進場以來,胡云濤所在的現場氣象保障組不僅要每天召開氣象預報會商,為場區的天氣情況做出判斷,還要給出天氣系統總體技術方案、風險分析、場區氣候背景分析等。

6月22日18時,胡云濤早早來到崗位上開始最後階段的緊張工作。根據預測,22日晚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場區前半夜將有雷暴過境,後半夜雷暴逐漸解除。雖然預測和現場情況精準一致,但是胡云濤和團隊還是整夜緊盯天氣系統變化,同時為飛控中心、各觀測點等單位提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場區的天氣情況,直到發射任務圓滿結束。

業務過硬功在平時,精準研判來自堅實基礎

精準摸清天氣的「脾性」離不開平時的日積月累。工作至今,胡云濤已經參加發射任務30多次,現場保障15次。參與高密度的航天發射任務讓他迅速成長為工作中的多面手。

不過,剛參加工作時,變幻莫測的天氣系統可沒少給他顏色看。在一次值班中,突發的「西南渦」一下子帶來了超過30毫米的降水,這一情況出乎胡云濤所料,好在當時沒有發射任務。事後胡云濤反覆做天氣復盤,查找文獻資料,和專家探討,最終查清問題所在。

2019年的一次發射任務前,場區突發「東風波動」雷暴不止,這一影響超出此前的預測,現場一下子緊張起來。隨著任務發射窗口越來越近,胡云濤所在的氣象保障團隊每隔20分鐘、15分鐘,直到每隔5分鐘會商一次,最終他們判斷雷暴會在發射前停止,發射任務按照正常流程進行。

「當時心裡肯定緊張,但是任務要求必須當場給出結論。我們對自己的專業積累、業務能力、理論素養有自信。」胡云濤表示。

作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級校友,在母校學習的天氣學原理、數值預報、編程等知識,不僅為胡云濤在工作中快速成長提供了積累,入職後胡云濤發現,工作中有些問題常常需要查找資料,而翻閱文獻效率較低。他發揮特長,將常見問題寫成查詢代碼,只要在程序中輸入相關問題就能實時查找到關聯文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這個軟體已經在同事中得到應用。

不僅如此,胡云濤的編程能力還在天氣預測中發揮了大用途。在一次執行任務中,距離發射還有兩天時間,場區上空突發高空風,胡云濤編程繪製出「南支急流軸變化圖」,準確判斷出此次高空風的影響範圍,為發射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決策依據。

通訊員 於 傑 本報記者 張 曄

相關焦點

  • 摸準天氣「脾性」離不開日積月累——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而這次衛星的成功發射背後,是來自航天氣象保障小組的重要支撐。提前一月進場,摸準天氣「脾性」衛星轉場、整流罩轉場、決定發射窗口……雖然備受矚目的焦點時刻只是火箭從點火到成功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的20多分鐘,但是從火箭進場開始,整個系統運行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氣象保障團隊做精準預測。
  • 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背後:原子鐘關鍵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新華社 圖繼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後,其背後的高精尖技術也在一步步揭開面紗。11月5日19時4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據新華社報導,這是北鬥三號衛星的首次發射,標誌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步入全球組網新時代。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央視網消息: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建成開通。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北鬥三號成功組網背後的智慧財產權故事
    受邀參加開通儀式的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下稱衛星創新院)院長、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龔建村難掩激動之情。鑄星星的人  作為全球第四個全面組網的衛星導航系統,跟GPS、格洛納斯和伽利略比起來,北鬥還略顯年輕,「身體素質」卻不亞於「老大哥」們。
  • 北鬥問蒼穹: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重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供圖)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 北鬥組網,靜待此星。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6月16日推遲執行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相關技術問題已排除,任務重新啟動,6月23日擇機發射。
  • 緊急叫停:北鬥推遲發射的背後,「歸零」是為了最好的結果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在西昌發射成功,北鬥導航系統完成了全球組網,這件事情將會成為我國史上值得記錄的時刻。而這顆衛星的原定發射時間是6月16日上午,那麼你知道它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推遲了嗎?
  • 點火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升空的背後
    今日9時43分,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伴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此次北鬥三號的全面部署成功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哪些服務?
  •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鬥三號收官發射一波三折、玉汝於成。
  • 北鬥三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北鬥三號「收關之星」,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一衝而起,直上太空!全球矚目,舉國歡慶!至此,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組網全部完成!北鬥時代已經到來!受制於人的時代宣告結束!北鬥三號全球導航衛星,國之重器!看衛星展翼在藍天白雲間,這是最美的瞬間!
  • 北鬥三號發射成功有什麼意義
    很多朋友們想要了解北鬥三號作為收官之星發射的意義,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北鬥三號發射成功的作用北鬥三號作為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6月2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且進入了預定軌道。  用淺顯的語言來說,北鬥三號是一顆靜止軌道衛星,他會保持在地球赤道上方約3.6萬公裡,以每秒三公裡的速度跟地球自轉相同的角度保持飛行。
  • 祝賀,北鬥三號收官
    重磅好消息,北京時間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火箭發射北鬥三號北鬥收官,直奔蒼穹,祝賀發射成功,生為中國人看到這條消息倍感自豪,很驕傲!每一次壯舉,背後都有無數工作人員默默誠懇付出,中國人民真爭氣,向工作一線的北鬥科技人員致敬!
  • 北鬥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陳忠貴——北鬥「鑄星」璀璨背後是平凡
    北鬥三號的收官之星原計劃6月16日發射,此時很多中外媒體已經應邀來到西昌。就在發射前夜9點左右,火箭測試時發現一個閥門壓力數據異常,經過細緻檢查發現閥門新出現了一個細小裂紋,凌晨3點多決定推遲發射。2015年一顆北鬥三號試驗星,發射上天后,一個通信天線在展開中沒有到位,「天線展開後是個拋物面,像口『大鍋』,從傳回的天線展開圖像發現天線某個部位皺了起來。」陳忠貴一看就明白,天線展開有異常,這會導致通信性能下降。
  •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今日發射
    原標題:北鬥三號收官之星今日發射   中國衛星
  • 5G+VR直播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
    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衛星,這也是北鬥三號系統第三十顆衛星,宣布了北鬥系統全球組網成功!在這個歷史性時刻,圓周率5G+VR全景直播見證「收官衛星」發射成功,通過「央視頻」VR直播向全國人民展現了360°無死角的「收官衛星」升空之際,這也是首次VR全景直播見證北鬥衛星發射,見證這個歷史性成功瞬間,北鬥衛星,國之重器!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為何是在發射一個月後?
    7月31日,中國正式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在全球亮相,不僅彰顯著中國衛星導航技術已經邁入國際領先行列,同時也為全球民眾的衛星導航需求提供更多的優質選擇。大家還記得,這顆衛星實際上已經在6月23日發射,但為何是現在才宣布正式開通?圍繞北鬥系統,還將產生怎樣的應用?
  • 中國北鬥導航發展的背後故事——向科學致敬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三支隊伍同步研發,當時研究團隊地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為了趕進度,大家只能邊學邊研,連續四次歸零,終於再兩年後突破了原子鐘技術,而且技術標準也遠超歐洲,北鬥二號首星發射成功後,國產原子鐘逐漸代替了進口原子鐘,如今,我們原子鐘地精度已經達到了300萬年差一秒,2004年四月上旬,再頻率失效前十幾天,北鬥衛星終於被運到了
  • 2020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時間:幾月幾號幾點
    6月23日消息  新華社西昌6月23日電(李國利、楊欣)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推遲後,重新發射的窗口確定為6月23日9時43分。6月22日消息我國重新啟動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6月16日推遲執行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相關技術問題已排除,任務重新啟動,將於6月23日擇機發射。
  • 幾個數字,揭開北鬥「專列」的故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6月23日上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隨著發射指令的發出,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載著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直上雲霄,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長徵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北鬥導航工程的全部發射任務。
  • 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成功發射
    梁珂巖攝 本報西昌電(陳飈孫欣記者彭溢)1日23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1顆北鬥導航衛星。 這顆衛星屬於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我國北鬥三號系統第17顆全球組網衛星,也是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是北鬥三號系統中功能最強、承載最大、壽命最長的衛星。該星經測試入網後,將成為世界現役功能最強的導航衛星之一。 據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這顆衛星除提供基本導航服務(RNSS)外,還將提供短報文服務(RDSS)、星基增強服務(SBAS)。
  • 北鬥三號收官發射!布陣30年,全球組網完成!未來,世界導航靠「北鬥」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