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的祖先竟是兇猛的海洋殺手
鬚鯨的起源一直都是一個混淆不清的迷,但是新發現卻給了我們一把能夠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性鑰匙,這把鑰匙就是冠齒鯨!
圖註:在海洋中遨遊的藍鯨,其屬於鬚鯨類,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成群活動的座頭鯨,同樣屬於鬚鯨,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海洋中的鬚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包括了我們熟悉的藍鯨、長鬚鯨、座頭鯨等等。儘管鬚鯨溫順,但是這些大傢伙的祖先卻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兇猛掠食者,它們是如何逐漸由掠食轉變成濾食的呢?一具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古鯨化石向我們展示了其中神奇的演化過程。
相關的研究論文於2017年7月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論文名為《鯨類濾食起源》(The Origin of Filter Feeding in Whales)。古鯨被命名為哈氏冠齒鯨(Coronodon havensteini),屬名的含義是「冠狀的齒」,種名取自發現者馬克·哈芬施泰因(Mark Havenstein)。這種古鯨生活年代是距今大約3000萬年的漸新世時期,從年代上看它並不算是非常古老的鯨類,但它卻成為了現代鯨類與古鯨亞目之間的演化關係的關鍵紐帶。
圖註:冠齒鯨的化石,圖片來自論文
冠齒鯨的化石包括一具不太完整的保留了部分牙齒的頭骨,那造型奇特的牙齒正是它命名的由來。冠齒鯨具有兩種不同形態的牙齒,頭部前方的牙齒呈圓錐狀,類似齒鯨的牙齒,是典型的掠食者的牙齒,適合穿刺。位於頭部後面的帶有鋸齒類似齒輪的牙齒是另一種類型的牙齒,這種結構獨特的牙齒在鯨當中還是首次被發現,與其結構類似的是關係甚遠的鰭足類,比如食蟹海豹。
圖註:冠齒鯨的牙齒,圖片來自網絡
眾所周知,食蟹海豹牙齒類似篦子,這得益於它們長期以磷蝦為食的進食習性。食蟹海豹的牙齒在結構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過濾作用,在富含磷蝦的南極海域帶上這套裝備完全不愁吃。冠齒鯨的臼齒上有一些微小的劃痕,這應該是它們合上嘴後擠壓水流讓其從自己口中濾出食物時留下的,那些更加微小堅固的食物在通過這些狹窄的縫隙時留下的痕跡。冠齒鯨前端更尖銳的牙齒上也有磨損的痕跡,說明它們並非完全是濾食動物,至少也會捕捉一些更大型的獵物。
從牙齒結構和磨損上看,冠齒鯨開始逐漸演變的牙齒讓它不像原始的近親那樣擅長在海洋中捕獵大型的獵物,它們日常的生活模式應該是結合了濾食和捕食兩種進食方式,既捕捉一些相對容易抓到的大型獵物,同時也可以通過濾食的方式來吃一些更小型的食物。
圖註:食蟹海豹,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食蟹海豹的牙齒,與冠齒鯨非常類似。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冠齒鯨的頭骨化石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冠齒鯨進食方式的示意圖,圖片來自論文
圖註:鯨鬚演化示意圖,圖片來自論文
冠齒鯨的發現讓我們了解了鬚鯨演化的起點,這些以濾食為生的大傢伙究竟是怎麼從掠食性動物演化來的。事實上,鯨類的演變之路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多樣和複雜,我們對於古鯨的每一次發現和研究都將作為了解這條神奇演化之路的一次積累,讓我們更加清晰的看清鯨類演化之路。
圖註:冠齒鯨的牙齒復原特寫,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鯨鬚竟然是從牙齒演化而來,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參考資料:
Geisler, Jonathan H; Boessenecker, Robert W; Brown, Mace; Beatty, Brian L (2017). "The Origin of Filter Feeding in Whales". Current Biology. 27 (13): 2036–2042.e2. doi:10.1016/j.cub.2017.06.003. PMID 28669761. Lay summary – ScienceDaily (June 29, 2017).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