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對蜂巢適應性,表現在蜂群所處的地理位置,場地方向,蜂巢設置以及蜂脾關係。
蜂友都知道,中蜂喜歡密集結團,喜溼怕幹,不耐悶熱。從這些方面可以推導出,給蜂群提供的安居之處需要避風向陽,冬暖夏涼。只是在觀察自己給蜂群提供的位置及蜂箱,其重要時點,其實是蜂群的度劣期。
只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在遍查資料就發現,蜂群度劣期的蜂群記錄資料,是非常少的。因為度劣期蜂群往往不好看,不能滿足人內心那一點點小心思——因為既然曬就要曬好的才有面子嘛!但是度劣期蜂群的生活和發展情況,才是養蜂人最該關心的事情,也是衡量蜂巢小環境是否合理的硬性指標。
只有度劣期蜂群能正常健康發展,不易出現病害和飛逃,才能證明蜂巢是合理的,適合蜂群生活發展的。流蜜期蜂群亂放亂好,不具備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所以多在蜂巢上下功夫,則可以在平時多省心省力。
先說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需要選擇一個蜜源豐富,背風向陽之地,這是養蜂人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每個地方,即便氣候都適合養蜂,但一旦上規模,卻需要佔據有理地形。每個地方利於規模養蜂之地還是有限的,所以這個可以說是稀缺資源,有心人就要知道想方設法搶佔先機。蜂友都知道,蜜源才是養蜂最重要的事,靠人工種植還是太過複雜了,與其如此,何不直接選擇一個好的養蜂寶地?
場地方向,即養蜂場地蜂群的具體安置方向和間距。只要連續養過幾年蜂的蜂友都會發現,總有一些固定位置的蜂群發展得好,一些固定位置的蜂群發展得不盡如人意,取蜜也是如此。所以在蜂群安置的時候,就要懂得趨利避害,儘可能安置在蜂群旺盛的方向,其他方向就沒必要太過執著了,在適當時期用於交尾群的臨時組建即可。那麼我們在選擇位置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呢?還是背風向陽!即西曬時間少的位置(西面)。至於還有什麼辦法,那就是遮陽棚的搭建或是種植林木遮陰,改造一下,這個是可以做到的。
蜂巢設置即蜂群的安居小環境,蜂箱。蜂箱是土養還是活框,是標箱還是高窄,是格子還是地穴,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加以確認。
一般來說,為了方便管理,目前標箱是養蜂人的第一選擇,這個其實是被動選擇的,或者說是市場倒逼的選擇。因為目前市場的標準以及配套設備都是以標箱為基礎的。
但我覺得養蜂人其實還是可以進行適當創新和改良的,畢竟真正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由蜂群習性決定的。基於這一差別,養蜂人最熱衷最積極的事情也就在於各種蜂巢設置上的不斷嘗試了。於是各種蜂巢設置層出不窮,就如蜂友說的五花八門如冷兵器時代。其中有一部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局部的認可。
比如國寶箱的上下均等雙層,解決了統一巢框仔蜜分離的問題;比如活框小方箱的巢箱加淺繼箱的小尺寸,解決了小群發展取蜜養眼方便的問題;比如高窄加FY框解決了仔蜜分離框蜂群喜新厭舊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事實上也還是存在一些缺陷,導致推廣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個人覺得標箱的出現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即便出現了標箱不能完全適用於中蜂發展規律,但至少市場做出了選擇,形成了標準。既然如此,養蜂人還是不必對抗市場,在標箱的基礎上做改良,是比較折中也是比較務實的辦法。
只是我們除了要敬畏市場,對中蜂依然要有敬畏之心。標箱的尺寸以及配套的設備既然已經是既定事實,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解決中蜂結團,保溫保溼就好。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依然採用標箱巢框尺寸,再加高蜂箱,讓蜂群有結團的空間,同時實行土活兩便的蜂巢設置,確保蜂群順利度劣。基於此我個人才準備了地穴土活兩便模式,以期達到蜂群發展健康,蜂產品豐收的目的。
蜂脾關係則是蜂群對蜂巢適應性的最後一環。這個很簡單,首先就是越冬期的蜂多餘脾,度夏期的蜂脾相稱及春夏新王爆產期和大流蜜期的脾略多餘蜂。這期間就是加加減減的管理,網上有豐富的資料,不再贅述。
經常有老人土養,談到餵蜂一臉不屑,談到育王一臉茫然,談到棉蟲舉足無措,談到飛逃百思不解,談到蜂蜜眉飛色舞,談到養蜂自信十足.其實就是收了蜂扔哪裡,來去自如,聽天由命,取蜜找人幫忙,蜂蜜雜質混雜,自信養蜂多年,經驗十足。也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在我的店裡經常有這樣的老人家,聊到蜜蜂就是如此,對規模養殖者一般就是一臉不屑,一句餵白糖的,概括了他對專業養蜂人的全部認知
所以到後來就相互詆毀,惡性循環。你說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所以我常常和這樣的老人家說,蜜蜂養殖還是要講點科學的,要學會虛心向人家學習,才能把蜂養好。一般老人聽我這麼說也不會當面反駁,但明顯感覺就是敷衍一下,內心還是很不服氣的
中蜂對蜂巢的適應性還表現在巢內的溼度調節上。要達到溼度要求,其重要條件就是相對密閉,確保水份揮發儘可能在巢內循環。而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個怕悶,看似與保溼相矛盾,而據我實驗觀察結果來看,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基本上只有地穴能統一二者兼顧。但凡蜂巢溼漉漉的狀態,蜂群都是比較健康向上,反之則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保溼做好後只有一件事比較不爽,那就是鼻涕蟲經常寄宿。
蜂群對蜂巢的選擇性也是很強的,在沒有人為的情況下,我們會發現蜂群大多會選擇蜜源集中的向陽之地,或洞穴,或枯木,或廢舊房屋等進行築巢。所以我們對蜂群蜂巢的適應性要通過在自己養蜂過程中以及對自然界蜂群的各種習性進行觀察、思考和總結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不可只限於一隅而想當然為全貌。對蜂群適應性的理解如果透徹、明了,養蜂也就通達了。
對於我們養蜂人而言,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蜂性,根據蜂群的蜂性合理操作,把蜂群發展好,取得好的蜂蜜產量。只是這一過程確實需要耐心、興趣、更需要敬畏自然,以蜂為師,才能把自己融入到蜂群裡去。
如果說在場地選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下功夫的就是蜂巢的設計和蜂巢的布置了。天時已定,地利已定,則剩下的就是順應蜂性,做好蜂群的日常管理了。天時地利人和,是孟子老先生的成功學,對我們養蜂人來說更是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所以,蜂群對蜂巢適應性的理解,其重點,就是對蜂巢的設計和蜂巢的布置兩個點上了
中蜂巢的設置需要考慮就是確保蜂群結團、喜新厭舊的特點。
從這點上看,標箱巢框是不具備的,結團靠壓蜂,喜新厭舊靠人工或蜂群自咬巢脾,是不適合中蜂的,這也是所有中蜂養殖者認為標箱不適合養殖中蜂的直接原因。而土養則能滿足蜂群結團保溫育仔的要求,所以相對發展穩定,不易退蜂,但依然會出現老脾陳舊導致棉蟲寄生,蜂群飛逃的情況發生。
因此大家才絞盡腦汁思考究竟什麼樣的蜂巢設置最好?那麼毫無意義,是需要土活兩便:即讓蜂群自然結團造脾,又能隨時抽舊換新。
然後就是考慮到取蜜不傷仔。
這個標箱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如果採取刮蜜或者割蜜區,是可以做到不傷仔的,還有就是加加繼箱實行子蜜分離,也是可以不傷仔。傳統土養則因為帶巢取蜜,仔區一般不好安放就扔棄了。
所以老人們養蜂一般取蜜時間比規模養殖要靠後,一般等待仔區出盡或大部分出盡才開始取蜜,甚至冬天取蜜,這樣的話水蜜一般被新蜂吃盡,蜜的成熟度也就相對較高。只是傳統的飼養方式出現的最大問題在於流蜜期後新蜂出盡,蜜卻被取了,會出現飼料儲備不足,蜂群難越冬的情況。
蜂巢設置還需要重點考慮的就是換王分蜂。這個毫無疑問,只有活框才是最好的。
綜合來說,要麼在土養和活框中根據需要取捨,要麼就另闢蹊徑根據自己的情況創新。
對蜂巢的布置來說,基本上就是巢脾方向、位置和巢脾間距的問題。經過我仔細觀察我的土養實驗群發現,中蜂的自然巢脾還是儘可能的南北朝向的,可能因為過箱季節和經緯度不同,方向稍有變化,但大方向不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大環境要背風向陽,南北朝向好的原因——確保通風透氣,仔區氧氣充沛。自然蜂團的巢脾位置仔區中央,蜜粉脾兩邊;老舊脾中央,新造脾外邊;完整大脾中間,小脾兩邊。這些位置情況就是為了蜂群結團保溫,確保仔區溫度而構造。
至於巢脾間的間距,一般就是3.3公分左右。
在我的標箱養殖群裡,邊脾我一般都是不管的,讓蜂群隨意造耳脾,是為了仿自然脾能夠結團原理。其實蜂群發展也蠻好,有時候耳脾做得和標框差別都不大了,所以往往我的一群四脾蜂量,差不多也和六脾懸殊不大。
蜂群對蜂巢適應性的理解大致這些,希望各位鋒友對於錯誤之處批評指正,不足之處繼續補充繼續完善,以方便大家更好的養好中蜂,獲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