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產遙感衛星研發製造,到數據處理、分發等鏈條逐一打通,解決數據處理、共享難題與加快產業應用落地的需求隨之迫切了起來。
8月27日,湖南省影像統籌及衛星應用系統(以下簡稱「衛星雲遙」系統)(img.net)正式上線,被寄予了統籌遙感服務、降低成本的期望。
01 統一處理、分發、共享
「可以說,衛星雲遙系統是基於全省影像統籌項目所衍生出來的服務產品,從去年就開始籌建了。」湖南省第二測繪院遙感統籌部部長雷帆稱。
2018年,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聯合省財政廳印發《湖南省遙感影像數據統籌共享管理辦法》,啟動遙感影像統籌工作。「管理辦法明確了影像統籌的事兒,也就是省裡關於衛星影像採集、生產和分發等工作,統一由比較有經驗的自然資源部門來進行,財政方面給予了集中的資金撥付。」 雷帆表示。
在他看來,2018年以前,湖南在不同工作領域已大量使用衛星遙感數據。但由於數據未統籌,各單位和部門往往選擇自行採購衛星遙感影像或單獨建立系統,造成省內遙感影像數據重複生產、覆蓋不全等問題。「之前用戶直接拿數據去用的時候面臨兩個障礙,一是實時服務性的問題,另一個是各行各業的個性化需求應用。我們不想僅僅停留在只做衛片以及傳統的數據拷貝工作。」
對於建這一平臺的預期,該平臺負責人表示,「一是將數據放在雲上面,通過雲服務的形式引導用戶在線完成填報需求、查看查詢、實時跟蹤,以及申請等流程等。此外,在應用層面上,作為一個通用性平臺,衛星雲遙系統搭建了一個長時間序列的空間觀框架,也就是數據涵蓋湖南省從1999年的歷史影像到當前實時影像統籌、實時發布服務,再到未來衛星軌道的預測。」
系統正式上線後,每年基於全省影像統籌上報遙感影像需求的各廳局政務用戶,將通過平臺直接獲取報送需求範圍內的原始衛片數據、粗糾正正射遙感影像成果數據以及每年度、每季度更新的若干不同版本的正射影像成果。
02 「遙感界的百度」與分級服務
自2017年3月,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籤署湖南省人民政府令,實施《湖南省地理空間數據管理辦法》,推行《湖南省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共享目錄》,已標誌著湖南向「航空航天遙感應用示範省」的目標發展。
眼下,開放系統數據已基本實現湖南全省2米解析度影像季度覆蓋、重點區域兩個月覆蓋、全省0.5米影像年度覆蓋。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黃立介紹,此次上線的「衛星雲遙」系統將實現數據需求網上申報、數據自動傳輸、多時相遙感在線雲服務、衛星軌道預測和應急調度等諸多功能,支撐自然資源各項工作,湖南交通運輸、水利、商務等部門擬接入「衛星雲遙」系統。
用該系統建設負責人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一個遙感界的百度搜索平臺」:「我們進行了相關調研,該系統是全國首個能覆蓋全球80餘顆遙感衛星的數據查詢、實時軌道仿真及預測的系統平臺。」
只不過,目前具體的開放規劃正在進行中。雷帆表示,「系統將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定製化服務,並將用戶分層次進行分級收費,如VIP級、大眾用戶等。現階段,免費向政府層提供數據,進行數據實時更新。精度比較高的數據進行適當收費,畢竟系統要進行長期維護,提供後臺支撐。」
在實時調用的服務層面,公眾用戶基本享受衛星雲遙提供的大部分遙感影像服務。至於面向商業公司開放的方式,相關搭建團隊還在驗證摸索中。「如果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地理信息、遙感產業的發展,可以和企業充分合作。但這種合作並不是散亂、無管理的,需要找到一個技術方法,最好能在線上實現交互合作」,雷帆指出。
03 數據採購成本降低
平臺上線之後,「某種程度上將為行業發展帶來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系統負責人稱。
最直觀的或許是,統籌影像將為數據採購節省財政資金。該負責人認為,「我們評估了下一年預算,如果各個廳分頭去買數據去滿足自身的需求。財政分別撥付資金,與單獨一家做這個事相比,大概有幾個億的差額。」
雖在應用的廣度和量上無法評估,但通過雲遙系統衍生出的服務應用,也將間接產生經濟效益。
在雷帆看來,這也是實現管理服務升級的重要途徑。「國家發了這麼多衛星,通過統一平臺,把政府數據集中利用了起來,本身便是應用落地的效益。系統面向各個廳局做了不少實實在在的監測,都是為了解決政府決策管理的實際問題。」
但一個很重要的擔憂是,「這種平臺需要實實在在的用戶量和關注度。如果用戶量到了一定程度,平臺可能只是一個商城平臺,相當於幫助其他商家引流,也就是用戶可以在平臺上直接下訂單購買系統平臺上其他衛星數據,」該系統相關負責人指出。
此外,如他所說,「系統自身的開發、使用,秉持友好的態度和降門檻目的,但用戶會不會存在專業認知上的壁壘,體驗性上會不會出現一些問題等,都將是系統後期將面對的未知。」
現階段,這一系統覆蓋湖南省內,仍需繼續驗證具體運行情況。「至少未來一兩年還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點不斷完善系統、探索服務。包括這次上線後,系統可能會讓大家開放性地使用一段時間。」雷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