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喜歡益智燒腦類節目的觀眾來說,《最強大腦》絕對不陌生。
在最近各種女團、音樂等節目的輪番播出後,新一季的《最強大腦》也低調開播——
《最強大腦第七季》
由於之前該節目出現了作弊、黑幕、選手人設坍塌等負面新聞,大家對一個主打高智商科學的益智挑戰節目開始了質疑。
所以新一季的《最強大腦》能夠開播,還是挺出乎大家的意料。
鑑於上一季的原因,新一季的《最強大腦》除了主持人依舊是蔣昌建外,其他方面從製作、嘉賓到比賽制度都進行了換血升級。
舞臺設計也很漂亮,科技感十足,有星球大戰的感覺,這些改變足見製作團隊的用心和用力。
首期節目播出後,立馬登上熱搜,收視也位列綜藝節目第三名,可是口碑卻一般,網上各種差評。
「越來越難看,越來越浮誇,越來越娛樂。」
「賽制越來越讓人難以下咽,中間插播的廣告也辣眼睛。。」
「過度炒作、人設化、劇本化、人員素質大幅下降、嘉賓愚蠢,整檔節目充斥著一種浮躁感。」
新一季的《最強大腦》開播就口碑崩盤,從第一期節目來看,主要有三大問題。
第一、嘉賓團隊實力不突出,選手缺乏自信。
嘉賓陣容直接大換血,沒有「山水雲」坐鎮也沒有了叨叨魏,取而代之的是薛兆豐和攸佳寧兩位教授,他們兩位將作為中國戰隊聯合領隊。
薛兆豐大家還是比較熟悉,曾在《奇葩說》中擔任導師,看上去不苟言笑,說話卻詼諧幽默,帶有很大反差萌。
攸佳寧是一名心理學教授,典型的美貌與智慧並存,她的加入和本季的賽制改變有莫大關係。
除此外,節目還新增了一個身份——壓力體驗官,首期的壓力體驗官由郭麒麟、劉維和王祖藍擔任。
雖然嘉賓團隊變了,可依舊是專業+娛樂的配置,並且和以往的嘉賓相比實力明顯減弱。
作為最強大腦的嘉賓,實力必須是首位的。
而這次的嘉賓中,薛兆豐和攸佳寧看似很厲害,可是他們擅長領域並非腦力方向,其他三個人直接是娛樂圈,可以說嘉賓中沒有一個專業的導師。
首期中比較出彩的只有攸佳寧,節目中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從心理學的角度很好的闡釋了節目的設定,既讓大家了解了節目內核,還科普心理學知識。
由於知識專業的問題,嘉賓之間完全沒有高手過招的你來我往,尤其是三位壓力體驗官,各種插科打諢。
為了呼應第七季,本次從國內外知名高校中選取了77位腦力高手。
世界記憶大師、清華「姚班」學生、愛因斯坦母校校友、達摩院成員……每一位腦力精英都讓人望而生畏。
從第一季到現在,參賽者的學歷一直是選擇的依據,而這麼多節目下來,本來的亮點也變得平平無奇了。
好像聰明人就是清華、北大和國外名牌大學的學生,也許觀眾更希望看到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的更加普通的參賽者。
畢竟學歷不等同等於智力,我們比賽的是大腦,而不是學歷。
這一期選手的顏值也普遍很高,甚至有環球小姐來參賽。
首期中選手還暴露了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缺乏自信。
作為各類名牌大學、行業的精英,他們應該是充滿自信,可是節目中很多選手都不夠自信。
節目開始自行分組時,面對其他選手的簡歷,很多人都認為對方比自己強,從最終分組人數就可以看出,強者區38人,集結區39人。
後期比賽進入S圈的選手王心冉,更是在比賽中大呼,不適合這個項目,可以淘汰了。
倒是選手王宇更讓人印象深刻,自信十足,目標是「把腦王獎盃帶回家」。
雖然有點小張揚,可是小編卻覺得對於這些神仙級的選手,就該自信無比,擁有王者風範。
二、採用全新的賽制,但比賽不夠緊張精彩。
本季採用了全新的「圈層」賽制,在比賽中引入S、A、B、C四個等級,然後選手通過比賽誕生出各級人員。
為了擺脫造假傳聞,本季比賽中製作團隊將「公平」放在首位,現場出題、現場備戰、現場挑戰,選手的準備時間為「0」。
這一操作大大減少了作弊的機會,可是由於選手沒有準備時間,也提前不知道規則和題目,同時選手面對題目時又不能過於茫然不知所措。
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降低比賽題目的難度,第一期的比賽項目為「女媧補天」。
節目現場出現了一塊布滿星空碎塊的巨型天幕,其中有50個缺口,選手們需要通過空間想像和計算,找到這些缺口相匹配的圖案,完成度高者獲勝。
首期節目是選出最頂級的S圈的4名選手,所以這個題目應該要有一定的難度和技巧,可以說它應該是各類選層中最難的一道題。
可是這道題目和往季那種新穎怪異的題目相比,難度有所降低。
競技類節目最大的核心就是比賽,當把比賽難度降低時,節目的觀賞性也隨著大大下降。
整個節目也就一個多小時,可是前面的選手介紹、比賽規則等內容就佔了40多分鐘。
真正比賽的時間大大縮短,整個比賽過程也只完成了一個項目的比拼,完全浪費了這些高材生。
節目組還引入了心理學上的壓力體系,在比賽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賽制設計,增強選手的壓力感,以此來激發他們在腦力上的更佳表現。
首期節目中,節目組通過選手單獨備戰、選手每答一題,他的答題倒計時時間將會加速等方法讓比賽更加的緊張。
看似增壓的設計真的有達到效果嗎?
小編覺得未必,對於參加比賽的選手來說,抵抗壓力本就是一項技能,所以比賽中大多數選手都是穩如泰山,絲毫不見驚慌。
這一季中節目組過多地強調了公平和心理學,卻忽視了競技比賽的核心,可能已經就本末倒置了。
第三、競技節目逐漸娛樂化,被指是"最強作秀"。
製作人王剛曾表示,為了讓節目更豐富,趣味性更強,新一季節目加入了很多東西,但節目的核心——最強大腦的對決,始終沒有改變。
在第一期的節目中改變確實有,可是這個節目的核心卻在被逐漸弱化,撲面而來都是濃濃的綜藝感。
本季節目為選手設立了S、A、B、C四個等級,先讓選手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在「強者區」和「集結區」兩者之間自選座位。
然後再通過77名選手的內部投票,選出票數最多的幾名選手爭奪S級的4個席位。
等級評估+battle的賽制規則和《創造營》等選秀節目的模式如出一轍,在加上選手們哇哦的反映,滿滿的選秀節目既視感。
節目組還推出「最強大腦能量榜」,讓選手在場外進行人氣PK,一檔智力競技節目居然也讓觀眾打榜,真大跌眼鏡。
請的嘉賓也是十足的綜藝咖,如果單看嘉賓名單,恐怕還以為這是一檔喜劇搞笑節目。
這些嘉賓沒有相對的專業知識,關注更多的是比賽外的東西。
比如劉維關注選手的顏值,評論選手像楊迪,選手之間有夫妻相。
節目也憑藉郭麒麟在節目中的一個簡單心算而喜提熱搜。
當一個益智挑戰類節目出現這樣的話題時,真不知道應該是喜是悲。
難怪網友紛紛調侃:曾經讓萬千人心跳的《最強大腦》,終於變成了讓萬千人大笑的「最強作秀」。
作為一個科學競技真人秀節目,《最強大腦》曾經在一眾娛樂節目中脫穎而出,從2014年的第一季走到現在的第七季。
這一路收穫過成功和讚美,也遭受過失敗和質疑。
能否跨過「七年之癢」浴火重生,關鍵在於回歸節目的初心——「讓科學回歸科學,用大腦敬畏大腦」。
如果依舊和節目的初心相背,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就會被困在原地來回徘徊。
那時候,就真的是不出圈,就出局了。
青石電影編輯部|小豬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