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外漫遊③:星系與星系團 | 觀天者說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另一種「星雲」


在幾世紀以前,人類把夜空中瀰漫的天體,都叫做星雲,例如前面介紹過的蟹狀星雲、獵戶星雲等。十八世紀著名天文學家夏爾·梅西耶還編制了梅西耶天體表,裡面包含了大量被稱為「星雲」的瀰漫天體,其中就包括這個天體表中的第31號--M31,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都被認為是銀河系內天體的仙女星系。後來的觀測陸續發現M31具有恆星本質,而長時間的曝光使人們看見了它的螺旋結構。通過觀測M31內的新星,天文學家更是發現之前大大低估了M31的距離,因此部分天文學家對M31是否為銀河系內天體產生了懷疑。1920年,天文學家還因M31到底是河內還是河外天體進行了一次世紀大辯論。


直到1925年,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從M31的照片中發現了一顆造父變星,故事才有了轉折。通過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使得M31的真實距離得以確認,原來M31不僅不是由氣體塵埃組成的普通星雲,而且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包含千億恆星的河外星系,與此同時,天文學家的眼光從銀河系拓展到了整個宇宙。


圖1 梅西耶天體「全家福」(拍攝:Michael Phillips)


星系


那麼什麼是星系呢?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恆星組成的系統。天文學上的定義是指在引力的作用下,由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的運行系統。星系通常包含上千萬到數萬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天文學家一般根據星系的形狀進行分類,最常見的是旋渦星系、橢圓星系和不規則星系,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是一個典型的旋渦星系,上面提到的仙女星系也是一個旋渦星系,仙女星系儘管並不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但它是人類不使用望遠鏡,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


在宇宙中,有著形形色色的星系,目前通過大規模觀測,人類已經發現了數以億計的星系,最遠可觀測到的星系甚至遠在百億光年之外。


圖2 距離我們約250萬光年的仙女星系(拍攝:Adam Evans)


星系群和星系團


大家平時微信上,都有微信群,或三五好友組個群聊,或三五十同事組個工作群,同樣,星系們也有群。


前面提到,星系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將恆星以及星際物質匯集在一起形成的,那麼星系之間是否也存在引力束縛呢?答案是肯定的,儘管星系之間距離很遠,但是超大的質量還是使得星系之間能夠有「互動」。


我們將由於引力作用而聚在一起的若干個星系,叫做星系群(Galaxy Group)。當然星系群的成員們並不會聊天說笑,他們只會默默地彼此吸引,相互影響對方的運動。


我們的銀河系也在這麼一個星系群裡,因為是咱們自己所在的地方,所以天文學家就簡單直白地給它取名叫本星系群(Local Group)。這個小群由銀河系、仙女星系、三角星系等巨頭,以及一系列矮星系共同構成。大家耳熟能詳卻又難以在北半球親見的大小麥哲倫星系也是這個群的成員。而這其中距離我們最近的,是4.2萬光年外的大犬矮星系。


除了本星系群,我們發現的大量其它星系也各自構成了一個個星系群,如圖3中的摩羯座和巨蛇座星系群,這些星系群的成員彼此之間有著熱烈的互動。有些星系群的成員甚至正在發生碰撞和併合,圖4中的NGC4038和NGC4039就是正在併合的星系,它們同屬於一個由5個星系構成的星系群。


圖3:左:摩羯座HCG87星系群(攝影:Judy Schmidt);右:巨蛇座六重奏星系群(圖片來源:HST/NASA/ESA)


圖4 併合中的NGC4038(上方星系)和NGC4039(下方星系),又叫做觸鬚星系(圖片來源:HST/NASA/ESA)


日常溝通交流的微信群,有人數多少之分,星系群裡的成員數當然也存在差異。我們一般把由50個以上的星系構成的星系集合,叫做星系團(Galaxy Cluster)。星系團是宇宙中由星系、熱氣體和暗物質組成的引力束縛系統, 它們的典型質量為 10¹⁴~10¹⁵倍太陽質量。它們的成分由暗物質主導(~80%),15%~17%為星系團內介質,剩下的只有極少部分 (3%~5%)的質量存在於成員星系中。根據目前的宇宙結構理論,宇宙中物質稠密的區域形成纖維狀結構, 星系團就形成於這些纖維狀結構的交匯處,因此,星系團是宇宙大尺度結構中密度相對比較高的節點。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從國際公開發布的天文數據中證認了近18萬個星系團,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星系團樣本。


圖5 距離我們約40億光年的星系團Abell S1063(圖片來源:HST/NASA/ESA)


在星系團之上,還有超星系團,超星系團之上還有更大的結構。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宇宙的組成部分之一。下一期,我們一起來探究可觀測宇宙。


參考文獻:

1,星系團的發現和星系團及成員星系的物理性質,韓金林等,科學通訊,2019年,第64卷,第15期,1583-1597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外漫遊——銀河系的星際地圖① | 觀天者說
    來源標題:太陽系外漫遊——銀河系的星際地圖① | 觀天者說 大家好,我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的王匯娟,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漫遊銀河系!飛出太陽系,便進入銀河系的星際空間。
  • 太陽系外漫遊③:星系與星系團
    1920年,天文學家還因M31到底是河內還是河外天體進行了一次世紀大辯論。直到1925年,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從M31的照片中發現了一顆造父變星,故事才有了轉折。通過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使得M31的真實距離得以確認,原來M31不僅不是由氣體塵埃組成的普通星雲,而且是一個與銀河系相似、包含千億恆星的河外星系,與此同時,天文學家的眼光從銀河系拓展到了整個宇宙。
  • 太陽系外漫遊④:可觀測宇宙 | 觀天者說
    圖4.人們藉助望遠鏡觀測裸眼看上去全黑的天區,發現那裡隱藏著一些看起來更暗弱的天體,且隨著望遠鏡口徑的增大,人們探測到了隱藏在小望遠鏡視場中黑暗區域中的更暗弱的天體。這些天體雖然看上去暗弱,但研究表明,它們大部分是質量在千億顆太陽質量的星系和類星體。不過,即使用目前地球上最大的10米口徑光學望遠鏡去觀察夜空,並且進行長時間曝光疊加,依然有一些區域中並未探測到任何天體。
  •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銀河系位於超星系團,超星系團上一級是什麼?
    太陽位於銀河系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銀河系和它的兩個衛星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以及其它十幾個矮星系組成次星系群,然後和以仙女座星係為中心的另一個次星系群一起構成本星系群
  • 太陽系在銀河系中,銀河系位於超星系團,那比超星系團更大的是?
    準確的說就是要了解我們處在宇宙的哪個位置,否則這個問題無窮無盡,不過希望不要討論宇宙位於哪裡!天文學家也許可以勾勒出我們處在宇宙的某處,但很明顯沒有一個科學家能告訴大家宇宙在哪裡!這是一張從太陽繫到整個可觀測宇宙逐級關聯圖,各位應該很清楚的看到我們太陽系所在銀河系以及更高的本星系群與超星系團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在大的尺度上表現是比較均勻的,那麼宇宙在小一些的尺度上是如何表現的呢?
  • 太陽系和銀河系歸屬的「國家」——本超星系團
    小夥伴們,從上幾節的介紹中,我們了解了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本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團等,這樣的天體系統真的是太龐大了。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隨著人類對太空觀測手段和理論的成熟,我們的視野又進一步解放、擴大了……。
  • 星系團的形成
    由於我們的宇宙運動緩慢而使得這一過程無法觀測,為了尋找答案,我們使用計算機以最快的速度模擬了星系團的形成。最近的一項成果是源自Illustris TNG的TNG50,它是著名的Illustris天體物理模擬的升級版。這段精彩視頻的前半部分呈現了早期宇宙中的氣體(主要由氫構成)逐步演化成星系和星系團的過程。其中較亮的顏色表示運動速度更快的氣體。
  •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是銀河系、太陽系和地球所處的超星系團。
  •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我們銀河系的家園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太陽系是地球的家園,銀河系是太陽系的家園。而太陽系也僅僅是銀河系中一個小小的星系而已,因為銀河系的直徑達到12萬光年,而太陽系的直徑只有微不足道的4光年。銀河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孤立的,銀河系與其他星系組成了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是指銀河系和相鄰仙女星系、麥哲倫星雲等50個星系組成的一個規模較小的集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的一群星系。
  • 人類能離開本超星系團嗎?
    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再後來,人類又逐漸有了銀河系的概念。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人類在宇宙中渺小如星塵,從地球、太陽繫到銀河系,一層套著一層,並最終屬於本超星系團,它和其他眾多的超星系團一起組成了宇宙。
  • 人類能離開本超星系團嗎?
    後來,人們漸漸發現了,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再後來,人類又逐漸有了銀河系的概念。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人類在宇宙中渺小如星塵,從地球、太陽繫到銀河系,一層套著一層,並最終屬於本超星系團,它和其他眾多的超星系團一起組成了宇宙。巨大的本超星系團銀河系雖然巨大,但也只是宇宙中的眾多星系之一。
  • 本星系群又與其他星系群組成了本星系團,本星系團之後是什麼呢?
    恆星通過引力組成了星系,而星系也會通過引力組成更大的宇宙結構,這就是星系群。銀河系是一個尺寸較大的星系,在其周圍有其他小型的衛星星系環繞。位於254萬光年之外的仙女座星系是一個尺度比銀河系更大的星系,它的周圍也有衛星星系環繞。
  • 人類註定永遠不能在星系團之間穿梭嗎?
    有人問:人類註定無法離開本超星系團嗎?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註定的。雖然事在人為,但也要量力而行。人類能不能飛出本超星系團,要看人類能夠在這個世界存續多少年。所以,人類能不能走出太陽系,能不能在銀河系遨遊,能不能走出銀河系,走出本星系群,甚至走出本超星系團,在於人類文明能不能長久的延續下去。這個時間很難有定論,有些科學家猜想,人類還要200年能夠達到一級文明狀態,還要5000年能夠達到二級文明狀態,三級文明的時間沒有人敢說這個話。
  • 銀河系只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中的一粒沙,天體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而太陽系則位於更大的銀河系當中。首先要知道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只不過是一個恆星系統,而銀河系則屬於更高級的天體系統——星系。所以比銀河系更大的天體系統自然就是由多個星系組成的群體,而星系一般都是成團的存在。其中由一百個星系以下組成的群體稱為「星系群」,由上百個星系組成的群體稱為「星系團」,而多個星系團在一起又組成了範圍更廣的二級星系團,也稱為「超星系團」,銀河系則是處於一個名為「拉尼亞凱亞」的超星系團中。
  • 比本超星系團更大的上級是哪個天體系統?
    銀河系和仙女星系以及三角座星系等將近50個天體系統組成,但銀河系和仙女星系是本星系群的主體,本星系群跨越大約1000萬光年!它沒有明顯的中心聚攏趨勢,即沒有絕對的引力中心,屬於比較典型的疏散星系團!比它更龐大的天體系統是本超星系團,這超星系團指的就是室女座超星系團!
  • 浩瀚的星空外到底被什麼包圍著?室女座超星系團一直在自轉嗎?
    浩瀚的星空外到底被什麼包圍著?室女座超星系團一直在自轉嗎?我們晚上抬頭一看,總是能夠看到漫天的行星,不知道你有沒有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似乎這外面還有著無數的物質包圍,事實是這個樣子嗎?在很久之前我們都覺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星體都是圍繞著我們旋轉的,那個時候由於技術不發達,所以一直這麼錯誤的任務,但是事實證明了,地球只是太陽系裡很普通的巖石行星,真正的是太陽才是宇宙的主宰。那事實上真的是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嗎?
  •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是怎樣的存在?
    太陽系的上級天體結構,是擁有數千億顆恆星的銀河系銀河系和周圍的50多個星系,一起組成了直徑超過1000萬光年的本星系群,但本星系群在宇宙也只是「小型系統」而已。在本星系群之上,上百個星系群與星系團,又組成了室女座超星系團,也叫本超星系團,而這種直徑1.1億光年左右的宇宙結構,天文學家已經在可觀測宇宙內,發現了數百萬個,所以說本超星系團,在宇宙中只能算是「中型系統」而已。
  • 天文學家怎樣證實河外星系的存在?
    這是人類第一次證實河外星系的存在。成語「天外有天」,常用以描述人的認識或能力總是有限的,而認識事物的過程卻是無限的。在天文學上,「天」可以理解為「宇宙」,天文學即研究宇宙和天體的自然科學學科。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間有三個最重要的裡程碑式事件: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
  • 太陽系、銀河系、超星系團,那麼再上一級是什麼
    超星系團跨越5.2億光年,包含大約500個已知的星系團和星系團。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是宇宙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它看起來像表面上的羽毛。然而,這種「羽毛」的大小是上億光年,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質心距離地球大約兩億光年。
  • 30億光年外,4個星系團快速接近,時速超300萬公裡,或已撞上
    當然,整個太陽系也不是靜止不動,一直在運轉中,即使是巨大無比的銀河系這類星系也不例外。既然都在運動,難免會出現相遇、碰撞的情況。對於我們來說,劇烈的碰撞事件還是很罕見的,因為我們太陽系已經經過億萬年的沉澱,形成了一個相對較穩定的狀態,基本上不可能出現行星碰撞的可能。但是,我們太陽系在運行的過程中,可能會遇上其他的星系。如果發生兩大星系碰撞事件,會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