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導讀:香港第三波疫情仍然十分嚴峻,近期疫情明顯反彈高發,連續6天每日確診個案百宗以上,社區爆發一觸即發。
目前,香港疫情防控處在緊要關口,疫情拐點尚未出現。有專家認為,香港的病毒傳播率可能已高於今年初武漢封城之前的水平。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朱麗娜
編 輯丨和佳、李欣夷、張楠
部分內容來自人民日報
圖 / 視覺中國
自今年2月以來,香港在第一波及第二波疫情的衝擊中,防疫表現可圈可點,一度被視為全球抗疫的典範。
但進入7月以來,香港疫情出現第三波大規模暴發,以本地病例為主,其中相當大比例病例源頭不明。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發言人7月26日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近期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高發,高度關心香港同胞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將隨時應特區政府請求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發言人指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始終高度關注香港疫情和香港同胞的健康安全,協調了大批口罩和其他防疫物資來港,全力保障民生物資供應,緩解香港燃眉之急,並大力協助滯留內地和國外的港人返港。
近期香港疫情明顯反彈高發,連續6天每日確診個案百宗以上,社區爆發一觸即發,香港疫情防控處在緊要關口。
為了應對香港疫情大幅反彈,中央明確表示,將支持香港提高核酸檢測能力、協助建設「方艙醫院」等。只要特區方面有需要,中央將在醫用物資、醫療設施設備等方面提供大力援助。
根據中央領導指示,國家衛健委7月24日還與粵港澳三地政府舉辦特別視頻會議,加強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特區政府27日公布最新防疫措施:
餐飲業界全日禁止堂食;
市民必須於所有室內、室外公共場所佩戴口罩,違例者即屬犯法,最高可判處罰款5000港元;
體育設施、遊泳池、遊戲機中心、健身中心、卡拉OK及夜店等14類處所必須關閉;
相關規例由本月29日零時起生效,暫時為期7天。
第三波疫情發展脈絡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自7月5日至7月26日,香港累計新增940宗本地確診病例,本地個案已連續5日超過100宗,累計確診個案達到2634宗。
剛剛,香港特區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香港新增145例確診病例,連續6日單日新增過百。其中142例為本地病例,累計病例達2779例。
同時,疫情涉及多個餐廳、養老院、住宅小區、醫院、學校等群組式集體感染,迅速蔓延至各個地區,反映出社區傳播已廣泛存在,情況令人十分擔憂。
由於前段時間疫情已得到控制,香港市民出現「抗疫疲勞」,即使近日疫情來勢洶洶,市面人流並未明顯減少,據記者觀察,香港各個超市、餐廳、菜市場等,人流仍絡繹不絕,某些沙灘周末甚至人滿為患。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日前形容,不少確診者在感染前的活動「多姿多彩」。
圖 / 視覺中國
香港前兩波疫情以輸入病例為主,僅出現零星本地個案,然而,第三波疫情的反彈力度明顯高於預期,目前已大規模進入社區,大量無病症、無源頭個案出現。
據《財經》雜誌,有專家認為,香港的病毒傳播率可能已高於今年初武漢封城之前的水平。香港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三,一旦疫情出現幾何級上升,後果將不堪設想,特區政府應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控制疫情。
防疫措施四度收緊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一波疫情,特區政府在短短三周內已經四度收緊防疫措施。
7月9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宣布收緊防控措施。
7月11日凌晨起,餐廳的用餐人數不得超過六成,不得多於8人一桌;酒吧酒館不得多於4人一桌;健身中心、派對房、卡拉OK等場所每個房間的人數上限由16人收緊至8人;電影院及現場表演場所不得飲食。
自7月8日起,加強對豁免檢疫人士的監測,所有經機場抵港的機組人員、船員都要留下深喉唾液樣本。
本地新增病例持續大幅上升,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月13日晚宣布,香港已通過新規例,要求高風險地區的來港人士在登機前出示病毒檢測呈陰性的證明。
自7月14日凌晨起,健身室、遊戲機中心等12類處所關閉7天,並進一步加碼管制餐飲業,未來7天相關場所每日下午6時至第二日5點,不準堂食,只能經營外賣。
所有搭乘公共運輸的人士,必須在公共運輸工具上佩戴口罩;禁止4人以上人群聚集,為期14日;關閉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
7月19日,香港新增病例創下單日新高。林鄭月娥當日宣布,進一步收緊防疫措施,其中包括部分公務員居家辦公、餐廳晚六朝五不準堂食的措施再延長7日、擬通過法例要求市民在所有室內公眾場所佩戴口罩等。
7月以來,已有約30位機組成員和船員入境香港後確診,社會各界要求收緊豁免人士檢疫的呼聲高漲。
特區政府於7月26日宣布,7月29日起暫停所有客船及未在港處理貨物裝卸的貨船船員換班,直至本地疫情受控為止。同時,收緊來港進行貨物裝卸的貨船換班船員、機組人員及其他獲豁免檢疫人士的檢測和檢疫安排。
圖 / 視覺中國
梳理香港第三波疫情發展的脈絡以及特區政府的應對措施,可以看出特區政府的疫情防控思路是跟隨疫情變化而應對,不斷升級收緊防疫措施,但疫情複雜多變,香港未能有效從源頭阻斷隱形傳播鏈,在疫情防控中搶佔先機。
一直以來,香港採取「精準抗疫」為主要方針,以「追蹤高危群組」等精準方法去應對,儘快找出感染源頭。
然而,隨著本地疫情進入大規模暴發階段,特區政府需要調整抗疫策略,「長痛不如短痛」,採取更為嚴厲的措施。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近日指出:
「香港早前採取的策略是「應症就診」,而不是迅速擴大檢測,開展大排查和普篩。
這背後是基於香港將病情控制在「低水平」而非「清零」的理念。」
自1月以來,香港疫情已持續長達半年之久,失業率不斷攀升,「封關」導致旅遊、航空、零售、餐飲等各行各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
張文宏坦言,這樣的措施,「雖然對於短期醫療資源的耗費是相對少的,但是由此帶來的疫情長期波動導致的社會經濟成本可能會更高。」
疫情源頭何在?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是亞洲主要交通樞紐之一,這亦為香港抗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特區政府需在平衡經濟活動與嚴防輸入個案之間取得平衡。
多位政府專家顧問均指出,第三波疫情暴發的源頭極大可能與豁免檢疫入境人士有關。
特區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指出,部分患者體內病毒的基因排序顯示,第三波疫情最少有3個源頭,並非較早時本地個案群組的殘餘隱型傳播鏈,最有可能是源自多宗輸入個案,估計為獲得豁免檢疫的機組人員、海員等,乘計程車時將病毒傳給司機,司機再經餐廳交叉感染,導致病毒在社區蔓延。
6月初,香港開始有限度恢復轉機服務,而機組成員和船員等則是香港防疫措施中免檢的主要人群。
根據香港的《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須往返香港與外國地區履行其職責的機組人員、客船及貨船船員,以及須履行與政府相關運作政府人員等等,可豁免接受強制檢疫。
今年2至7月,接近30萬人次豁免強制檢疫入境香港,而近兩月則最少有7.2萬人次。事實上,自7月8日起,特區政府收緊豁免人士入境檢測以來,輸入病例顯著上升,這亦從側面驗證了此前豁免人士入境安排中存在巨大漏洞。
圖 / 視覺中國
張竹君日前透露,目前有六艘貨船因船上各有1位船員確診,特區政府將其他船員在海上隔離14日,船員國籍包括菲律賓、印度、俄羅斯、黑山。資料顯示,這些貨船分別在7月11日至17日陸續抵港,並在7月12日至21日開始隔離。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表示,2月8日至6月21日期間,獲豁免強制檢疫的貨船船員類別人士約有8000人。
據了解,目前亞洲地區僅香港、新加坡及日本等允許船員下船換班,但新加坡、日本相對限制較多,於是船員紛紛湧到香港換班。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目前海員的檢疫安排存在漏洞,雖然船員入境後便要前往機場採集唾液樣本,但無需在亞博館等待病毒測試結果便可離開,在此期間仍能自由活動,存在極大的防疫漏洞。
居家檢疫缺乏社區支持
與內地不同的是,香港的居家隔離無需小區封鎖,而是主要靠隔離人士自覺遵守以及政府的執法行動。
由於人力嚴重不足,目前香港居家隔離人士須佩戴監察手帶,在14天隔離期內,特區政府僅是派人進行突擊抽查。由於居家隔離人數激增,抽查比例嚴重偏低。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居家隔離人士的家人行動不受限制,可在社區自由出入,不排除居家隔離人士的同住家人將病毒帶到社區,或成為暴發的間接源頭。
公開數據顯示,由6月7日至7月6日的確診個案中,分別有16人和6人來自菲律賓及印尼,其中有5人是強制居家檢疫期間確診的。
同時,香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僅為15平方米,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衛生間,居住空間狹小,這意味著,居家檢疫人士必須與同住家人共用廁所,並不具備居家隔離的條件。
外界普遍認為,社區支持是中國抗疫成功的一大優勢,但香港由於缺乏社區、街道等基層組織,實施封閉社區管理將面臨基層支援服務不足等困難。
自疫情暴發以來,香港餐廳、超市、菜市場、商場等多個公共場所,一直未實施嚴格的測量體溫、佩戴口罩、控制人流等措施。
香港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認為,目前香港出現擴散式社區暴發,甚至有跨家庭感染、更難追查感染來源的第三代傳播,但香港難以做到小社區管理。
據記者了解,以疫情最嚴重的黃大仙區為例,截至7月24日,有多達94棟住宅大廈有確診患者,其中慈正邨、慈民邨、慈樂邨等多個公共屋邨甚至一棟大廈內有多人確診,但受制於隔離設施和社區支持不足,特區政府僅是對大樓進行消毒,而非將整個大廈進行封閉式隔離,或將所有居民撤離並送往檢疫中心。
破解病毒檢測瓶頸
北京、新加坡等地的第二波抗疫經驗表明,迅速採取針對性的大面積病毒檢測是其中一條制勝之道,十分值得香港借鑑。一直以來,香港病毒的低檢測量飽受詬病。
事實上,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在數月以前已提倡增加每日檢測數至7500個,但特區政府一直未能積極探討不同方案,大幅增加檢測數量。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新冠病毒檢測數據,6月份檢測數目為109388(平均每日3646);至7月出現社區暴發,截至7月21日檢測數目為177535(平均每日8454)。
香港私營檢測機構每日檢測能力約為每日3000-4000個。
由於檢測能力不足,多個公立檢測機構超負荷運行,員工連日加班,甚至出現檢測結果對調的「烏龍」事件。此外,多個有確診患者的大廈住戶均表示,遲遲未能進行檢測,人心惶惶。
以香港750萬人口計算,每日檢測量每百萬人口只有1000個,不到北京當時檢測量的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澳門的人口僅為香港的十分之一,但目前每日病毒檢測量達6000,澳門政府之前更表示若有需要,隨時可提升至一萬。
圖 / 視覺中國
為何香港在提高病毒檢測量方面舉步維艱?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目前香港特區政府認可15家私家醫院和私營化驗所做病毒檢測,費用在1000-3000港元不等,高昂的價格讓很多市民望而卻步。
相比之下,澳門市民及外傭首次接受檢測免費,之後每次收費也僅為180澳門元(約174.7港元)。
據了解,香港檢測費用高昂,主要是因為這些私家醫院和私營化驗所均採用進口試劑,平均成本為600港元。
業內人士表示,香港私家醫院並非抗拒使用內地試劑,而是由於這些試劑無香港官方認證,建議特區政府或大學帶頭使用。
人員短缺亦是一個主要瓶頸。
根據香港衛生署在2017年公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預測,2020年香港醫務化驗師缺口達201人。
由於近期香港疫情急劇惡化,人手短缺問題雪上加霜。
截至今年2月,香港有大約3800名註冊醫務化驗師,其中約80%受聘於醫管局,但化驗師分四大科目,分別為臨床生化學、血液學、微生物學、組織病理學,而只有隸屬微生物學的才有資格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透露,特區政府已接洽了兩家內地大型私營檢測機構,首階段將主要針對高風險的40萬人提供免費檢測。據悉,這兩家公司為:由華大基因設立的華升診斷中心、中國檢驗集團開設的中國檢驗有限公司。林鄭月娥透露,預計每次測試費用將低於1200港元。
醫療資源緊缺
香港第三波疫情仍然十分嚴峻,連續三日本地新增病例超過100例,疫情拐點尚未出現。特區政府必須做好疫情最壞評估,備好應對預案,尤其要確保抗疫醫療資源供應充足。
隨著病例數字急劇增加,重症床位、輕症床位、醫療物資、醫護人員都會捉襟見肘。
7月25日,香港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庾慧玲在疫情記者會上透露,香港14家公立醫院目前已接收835名新冠肺炎患者,649間負壓病房和1207張負壓病床的使用率分別為82.6%和78.9%,公立醫院的隔離設施面對巨大壓力。醫管局承認逾百名確診者未能入院,並呼籲他們在家耐心等候入院通知。
據了解,由於確診人數激增,用於接收密切接觸者的檢疫中心已接近爆滿,導致一些密切接觸者延遲多日才能入住隔離中心。
截至7月23日9時,香港5個檢疫中心共提供2124個房間,共有2183人入住其中的1367間房間,除了正在維修或消毒的房間,僅有225間可立即使用。
圖 / 視覺中國
事實上,早在今年二、三月,已有專家呼籲特區政府提前做好最壞打算,儘快建立方艙醫院,用以治療輕症者。
除了中資企業在鯉魚門建立的香港版「火神山醫院」、提供300多個隔離單位外,特區政府遲遲未有動作,從而造成今日病床短缺的局面。
除了鯉魚門度假村的社區隔離設施,特區政府正在研究把亞博館改為俗稱「方艙醫院」的社區治療中心,接收病情穩定的新冠患者。但醫管局表示,在使用有關設施前需解決醫療物資、儀器和人手等多項問題,啟用的時間及可提供病床數量均仍未有定案。
然而,疫情告急之際,香港多家私立醫院卻紛紛選擇「自保」。養和、仁安和浸會醫院等多家香港知名私立醫院要求,入院病人需要先通過病毒檢測,且持有三天內發出的無感染證明才可以入院求診。
此舉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公立醫療系統服務壓力。
本期編輯 南瓜,實習生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