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震來的時候,從理論上來說,人們是先感覺到左右搖晃」,這道判斷題出來時,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正確還是錯誤,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經歷過地震。今天中公教育的小編就帶著這個問題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地震相關知識。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地震是什麼,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衝擊,產生彈性震動,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和橫波之分。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因此,上面的判斷題是錯誤的。
地震發生時,地震震源向上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位置,也就是地面距震源最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地下巖層斷裂和錯動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裡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裡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裡的叫深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震級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地震釋放的能量決定地震的震級,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為一次地震釋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地震相差一級,能量相差約30倍。
地震對地球表面影響破壞的程度叫做烈度。一般情況下僅就烈度和震源、震級間的關係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從震中向四周擴展,地震烈度逐漸減小。所以,雖然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它所造成的破壞,在不同的地區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一次地震,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
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裡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震級相差一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差30倍。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叫破壞性地震。
【例題】地震烈度反映地震的破壞程度。通常情況下( )。
A.震源越深,烈度越大 B.震級越大,烈度越大
C.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大 D.震級越小,烈度越大
【答案】B。解析:一般來講,震級越大,震中區烈度越大;對同一次地震,離震中區越近,烈度越大,離震中區越遠,烈度越小;對相同震級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淺,地表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深,地表烈度越小。故本題選B。
關於地震一塊的知識就總結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地震和火山經常一起發生,所以大家也可以把火山相關知識放一起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