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當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時,恆星最終可能會坍縮成一個黑洞。如果這個黑洞不是孤單地遊蕩在空間之中,而是有一個恆星陪伴,那麼這顆伴星的物質將被黑洞強大的引力所無情地「掠奪」。這樣的一個系統,被稱為X射線雙星系統:
X射線雙星。| 圖片來源:ESO/L. Calçada
被黑洞引力吸引的物質,會圍繞黑洞旋轉形成溫度非常高的吸積盤,而且還可能產生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物質流,即噴流。熾熱的吸積盤和噴流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使天文學家能夠詳細地研究系統的細節。特別是,在X射線亮度中經常會觀測到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這是指釋放出的X射線強度會以一定頻率閃爍的現象。
QPO通常被劃分為兩類:低頻QPO,其頻率低於30赫茲;高頻QPO,其頻率介於40-450赫茲。它們可能與不同的物理過程有關。
上個世紀80年代,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低頻QPO現象,它被認為起源於吸積流的內部。但30多年來,它產生的確切物理機制依然沒有被很好的理解。
目前,解釋低頻QPO現象最流行的模型包括:
過去,X射線天文衛星只具有在30千電子伏特(keV)以下的能區研究低頻QPO的能力,這就使天文學家難以判斷輻射是來自於高溫氣體的熱輻射,還是高能粒子的非熱輻射,並進而確認其準確的產生區域。但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HXMT)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狀況。慧眼衛星的有效能段為1-250keV,並且在30keV以上具有最大的有效面積,科學家們期待慧眼在一些黑洞中探測到30keV以上的低頻QPO現象,從而對相關理論模型進行更加嚴格的檢驗。
9月21日,《自然•天文學》在線發表了慧眼衛星最新觀測結果:在高於200keV以上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QPO,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QPO現象。
時間回到2018年3月11日,當時日本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全天X射線圖像監視器(MAXI)發現了一個新的黑洞X射線雙星的爆發,該雙星被稱為MAXI J1820+070,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天空中最亮的X射線源之一。在MAXI之後,慧眼衛星迅速做出反應,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對這次爆發進行了超過140次的監測,積累了海量的觀測數據。
慧眼衛星首次探測到了能量在200keV以上的低頻QPO。| 圖片來源:[1]
基於這些觀測數據,研究團隊發現MAXI J1820+070在很寬的能段範圍內都存在低頻QPO現象(如上圖),最高能量超過200 keV,比慧眼衛星之前的QPO能量上限幾乎提高了一個數量級,這說明該QPO並不來自吸積盤的熱輻射區域。
進一步的研究還表明,QPO的頻率和變化幅度都不隨能量改變,且能量較低的QPO晚於能量較高的QPO產生,這些都和已有的流行模型嚴重衝突。
那麼,此次觀測到的低頻QPO可能來自於哪裡?
愛因斯坦於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引力是由彎曲的時空造成的。基於廣義相對論,蘭斯和蒂林(Lense & Thirring)在1918年提出,一個旋轉的大質量物體會」拖曳「它所在的時空。因此,黑洞的自轉也會對黑洞周圍的空間產生拖曳效應,這就導致了黑洞視界附近的噴流發生進動。研究人員認為,觀測到的低頻QPO很可能起源於圍繞黑洞的噴流的進動。
噴流進動模型的示意圖。低頻QPO起源於圍繞黑洞進動的高速噴流。| 圖片來源:[1]
過去,天文學家在射電、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從很多黑洞X射線雙星系統,以及遙遠類星體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百萬到百億倍太陽質量)中,都觀測到過高速運動的噴流。
然而,這些噴流距離黑洞都非常遠,通常位於距離黑洞百萬倍視界半徑以外。而在如此遠的距離下,黑洞的引力已經無法發揮顯著的作用,因此天文學家並不清楚這些噴流到底起源於距離黑洞多遠的位置,以及是如何從黑洞的強引力場中逃出並且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
但這一次,慧眼衛星的觀測將噴流的源頭定位到距離黑洞上百公裡(幾倍黑洞視界半徑)的區域,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的距離黑洞最近的相對論噴流!
此次的觀測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低頻QPO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對於研究黑洞附近的廣義相對論效應、物質動力學過程和輻射機制等也都具有重大意義。
慧眼衛星關於MAXI J1820+070中低頻QPO現象的研究成果顯示了其研究天體高能X射線快速光變的強大能力。未來,慧眼衛星有望發現更多的高能低頻QPO現象,全面加深人們對於低頻QPO現象的理解。
整理:原原
審校:中科院高能所
參考文獻:[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20-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