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伊朗分塢之:鼴鼠的故事
距伊朗首席核科學家法赫裡扎德遇刺,已經過去五天。雖然各派政治精英從一開始就咬定事件是美國授意、以色列策劃,可關於法赫裡扎德到底是怎麼死的,反情報工作究竟哪個環節出了紕漏,事件調查和追責最終有什麼進展,伊朗政權各部門依然是各執一詞,一天一個說法,甚至開始互相甩鍋。所有跡象都在顯示,核科學家遇刺,除了美國和以色列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幕後黑手。
從事件一開始,伊朗境內媒體關於法赫裡扎德遇刺的報導就陷入了混亂。
鑑於法赫裡扎德的身份——除了是核科學家,他還是革命衛隊的準將和國防部創新研發負責人,革命衛隊控制的半官方通訊社法爾斯通訊社成為了刺殺事件最快最早的新聞源。
法爾斯通訊社一開始將事件描述為「自殺性爆炸襲擊+槍戰」,說四名襲擊者被法赫裡扎德保鏢擊斃,法赫裡扎德「犧牲」。不過,國防部的新聞官很快宣稱法赫裡扎德沒死,已經被直升機運往醫院,正在接受緊急治療;法赫裡扎德被宣布不治身亡後,更多細節被批露出來:四名襲擊者先是引爆路邊停靠的皮卡車,炸毀了法赫裡扎德保鏢的車輛,再接保鏢慌亂之際,衝到法赫裡扎德座駕開槍射擊,而後全部逃脫。
事件第二天,伊朗政府內部向外媒放出「小道消息」:直接參與襲擊的人上升到了12人,後勤協助人數更是達到60人,甚至曝出「襲擊者將法赫裡扎德從車裡拉出行刑式處決以確保其死亡」這樣聳人細節,跟之前「重傷急救」的報導自相矛盾。
到了11月29日,法爾斯通訊社發出了一篇關於法赫裡扎德死因的奇葩報導,稱襲擊者使用遠程操控的機關槍藏在皮卡裡,擊中法赫裡扎德座駕後,法赫裡扎德擔心隨行妻子安危下車查看情況,結果遭機槍再次射擊擊殺。然後,皮卡車自爆,銷毀了作案工具。
且不說這種對襲擊的解釋仿佛好萊塢戲碼,讓人難以置信,光是法赫裡扎德自己從車裡走出這一點就難以服眾。因為伊朗安全部門對高官要員及其保鏢安全培訓的第一課就是,無論發生任何緊急事件,除非車裡發生燃燒或有爆炸物氣味,絕對不能擅自下車。所以,即便法赫裡扎德想要下車,也會被保鏢勸阻。
就這樣一個對襲擊事件的離奇描述,卻被國家安全最高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在國家電視節目訪談中公開證實,他表示目前襲擊者無人落網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出現在作案現場。
一個比一個離奇的事件描述,像是在給安全部門開脫:不是安全部門無能,而是敵人太強大太狡猾。
而事件的責任,從一開始就被控制安全部門的軍方和保守派甩給了魯哈尼政府治下的情報部。革命衛隊空軍司令出身的議會議長加裡巴夫批評情報部「驕傲自滿無出路」,被視作哈梅內伊接班人的保守派領軍人物、司法委員會主席萊西表示將動用全部司法力量調查情報部內的「鼴鼠」(即「內鬼」)。
加裡巴夫和萊西都曾作為保守派候選人在2017年總統大選中挑戰過魯哈尼,但都敗下陣來,如今借核科學家遇刺事件為難魯哈尼政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可隨著伊朗內部各派勢力對事件不斷做出回應,對法赫裡扎德遇刺事件的處理乃至事件本身,指向的卻是2021年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
魯哈尼一如既往地批評了美國和以色列政府,但話鋒一轉稱伊朗不會上當發動戰爭,而報復「會在合適的時間進行」。言下之意就是暫時忍了,不會報復。
這背後的原因也很明顯,主張跟美國接觸的伊朗改革派,因川普撕毀協議加大制裁而遭國內各階層民眾唾棄,在明年大選中面臨滅頂之災。看到有意重返核協議的拜登勝選後,他們重新看到了挽救自身政治生命的希望。儘管這個希望的窗口很窄——從拜登就職到伊朗大選只有五個月時間,魯哈尼派系的要員們還是不願因為核科學家遇刺而報復美以,破壞未來美伊談判氣氛。
不過,面對保守派壓力,魯哈尼政府一開始並不想升級局勢。
焦頭爛額的情報部長阿拉維一開始先是搪塞稱調查有了眉目(波斯語裡用的是「線頭」一詞,大抵指找到了捋清線索的入門鑰匙),一會又說襲擊者身份查明,再後來聲稱從作案工具上發現了以色列製造的痕跡,可一切都無圖無真相,被各路人士口誅筆伐極其被動。
可保守派並不想就此罷休。他們通過媒體煽動美伊對抗,Keyhan報呼籲襲擊以色列海法港,「殺死越多猶太復國主義者越好」,《今日祖國報》則指責伊朗對蘇萊曼尼遇襲身亡事件的軟弱回應招致敵人得寸進尺殺害首席核科學家:「如果我們不攻擊他們,他們就會攻擊我們」。
輿論上敲完邊鼓後,保守派控制的議會使出殺手鐧,試圖利用核科學家遇刺事件徹底終結魯哈尼的政治遺產——伊核協議。
在法赫裡扎德遇刺次日,議會就通過了對「禁止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核設施」、退出《核不擴散協定》議案的緊急表決提議。
伊核協議中,伊朗方的主要責任之一就是配合國際原子能機構隨時隨地核查核設施。儘管美國退出了伊核協議,停止履行義務,對伊朗實施二級制裁和長臂管轄,伊核協議名存實亡,但留在協議中的各方至少在名義上還遵守協議框架。如今伊朗阻撓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無異於退出伊核協議。倘若美伊兩大涉事國退出,等於正式宣布伊核協議死亡,也提前給魯哈尼派系政客的政治生命判了死刑。
面對保守派凌厲攻勢,魯哈尼政府開始轉守為攻,在11月30日晚間在社交媒體上放出幾年前魯哈尼親手給法赫裡扎德授予「伊核協議勳章」的照片,言下之意是被傳言參與核武項目研發的法赫裡扎德也是伊核協議的支持者。
到了12月1日,魯哈尼政府發言人拉比伊在記者會上,宣稱伊朗政府情報部門在數月前就知道了刺殺法赫裡扎德的計劃細節,包括實施方案、作案可能的地點以及目標,並將相關信息提交給了安全部門,然而「對法赫裡扎德的安保規定並未得到嚴格執行,不然慘劇本可以避免」。
考慮到美國大選時伊朗國內改革派媒體一再製造輿論,聲稱部分極端保守派人士為了黨派利益無視制裁下生活悽苦額度民眾、盼望川普勝選以徹底摧毀伊核協議,拉比伊的言論除了將法赫裡扎德遇刺的鍋甩給了安全部門,還在暗示保守派控制的安全部門明知威脅卻不作為,涉嫌借刀殺人,阻撓拜登政府上臺後可能重新開始的美伊核談,進而在明年總統大選中打擊魯哈尼派系勢力。
而且,就在前一晚的國家電視臺節目中,10年前遇刺的核科學家大流士的遺孀引述法赫裡扎德遺孀指出,法赫裡扎德遇刺時正坐在駕駛員的位置上。這則訪談很快被從國家電臺網站上拿下,消息卻迅速傳播開來。
安全部門竟然沒有給最重要的核科學家配司機和同車保鏢,這種犯罪級別的無能和疏忽,似乎進一步坐實了保守派為明年大選勾結敵對勢力刺殺科學家阻撓美伊核談的陰謀論,況且,知道法赫裡扎德行蹤的只有極少數安全人員,而安全部門又是支持保守派的軍方控制的。
當然,倘若保守派真的與事件無關,那麼議會威脅退出《核不擴散協議》只是為了在拜登政府頭上掛上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伊核協定生死不明,伊朗要是再搞核技術轉讓,這就好比一個人得了癌症化療,原來的癌細胞不僅沒殺死卻開始擴散了),抬高未來魯哈尼政府與拜登政府談判的籌碼。
然而,不論事件背後真相如何,伊朗政權對核科學家遇刺事件應對混亂,缺乏統一口徑,內部互相攻訐,已經為別國藉機攪混水提供了機會。
比如,沙特Al-Arabiya電臺就炮製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將領在敘利亞與伊拉克邊境遇襲身亡的假新聞。雖然後來伊朗外交部予以駁斥,但假新聞還是造成負面影響,在伊朗民眾面前營造出伊朗政權面對威脅時軟弱無力的形象,變相給伊朗境內各路反政府勢力壯膽。
很多分析人士都認為,在明年一月底美國政權交接之前,中東尤其是伊朗將處於一個高危的動蕩期。不過,從伊朗政府對核科學家遇刺的回應來看,這個高危動蕩期恐怕將持續到明年六月伊朗大選結束。(文/權文武 責編/張希蓓)